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画临摹(朱耷安晚图册品八大山人图画的精神世界)
朱耷画临摹(朱耷安晚图册品八大山人图画的精神世界)细细品读《安晚册》,凝视那些纯以水墨绘就之物,安宁,收敛。黑墨吸纳了一切色彩,沉淀再分解,震撼于繁华过后那种真正的回归,真正的领悟,真正的安静。此般,即是一种贵族气。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惟有如八大那样,享尽荣华富贵坐拥江山,而后下山没入村落人家,一壶浊酒,一碟素蔬,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且乐,陶然共忘机。八大山人《安晚图册》八大山人《安晚图册》行书“安晚”两字后依次是花、竹、荷、鸟、鱼、兰,皆是八大一生最爱的题材,画了一辈子的。凝重、洗练、朗润、含蓄、雄浑、朴茂、静谧、空明,是对八大绘画的评价,也是对《安晚册》的形容。《安晚册》是没有形相的,简直就是恣意。仿若一个人时而端坐时而斜倚。那鸟儿融融一团墨,毛羽柔密,仿佛刚自远处飞来歇息,又仿佛无所事事,不过是看天发呆,不再怒翻白眼,而是将头半埋进羽毛,安详闭眼小寐,连那块巨石也没有了棱角,线条柔和如闭眼休憩的鸟儿。那只瓜上的小老鼠瞪圆了眼
《安晚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纸本墨色,共22开,现收藏在日本全屋博物馆。
名画鉴赏
一只单腿站立、低头鼓腹收颈的水鸟正在岩石上小憩,这是画家八大山人(简称八大)笔下水鸟的一个经典姿势,他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别出心裁的构图,荷花比树,却不让看画人奇怪到有悖常理,不能接受,反而有种眼前一亮,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他的很多作品构图都很空,象《安晚册》中的一开只画一条小鱼加几句题跋,再无其他。他作画是笔酣墨饱,随意游走,一本《安晚册》即可诠解。
《安晚册》为小品册页画,仿若书册一开一幅,共22开,放在案头供人把玩清赏,方便小巧,纸本墨笔,现收藏在日本全屋博物馆,是1694年他近70岁时在南昌所画,属晚年精品,页首有释文:“安晚。少文凡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安晚”名字取自此套册页迎首画家自题“安晚”两字,闲适之极,相当有诗意。所谓“安晚”是“安度晚年”之意,取自南朝宗炳卧游的典故,传说宗炳年轻时到处游历,年纪大了之后虽然不能游玩,但却把以前所游的山川绘成图画张贴于四壁,营造出一个图画大自然。“安晚”指的也就是宗炳以观赏图画来安度晚年之意,因此八大在这里营造的是一个图画的精神世界。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行书“安晚”两字后依次是花、竹、荷、鸟、鱼、兰,皆是八大一生最爱的题材,画了一辈子的。凝重、洗练、朗润、含蓄、雄浑、朴茂、静谧、空明,是对八大绘画的评价,也是对《安晚册》的形容。《安晚册》是没有形相的,简直就是恣意。仿若一个人时而端坐时而斜倚。那鸟儿融融一团墨,毛羽柔密,仿佛刚自远处飞来歇息,又仿佛无所事事,不过是看天发呆,不再怒翻白眼,而是将头半埋进羽毛,安详闭眼小寐,连那块巨石也没有了棱角,线条柔和如闭眼休憩的鸟儿。那只瓜上的小老鼠瞪圆了眼,双耳竖直,尾巴翘卷,急不可耐要从瓜上跃下。还有那只白胖的小肥猫,慵懒地趴伏于地,眯缝着眼的肉团脑袋顿着,正沉醉于它清甜的睡梦呢。册里常见的还是鱼,不是木鱼而是身肥尾灵的活鱼。
八大一生作了多幅鱼画,画完后还不忘题款,今日某某送一尾鱼,作之。画面也简单,只一尾鱼游弋(音同:义)于白纸幻化的无边白水中。其实不单是鱼,他还爱画菜,芋头、南瓜、佛手瓜,虽简单几笔勾勒,瓜菜却都活了,沾着泥,细闻还有淡淡清香。清朝以前,几乎没什么人如他这么画画的,猫一幅狗一幅,瓜一幅鱼一幅,构图简单得近于空白。汉朝喜欢墓室壁画,都是盛大张扬的车马仪仗,奔腾有气势;唐朝喜欢画人,皇帝贵妇,威仪富丽;宋朝人喜欢格物论理,房屋窗户人物要清楚细致;明朝流行士大夫,临流居听松卧云。《安晚册》却是画得那么随性,那么轻松,八大的肚子里装了一腹墨,他不过随意泼撒出一点,就有了《安晚册》。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细细品读《安晚册》,凝视那些纯以水墨绘就之物,安宁,收敛。黑墨吸纳了一切色彩,沉淀再分解,震撼于繁华过后那种真正的回归,真正的领悟,真正的安静。此般,即是一种贵族气。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惟有如八大那样,享尽荣华富贵坐拥江山,而后下山没入村落人家,一壶浊酒,一碟素蔬,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且乐,陶然共忘机。
