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no、no、no。学霸的家长们会问,你担心儿子粗心丢一分,和100失之交臂?听我往下说:一转眼,丁哥读书,已过一年半载。二年级上学期,也就是本学期,数学期末考结束,我就开始担心丁哥的成绩。

你一定是被文章的标题迷惑了,

你以为这是要歌颂一个少年学子,闻鸡起舞,勤奋好学。

不是的。

我虽然也看过《知音》,但我鄙视知音体标题。(此处不小心暴露了年龄)

听我往下说:

一转眼,丁哥读书,已过一年半载。

二年级上学期,也就是本学期,数学期末考结束,我就开始担心丁哥的成绩。

学霸的家长们会问,你担心儿子粗心丢一分,和100失之交臂?

no、no、no。

我目前还不配拥有这样的担心。也许以后也不配。

我担心的是,丁哥的成绩过于难看:不但没达95,连9字头都没保住……

他日常数学考卷忽高忽低的颜值,已经让我没了脾气。

因此,当我得知他考了93分时,内心竟然不要脸的长长舒了一口气。

“成绩就这样吧!”我拿着卷子云淡风轻。

但是,当我看到他失分最多的错题时,瞬间感觉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稳稳地劈中了我。

是这样一道题: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

《丁丁的一天》?

我的天!

这不是出卷老师为丁哥量身为定制的吗?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2)

真是“题海万万千,有缘来相见”!

可惜如此奇缘,却没有换来丁哥的一丝亲赖。

第一个空格。

他填了3:30

3:30!

他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是凌晨3:30!

我……

他……

……………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3)

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空格,依次填了8:10,12:00。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4)

三个红叉叉!

三分没了!!

我看着题目,内心气象万千。

接下来,我要插播一段,陪伴丁哥“认识时间”的艰难历程。

一年级上册,开始要求学生认识钟表。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5)

教材要求不高,以认读“整时”为主。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6)

丁哥当时连钟里的三根针,都分不清楚。因此,他数学书里的第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糊弄的: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7)

为了让丁哥快准狠地掌握时间,我进行了“名师强化特训”。

1.斥巨资,买来教具: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8)

2.一对一,私家授课:

我绞尽脑汁,发挥语文老师的特长,编故事:

你看啊,这根粗短的针叫时针,它就像你爸,不仅胖,而且动作慢。

这瘦长一点的针,是分针,它就像你妈,不光身材苗条,还勤劳。

分针,也就是你妈,跑死跑活,跑一圈。时针,就你爸,屁股才挪动了一大格。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9)

多么生动形象的教学,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特训还是有点效的。虽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丁哥偶尔还是会看错时针和分针。但好歹,认读时间,算是掌握了。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我多长的时间喘息。二年级上册,“时间”这个魔鬼又来了。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0)

这次,不仅认读要准确到分,

还要联系实际生活,

还要掌握“一刻钟”“半小时”,

还要搞懂“现在几时,过了几分钟是几时”“现在几时,几分钟前是几时”

……

丁哥的脑子再次被搞。

我估计“两根针”“一个圆”“12个数字”,在他眼里有时候是这样的: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1)

于是……

然后……

然后的故事,单调枯燥,不堪回首。无非是,我们一起坐冷板凳,互相伤害的故事。不讲……也罢……

总之,我又一把屎一把尿地教会丁哥,计算时间。

结果,他用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期末题,宣告我教育的破产。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2)

期末考完第二天,我不死心,觉得可能是考试时孩子脑子糊涂了。错,是偶然的。

然而,我也错了。

早上,丁哥穿衣服,我在旁试探:“丁丁,你觉得现在是几点呢?

他不假思索:“9点40分?”

昨天那道闪电的回声再次袭来。

我克制住自己的波动,看住他的眼睛:“平时我们6点半起的床,今天稍微晚了点,是7时!”

他点头重复:“哦……7时,7时。”

吃好早饭,开车去学校。

贼心不死,再问:“我们7点起的床。刷牙洗脸加吃饭,你觉得现在大概几点了?”

他这回有点小心翼翼:“12点?”

我:“……”

最后,我以两道全中国小学生应该都知道的问题,换来了自取其辱以及彻底死心。

“一节课,几分钟?”

“课间休息,几分钟?”

丁哥回答我,“一节课一个小时,课间休息比一节课少1分钟”。

太棒了!

我的儿子真是与众不同。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3)

在过去的这一学期里,丁哥做对了这样的题目: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4)

这样的题目: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5)

以及这样的题目:

和儿子分床睡的第一晚(他凌晨三点半起的床)(16)

却原来,他根本对时间,一无所知。

我开始反思日常的教育。

关于时间这一话题,大概只存在于我这样的叨叨中:

丁丁,快起床了!7点啦!

快一点,6:30了,再不出发,培训班要迟到了!

你吃饭都吃了半小时了,才挖了饭碗里的一个角?

我给你5分钟时间,把这道题做完!

已经8点了,赶紧洗脸刷牙,准备上床睡觉!

……

以上都是我在做报时鸟,而他在吹耳旁风

我以为,语言中的“时间信息”,准确传递出去了。他接收到的,却原来只是单纯的噪音。

分析一下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时间感和数感、乐感、语感一样,有天生的强弱之分。

二、长辈二十四小时的陪伴,孩子从来不需要自己根据时间,判断生活起居的流程。让他对时间与行为的链接脱节。

三、父母欠缺有效的“时间感”的渗透培养。

痛定思痛,参考数学同事的意见,也明白过来,当父母的也许从孩子幼儿园大班开始就可以引导孩子探索“时间”领域:

1.教孩子认读时间。给孩子戴块手表,经常让孩子关注时间。

2.每做一些事件时,提醒孩子知晓当下的时间。

3.反过来,让孩子主动看时间,提醒父母该做什么了。

4.经常玩时间游戏,比如“1分钟能做些什么”“半个小时里,我们做过什么”等等,让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感知。

5.让孩子对“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以及“昨天、今天、明天”,“一天有24小时”,“一星期有7天,周六周日休息”等,有初步的概念。

最近,我正按照以上的方法,努力践行着。希望我儿子,以后再也不会凌晨三点起床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