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志愿活动助推创城(惠州创志愿之城)
深化志愿活动助推创城(惠州创志愿之城)三是拓展志愿服务阵地。以“站、岗、点、室”“四位一体”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化,形成“10分钟志愿服务圈”。“站”是指市、县(区)设立好人志愿服务站,镇(街道)社区与行政村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是指学校、公园、景区、医院、图书馆和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点”是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大厅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室”是指市、县(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为好人志愿者、专业志愿者设立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室,配备志愿服务标示牌和必要的工作设施,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诚实守信、防溺水、家长教育等活动。郭温听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室。2016年12月4日,位于惠州市博物馆的惠州好人志愿服务岗正式揭牌由惠州市红棉公益志愿服务队和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两支服务队轮流值岗。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青年职业学院志愿服务研
近年来,惠州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紧紧围绕创建“志愿之城”这一工作目标,努力在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制度融合、参与扩展、氛围营造、保障举措等方面完善机制、创新创效。
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3月,惠州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已超3800个,注册志愿者已逾45万,建成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建成区常住人口的14%,注册志愿者队伍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达70%以上,注册志愿者每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在25小时以上,市民对志愿服务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一、创新志愿服务运行新机制惠州市志愿服务工作调度运行图。
一是志愿服务建制顺。根据中央文明办的部署和要求,惠州市文明办坚持以社会化运作推进志愿服务,于2014年7月1日发起成立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并在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依法注册登记,理事产生于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老龄办、关工委等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志愿服务组织代表,形成“市文明委统筹指导,市文明办牵头抓总,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调度管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团组织参与运作”的五级联动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督导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相继成立本区域志愿服务联合会,有力推动各县(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2016年12月4日,位于惠州市博物馆的惠州好人志愿服务岗正式揭牌
由惠州市红棉公益志愿服务队和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两支服务队轮流值岗。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青年职业学院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右)到马相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室考察。
郭温听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室。
三是拓展志愿服务阵地。以“站、岗、点、室”“四位一体”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化,形成“10分钟志愿服务圈”。“站”是指市、县(区)设立好人志愿服务站,镇(街道)社区与行政村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是指学校、公园、景区、医院、图书馆和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点”是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大厅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室”是指市、县(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为好人志愿者、专业志愿者设立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室,配备志愿服务标示牌和必要的工作设施,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诚实守信、防溺水、家长教育等活动。
二、促进志愿服务制度新融合惠州市志愿服务工作调度中心。
惠州利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管理“全市一张网”核心业务流程100%信息化管理。
一是推动注册登记制度化。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按照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有关要求,整合行业志愿服务资源,联合市文明办、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分别下发了《惠州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务员志愿者报名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在校学生志愿者进行网上注册工作的通知》、《惠州市关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施方案》、《惠州市民政局关于志愿服务记录的办法》等20个文件,利用惠州志愿服务网“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管理“全市一张网”对志愿服务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反馈和政策法规保障等核心业务流程100%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力鼓励广大党员、公务员、学生注册为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服务。
2014年12月4日,惠州市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第一期培训班举行。
二是推动培训管理课程化。编发《惠州市志愿服务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志愿者资历和服务要求,将志愿者培训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新进志愿者培训;二是骨干志愿者培训;三是专业志愿者培训;四是项目志愿者培训。与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建立广东省首个由志愿服务联合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的地市级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此外,还从市直有关部门和惠州学院、市委党校、惠州电大等院校以及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中聘请44名志愿服务讲师,建立惠州市志愿服务培训师资库,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逾200场。
惠州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制度宣传手册。
三是推动激励回馈一体化。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探索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制度方面先行先试,出台《惠州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优待办法(试行)》,就志愿者在就医、就业、就学、入党、入团、文体活动、商场购物、景区游览等方面提供17项优惠优待,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对优秀志愿者在晋升、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更安排优秀志愿者参加市、县(区)“两会”以及新春茶话会等,不断提升志愿者的社会礼遇和认同感。
三、助推志愿服务参与新扩展一是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比例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略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以上,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4%。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认同和支持率达到90%以上。
文昌社区党工服务岗。
二是党团员投身志愿服务表率好。70%以上的在职党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并与就近社区结对开展“党员责任岗”志愿服务活动;90%以上的共青团成为注册志愿者,参加青年文明号志愿服务活动;60%以上的公务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参加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单位组织志愿服务延伸广。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本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并根据自身职能和特长开展相应志愿服务;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均成立志愿服务组织,50%以上教职员工注册为志愿者,10周岁及以上学生经监护人同意注册为志愿者的人数占在校在册学生人数的10%以上;60%以上的有关行业以及具有专业职能的社会组织均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拥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在其志愿服务队伍中占比也超过30%。
四、营造志愿服务宣传新氛围一是公共场所志愿服务宣传多载体。公共场所、镇街、村居均设有志愿服务公益广告,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
二是户外广告志愿服务宣传多样化。公共传媒志愿服务的公益广告数量达到规定标准,各类媒体、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均有循环刊播,城市广场、文体广场、车站、文明一条街、村居宣传栏、楼宇广告等皆有设置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其数量已达全市公益广告总量的5%以上。
三是主流媒体志愿服务宣传多渠道。全市主要媒体常态化设立“志愿服务”专栏专题,惠州日报每周不少于一次动态报道,东江时报“善行惠州”版每周出一个活动专版,惠州电视台、惠州电台每周不少于一次刊播报道志愿服务重点工作。市内主流新闻网站长期设立志愿服务专题。惠州文明网和惠州志愿服务网,平均每天更新志愿服务信息10条以上。各级党建频道、党员教育微信、党建网站适时刊发党员志愿服务专题活动情况。
五、优化志愿服务保障新举措3月28日,2017年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一是工作经费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一方面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列入本地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供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专项运作经费60万元和专项活动经费40万元;另一方面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各级文明单位、文明镇街、文明村居、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推荐评选范畴。各级党委在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时,也把组织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2016年9月9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市国土局召开。会议上,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签订了保险协议,这意味着在惠州志愿服务网注册的市直及驻惠单位的4.5万名志愿者正式拥有一份意外保险。
二是注重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提供必要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其提供必要的人身意外保险。特别是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中华龙舟大赛、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大会、世界男子水球联赛总决赛等大中型赛会活动,还给予志愿者因志愿服务而产生的通讯、交通、培训、饭餐、饮水、保险、服装洗涤等相关成本费用的补助。
“志愿之城”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下来,惠州市志愿服务将继续真抓实干,敢作敢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推动“志愿之城”创建再上新台阶!
来源:惠州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