诸物皆可入画,无关题材,只在于你如何妙手描出。所以,八大笔下可见任何平常之物,都是在日子里烂熟的。他将它们形于笔墨,将生活中的事物形于笔下,让它们都在他的笔墨里重生,也让它们永远隐于他的画中。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八大在世时从学者不多,可能因为他的画个性过强,不是师从就能得其真髓,不过他对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清的海派以及齐白石、张大千等人都有极深的影响。而他也与石涛、髡残(音同:昆残)和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被称为清初的“四僧”,他们都是明朝遗民,心怀亡国之痛,在绘画形式上不落前人窠臼,风格各有奇肆之处,成为清初画坛很特别的一群人。
画趣拾珍
八大山人,王族,和尚,画家,充满扑朔诡谲的传奇。“白眼朝天语,我本不羁人。”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八大的故居青云谱道院位于南昌市南郊定山桥畔,有2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仙祠。至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历代屡废屡建。明末清初,八大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改名换姓,把“朱”拆开成“八”和“牛”,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 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 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
他23岁时出家为僧,40余岁还俗,佯狂玩世,疯疯颠颠,一生大半世以卖书画为衣食,以冷逸空灵的笔墨和孤傲不群的形象,来宣泄他满腔的悲愤和家国之痛。所署“八大山人”,后人目之为“哭之笑之”,足见他胸中的悲痛与无奈。八大山人卒年为康熙44年(即公元1705年),享年80岁,一说81岁。八大不随俗,世人皆醉我独醒,特立独行,开创一代小品画,写意花鸟画,追随者无数。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八大一生钟爱倪瓒,也临摹了一生他的一河两岸,细看却发现了区别,倪瓒的画是干净,八大的画除干净外还有干脆,干脆得有贵族气,宋徽宗赵佶有贵族气,皇族八大山人也有,避难保身循入空门后,他就握起了画笔,只画他所熟悉的。有人凭才气写画,有人凭理论写画,有人凭人格修养写画,八大是最末那一个,他的画越老越好,最后终于直冲云霄,悠哉游哉地看庭花开落,随白云卷舒。
《个山小像》是八大一位叫黄安平的僧友在1674年农历五月近50岁时给他画的,画中的八大面容清瘦,从容而立。这幅画像八大自己应该比较满意,他用篆书题“个山小像”四字,1677年秋天还专门请他的另一个僧友饶宇朴为小像作跋,并先后6次亲自题跋,或作小诗,或写几句很奇趣、让人捉摸的句子,这些都成为研究他生平的重要文献。八大一生用过的字号非常多,像雪个、个山、驴等等,通常称呼的“朱耷”,“耷”即是“大耳为驴”之意,而八大山人一号从59岁一直用到去世,自从用这个以后,其他字号就几乎不用了,渐渐地,人们更多记住了八大山人而不是画家的本名。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画家特殊的身世自然赋予了他不同寻常的心态,有时人们会将个人情感中的某个部分太过夸大,虽然画中的确有用“白眼向人”的鱼鸟来表达他的遗民情绪,但他画中最吸引人、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笔下事物跃然纸上的生命力量,如他轻松地勾染出朵朵首尾相接的茉莉花串,留下一份永恒的清香。用笔的轻重、墨的浓淡以及行笔的轻松,都是画家深厚功底的显现,传说八大早年曾经到景德镇看一位老陶瓷工画瓷胎,数月不愿离去。
作为明宗室子孙,清初的杀戮和清廷对明宗室的镇压以及扼制,使得八大一生隐逸颠沛于民间,尽管在下层官吏和文人士子中拥有广泛的仰慕者,但无法在官方典籍中得到与之相应的地位,有关八大的真相也就大都遗落在那些早已湮没的历史中。然而,无数膜拜者在他身后三百年的历史中竭力寻觅他的蛛丝马迹,不断有人试图对其身世进行考证,或对其生平进行探索,或对其艺术展开讨论、阐释和研究,寻找最可能接近真相的线索,八大山人研究成为显学,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奠定了八大山人研究的基础。支离的身世,怪诞的画面,禅偈般的诗文,天书样的题款,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太多的迷惑和不解,一个孤苦而睿智的灵魂哭笑癫狂间为我们设下一个个悬疑,也留下无尽猜想的空间。