翻译行业入门级介绍(揭秘翻译行业那些事儿)
翻译行业入门级介绍(揭秘翻译行业那些事儿)所以,同声传译不一定是赚钱最多,但也不至于会低于“地板”。因为但凡是能练成同声传译的技能,基本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英语能力、演讲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抗压能力等等。而我知道的不少同行已经开始回到企业里做全职翻译,或是转行做别的工作;翻译公司、会务公司等兄弟伙伴也开始增加别的业务,足以说明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和“地板”。以自由职业同传为例,有的入行早,拓客能力强,客户资源多,早就实现了年薪岂止百万。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前辈,他不仅有自己的翻译工作室,还开发出了国际投资的业务,早已财务自由,现在上会同传已经是for fun,而不是for living。有的同行或者是原来做in-house translator(全职翻译),假如18年,19年才进入自由职业的话,可能刚开始累积,就遇上了连续三年的疫情影响,那打击会是很大的。别说新人,
很多语言专业、翻译专业的学生、即将入行的新人,或是对翻译行业感兴趣的人,都对我们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理解符合常识,有些理解会有些不切实际,应了那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为一名奋战在英语和翻译行业15年的老兵,和大家分享一些外行人对翻译行业的固有认知或是“刻板印象”,一起揭秘下翻译行业那些事儿。
1. 同声传译一天轻松上万块,超赚钱,年薪百万不是梦
很多人有这个认知,也很好奇同传的收入,不少语言专业的学生抱着这样的梦想考研高翻院校,也有非语言专业的职场朋友上培训班学习,有的是梦想使然,有的是看中了年薪百万。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和“地板”。以自由职业同传为例,有的入行早,拓客能力强,客户资源多,早就实现了年薪岂止百万。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前辈,他不仅有自己的翻译工作室,还开发出了国际投资的业务,早已财务自由,现在上会同传已经是for fun,而不是for living。
有的同行或者是原来做in-house translator(全职翻译),假如18年,19年才进入自由职业的话,可能刚开始累积,就遇上了连续三年的疫情影响,那打击会是很大的。别说新人,即便是老人,应对疫情也是举步维艰的。
疫情后,像我自己的线下会议量缩减,线上会议开始盛行起来,总量比疫情前确实减少很多,但是文件笔译业务量开始增多,语言翻译培训业务也开始增加。
而我知道的不少同行已经开始回到企业里做全职翻译,或是转行做别的工作;翻译公司、会务公司等兄弟伙伴也开始增加别的业务,足以说明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
所以,同声传译不一定是赚钱最多,但也不至于会低于“地板”。因为但凡是能练成同声传译的技能,基本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英语能力、演讲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这张图是职业口译员的专业能力,我整理完善出来之后,发现很多同行慢慢开始使用转发起来,这说明大家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都知道我们这一路把这些能力练出来是多么的不易。
2. 口译比笔译厉害
不少人认为能做口译的就一定能做笔译,其实能做和做的好是两回事儿。做口译的人都知道,口译,尤其是同传,有些训练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和笔译不同。同传,是边听边组句,同步翻译,所以译文整体遵循着顺句驱动的原则,因为无法一直等待一个句子说完再翻译,所以不会大范围的调整译文语序,而且偏口语交流的语言表达,允许犯一些语法或是用词的小错误,不影响整体的交流沟通;而笔译,更多的情况下是整体考虑一句,甚至全段来斟酌考量译文,语序调整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且语言的严谨度和用词也会比口译更加考究(低端笔译不在讨论范围内)。
以这句话为例:
A live stream featuring the New Oriental chairman and an English-speakinghost hawking agricultural goods was among the top 10 in sales on Douyin last Friday.
译文1:在一档直播里,参与进来的有新东方董事长和一位讲英语的主播,他们在推销农产品,而且直播销量进入了抖音的前十名,这是上周五发生的事情。
译文2:上周五,新东方董事长和一位讲英语的主播直播推销农产品,跻身抖音直播销量前十名。
很明显,译文1偏口译现场的译文,而译文2偏笔译译文。这是两个不同的训练方向,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个是为了即时表达,快速传递信息,实现交流;一个是为了生成书面文字,长久保存,形成思想记录。
同传箱内工作场景
所以,笔译和口译的门槛有所不同,没有孰高孰低,口译的即时感更强,当下反应,听众能亲身感受到这种快速转化翻译的超强能力。相比之下,笔译的幕后感就显得更强了,看着似乎门槛低于口译。但一般做久了口译,有些长期不翻笔译的译员可能会受到口译思维的影响,要求高的笔译不见得能做好。
高水平专业性的笔译,或者高质量的汉译外的译员的价格也是不低的,很稀缺,做好了一样有很好的收入回报。
我自己是口译笔译都做的,带的学生也会建议先翻翻笔译,打好翻译基础,因为笔译可以帮助训练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快速梳理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口译笔译都很重要。
3. 外语好就能做翻译
这样的认知对于一般性对话交流的联络陪同口译以及简单的笔译可能说得通,但高端专业的口笔译真的不是外语好就能处理的。刚才也提到,口笔译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技能,更需要理解原文,吃透逻辑的能力。看不懂原文,听不懂发言,自然翻译不出来。
之前带的刚入行的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的讲者我可以翻的很顺,为什么有些我就跟不上,该怎么办?”
我接着问她:“你跟不上的原因剖析过吗?”
她说:“我感觉他讲话逻辑混乱,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总是一句话没讲完,就讲下一句话……”
我和学生的对话已经很好的说明了问题。现场的讲话,尤其是中文,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汉语和其他西方语言的差异性所在,汉语注重意识和感受的传递,本身没什么语法逻辑可循,而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语法严谨,逻辑清晰。举个简单例子:
中文:下大雨了,我迟到了。
英文:I am sorry for being late due to heavy rain.
汉英差异明显,要翻成地道的英文,就先把逻辑关系捋顺,是“(因为)下大雨了,(所以)我迟到了,所以对应的英语译文要加因果逻辑词(due to)(更全面详细的案例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同声传译会被AI机器翻译取代吗?)。
这只是语言翻译的层面,还没涉及到知识面和经验的累积。最近的一场会上讲者讲到“新四化”,做强“一条链”等专业行话简称,如果没有专业背景知识和经验累积,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当然,在以往的工作中,也有遇见过外国老板带着自己的中国助理兼翻译来参会的,会议没开始前助理就到同传箱里和我们说,一会儿到到自己外国老板演讲时,他会亲自在台上交传,我们可以歇歇。
我们是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的,因为没有人会比公司内部人更了解公司的产品、业务。外国老板讲完后,助理在翻译时有时会额外加信息,其实他在给老板补位,补充老板漏掉的或是他认为没讲明白的地方。这一点,外面请来的专业翻译肯定是不会随意乱加乱翻讲者没有讲到的信息的,所以这位助理已经不仅仅是个翻译角色或者是“外语好”那么简单了,因为他本质上也是讲者。
4. 最后的话
由于行业限制和固有认知,我们处在自己角度时看到的永远是冰山一角。行业里的那些事儿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鲜活的故事。但不管处于哪个行业,我都相信人要顺势而为、打破固有认知,找准方向和定位后就脚踏实地的行动!
这几天还和同行儿交流彼此最近的工作情况,一不小心,被她赋予了scrapper的称号。每个人都可以做scrapper,爆火的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和董宇辉老师又何尝不是个scrapper(勇士)!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