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帽为何不同(别看我官帽小可是我脖子硬)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帽为何不同(别看我官帽小可是我脖子硬)话说齐国的大臣崔抒有个老婆叫棠姜,那可是当时的网红典范,齐庄公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国君,自从在附近的人里认识了美丽的她,那是不停的撩啊,于是两人正式勾搭成奸,后来这事儿被崔抒知道了,这位不甘心就此戴了帽子,就设计谎称自己有病,趁淫棍齐庄公再度光临时把他乱刀砍死了,然后立了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而到了后来,又有了“齐之南史,直书崔弑”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籍可考的第一起谋杀史官事件。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晋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 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赵穿弒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赵盾弒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史狐曰:“ 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弒,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弒其君夷皋’者……”意思是:晋灵公整天不好好工作,胡搞瞎搞的,于是大臣赵盾劝他好好干,为了建设新晋国而努力奋斗,晋
历史上哪种官员的脖子最硬?首推史官和言官。或许人们对明代言官们的能量有所了解,在此我们说一下中国古代的脖子最硬的史官们。
众所周知,史官就是负责记录历史,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后人留下“信史”的人。从商代起,甲骨文中就记有 “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观堂集林》考证,“作册”和“内史”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到了讲究礼仪的周代,王朝以及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所谓“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这一制度,也成了后世历朝历代所继承,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史官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史官们秉笔直书将历史这面镜子更好更光亮的留给后人。
然而做这面镜子可不是容易的。这绝对不是假话。
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晋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 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赵穿弒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赵盾弒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
孰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史狐曰:“ 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弒,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弒其君夷皋’者……”
意思是:晋灵公整天不好好工作,胡搞瞎搞的,于是大臣赵盾劝他好好干,为了建设新晋国而努力奋斗,晋灵公根本不理他,赵盾的弟弟赵穿就一不小心把他干掉了。于是史官董狐在史书上写,是赵盾杀了国君。这时候权倾朝野的赵盾感觉很冤枉啊,就找他说:“这位史官,你写错了把,我就说了几句话,我什么也没干啊!”董狐说:你身为首臣,国君被杀后,你没有去讨伐逆贼,说明你认同了这种做法。不是你杀死了国君还是谁呢? 作为一个史官,史狐并没有惧怕赵盾的权倾朝野,勇敢的说实话而赵盾这位还算是有贤名,也没有为难他。
而到了后来,又有了“齐之南史,直书崔弑”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籍可考的第一起谋杀史官事件。
话说齐国的大臣崔抒有个老婆叫棠姜,那可是当时的网红典范,齐庄公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国君,自从在附近的人里认识了美丽的她,那是不停的撩啊,于是两人正式勾搭成奸,后来这事儿被崔抒知道了,这位不甘心就此戴了帽子,就设计谎称自己有病,趁淫棍齐庄公再度光临时把他乱刀砍死了,然后立了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秉笔直书曰:“崔抒弑其君。”崔抒也觉得冤啊,怕历史上留下自己不光彩的一面,于是一怒之下下令把这个史官杀了。继任的太史是死去那位的弟弟,人家还是坚持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坚持这样写,也被杀了。直到第四个史官照样这样写,崔抒感到再玩下去,事情会闹大了,也只好作罢。他是没想到,
这时候,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三位太史因按实话记录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写,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冲过来了,也就是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才回去。
而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因为李陵在打匈奴的时候失败被俘,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判了宫刑。但他依然忍辱负重的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他在书中称赞汉武帝功德,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就造成了后来自己的悲剧。
在发生“戾太子事件”后,公安部门在搜查犯罪分子任安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他的书信—《报任安书》。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忍辱负重,就是为了完成《史记》。而汉武帝见信之后,就让人把《史记》拿过来看了看,结果看到了不想看的,勃然大怒,将司马迁再次下狱,大约在公元前90年被处死,他写的《史记》也被汉武帝付之一炬。
但汉武帝没想到的是,司马迁背地里还有备份,于是司马迁他媳妇得知丈夫又被下狱,就赶紧大儿子司马临、二儿子司马和女儿司马英各带了一份copy的《史记》副稿,逃离了长安,
直到后来司马迁的闺女司马英就把自己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儿子杨恽阅读,
戾太子的后人刘询登基之后,杨恽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书。
帽子小脖子硬的史官们就这样一代代的鉴定着信念,为我们后人传承而奉献着生命。这些人脖子硬,不怕死,以至于到了后来,像宋太祖这种功夫了得发明过著名拳法的狠人下了朝都自己坐那儿生闷气,内侍王继恩问故,宋太祖说,老王啊,我真是烦那,就因为上次前殿指挥那事,我犯了点小错,这史官也非记不可,你说当皇帝怎么这么苦呢,所以我烦啊!但他丝毫没有做任何事来针对史官,这也是贤明的帝王们对史官的认可,就连那位极其凶残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 代之史以载之。”
历史是不容抹杀的,虽然有过李世民和朱棣的企图篡改历史,但我们也看到,在清代以前,人们都是十分在乎和维护着历史的尊严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历史的尊严被践踏,史官的品德被破坏,人类的道德大厦将会崩溃——人类将永远 生活在黑暗之中,人类的文明将万劫不复,人类的历史将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这些有着气节精神的史官们为我们带来的文明之光,是值得现在的官员们和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