人们在各类支离破碎的卷帙中将尘封的点滴史实串联起来,打破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屏障,尽量地在同一个事件中融会贯通于人物、事件的生发与结果,梳理出八大山人身世与生平的大致脉络,从而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家国巨变成为贯穿八大一生的无尽之痛,他在战栗和挣扎中走过凄楚哀怨的人生,或避祸深山,或遁入空门,自我压抑,自渎自谑,睥睨着一个在他看来面目全非的世界。他最终逃遁于艺术,用了数以百计的名号掩盖自己,以“八大山人”作结,并联缀如草书的“哭之笑之”。八大一生以主要的精力从事书画艺术,他留传于世的风格鲜明的书画作品,让一位艺术天才的真正面目及其伟大灵魂纤毫毕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八大山人思想与艺术成就研究的分歧少于其生平名号的争论。他完整地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和人格精神注入了书画艺术,没有自身的才情、学识、际遇、功力与人格,就没有其强烈的艺术个性、非凡的艺术创造及其彪炳千秋的书画。
八大的艺术世界是一个特异的审美空间,认识它需要的不只是眼睛,还有心灵的观照;其精神的象征性、艺术的表现性、造型的抽象性等外在形式的后面,是一个非凡的完整的人。他挥笔当歌,泼墨为泣,在书画中找到生命激情的喷发口,进入脱出苦海的天竺国。他似乎超然世外,却对人生体察入微。他以避世姿态度过了八十年的漫长岁月,把对人生的悲伤和超越,用奇绝的、自成一格的方式给予了最为充分的传达。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在他创造的怪异夸张的形象背后,既有基于现实的愤懑锋芒,又有超越时空的苍茫空灵。他的书、画、诗、跋、号、印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不堪回首的故国山河的“不忘熟处”,使之在出神入化的笔墨中复归。内涵丰富,意蕴莫测,引发无穷的想象,也留下无穷的悬疑,甚至就连他的癫疾也给他的艺术染上了神秘诡异的独特色彩。何绍基评价他的画“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天空壑古,雪个精神”,说得让人心服口服。
八大亲历家国之变后沦落市井,精研儒道释,融会诗书画。他的画,简净孤冷,萧疏峻洁,意长隽永;他的诗,隐焉不明,含蓄晦涩,语言古奥。他的诗甚为罕见,今多见于其丹青题跋。题画诗可上溯至南北朝,兴于唐而盛于宋,至今不衰。其诗作或隐晦或古奥或平和,看着诗画似乎不统一,却每每暗合其遗民身份: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一些看似毫无头绪不知何解的作品,若联系当时的局势及其处境可理解一些。八大的画多怪而难解,却与其诗相表里的,诗画外在风格虽看似不统一,内在的情志却意外和谐。画中题诗本是表达心意情志,身份决定了他没有这种自由,其诗中隐含的意味是只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八大之诗是暗讽自嘲隐喻,取之于心,立言尽象,思维跳跃,随机引禅,字外求意,有不可说之意。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康熙二十一年春,八大创作了一幅《古梅图轴》,画中以楷、行、草书题诗三首,“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也采薇”,句句影射的都是他当时内心明白清晰的情怀,“采薇”是引用商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之典故;“思肖”即郑思肖,是宋末元初的画家、诗人,在宋亡之后隐于平江,坐卧必向南,自号“所南”,以示自己从来不曾遗忘宋朝,逃身于缁黄之中,自称“三外野人”,擅画墨兰,疏花简叶,根部却从不着土,问之为何,即满目含泪答“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古梅图轴》是八大最早的一幅只写天干不写地支的作品,因为在他眼里,足下的每一寸土地已不再是大明朝的疆土。他还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并题诗:“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以此诗申言国虽破山河犹在而不敢忘旧。同时,不忘旧山河的八大对变节侍二主之人尤为不齿,有《题双孔雀图》一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画中除竹、石、牡丹之外,重点突出了两只孔雀拖着三根花翎站在危石上,呆然四望,似无神似凝视也似乞求。
清朝官员戴三个孔雀花翎便是最高等级的官员,而那块底窄不稳、摇摇欲坠的危石则是在暗喻清朝的政权;“名花”指画中牡丹富贵;“雨竹屏”引与他曾经交往过的江西巡抚宋荦,并暗连他家的泪竹屏,画中之竹只有竹叶而无竹节暗讽宋荦没有节操而侍清;“三耳”古时谓“臧有三耳”,“臧”即奴仆,讽喻惟主人命是从时像是比常人多长出了第三只耳朵;“逢春坐二更”则讽喻那些头戴花翎乌纱屈膝求荣、投降变节的奴才,虽一时春风得意,日子终不可长。八大以诗寄心,境界自高。这些诗书画卷,都是身为明朝遗民的八大山人一生无奈却真实的写照。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江山功业与诗画情结从来同生共死,八大题诗中晦涩的思想表达,绘画中显著的风格指向,归根结底来自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其身上表现出的遗民精神。但与此同时,禅宗对八大精神人格的形成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禅林生活不仅给八大失意的一生以莫大的慰藉,也影响并成就其艺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成就了八大简约的画风。然而,八大不仅以其高深的禅学修养绘画,其诗作更是禅味含蕴深厚,或直接引用禅语,或暗藏机锋,善将禅理渗透融会在诗画印款中。八大常自称“驴”,且屡用“驴年”一词,也与禅宗有关,揆之于禅典,“驴”、“驴年”等语极多。还有“耕香”一印也由禅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引申而来,八大是以笔墨代耕,亦有“以香代耕”,即“侍佛种福田”之意。八大为青云谱斗姥阁所书楹联一幅:“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及至他晚年集书画诗于一体的名作《河上花歌》,亦道亦艺,不拘定见。“河上花,一千页”,观荷花开落,体悟“无实无相”不过是“一颗莲花子”,众念一释,不言佛,不言仙,最终彻悟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八大晚年之时,清朝统治已巩固,他已深知明朝复国无望,清朝对明朝遗民的态度也稍有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减弱。前半生因遭家国之变,心境压抑,情绪激越,到了晚年,他的心境已趋于平静、质朴、平夷、闲淡,即使再多仇恨与不甘、再深的恨与爱,也被时间冲淡。其作品渐呈平淡天真,并隐并逸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山水画的景物皆平常,多老树参差,苍劲清冷,用笔更是恣意纵横,皆从精神状态而出,看似冷寂木讷的山水,无言无语,实是不耽是非、畅寄无穷的大辩之言,齐均之理。笔墨轻淡,笔致冲灵虚和,却内蕴骨力,是对自然的坦呈,平淡天真,应乎无穷。他的句句诗词令人泣涕,肇合自然,起乎一心,俯仰即拾,皆是苦痛之馈赠,最恰当不过西晋陆机一句:“书,心画也。”
八大山人《安晚图册》
八大是一座不可翻越的高山,人类的灵智聚于一人之身,他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绝后的,难以逾越。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极模糊又极清晰、极卑微又极伟岸的身影。“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美术史上只能出现一个八大山人!伟大艺术和伟大艺术家产生的道路是多么渺茫,因而是多么珍贵。
因为八大,有人诘问:如今,技巧替代了精神,艺术家大都痴迷于“术”,而忽略了“道”,是否还能找到一个能够为天人境界隐遁苦修的艺术家?还有多少画家能以这样的笔墨简练、画意高古、千里江山收诸方寸之间,生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光的强健给我们以如此的震撼?
名家小传
个山小像
八大山人(1626—1705年),本名朱由桵(音同:蕊),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朝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也曾参加到抗清的斗争中,失败后便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不过在晚年还俗成亲,卖画为生。擅书画,能诗文。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他以豪迈沉郁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开拓中国写意画的全新面目而前无古人,获得至圣地位。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的艺术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其画风远被数百年,影响至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传世作品《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