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工程用什么施工工艺(六种基础工程细部做法工艺)
一般工程用什么施工工艺(六种基础工程细部做法工艺)不得在孔边人工搅拌,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强度进行集中搅拌;在第一节护壁顶部测 放控制挖孔的“ ”交叉线及标高控制线,并用红油漆标记。4 灌注第一节护壁混凝土复检合格后,开挖从上至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扩及周边。开挖 的土方应离孔边 2m 以上。当桩净距小于 2D 桩径且小于 2.5 米时,应采用间隔开挖, 排桩跳桩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 4.5 米。3 绑扎第一节孔护壁钢筋并支模绑扎钢筋,注意预留钢筋搭接长度及环形箍筋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设必 须牢固稳定,并对中校核。
第一节 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
1 放线、定桩位
按照设计图纸测放桩位点,定位误差不超过 10 mm 根据桩位点及桩径撒白灰,砌筑 井圈,并油漆标识。
2 第一节土方开挖
复检合格后,开挖从上至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扩及周边。开挖 的土方应离孔边 2m 以上。当桩净距小于 2D 桩径且小于 2.5 米时,应采用间隔开挖, 排桩跳桩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 4.5 米。
3 绑扎第一节孔护壁钢筋并支模
绑扎钢筋,注意预留钢筋搭接长度及环形箍筋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设必 须牢固稳定,并对中校核。
4 灌注第一节护壁混凝土
不得在孔边人工搅拌,按照方案设计要求强度进行集中搅拌;在第一节护壁顶部测 放控制挖孔的“ ”交叉线及标高控制线,并用红油漆标记。
5 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
用水准仪投测标高线,用经纬仪再次投测轴线并进行校核。
6 安装垂直运输架及吊土工具、 排水、通风、照明设施等。
安装设备需专用技术人员安装。
7 第二节桩身挖土
同第 2 条。
8 校核桩孔垂直度和直径
清理桩孔四壁后,进行校核桩孔垂直度及桩孔直径。桩径偏差不超过 50mm,垂直度 偏差不超过 0.5%。
9 拆第一节模板
护壁砼达 48 小时且强调达到 1MPa 即可拆模。
10 重复第二节绑扎护壁钢筋、支 模、浇筑砼护壁工序,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
方法同上
11 终孔检查验收
1、持力层达到设计深度后,需会同设计、地勘、监理、甲方、施工单位对岩心取芯 试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2、必须对检测桩深、扩大头、嵌岩深度、刚性角、扩底深度全数检查,并形成记录。
12 吊放钢筋笼
制作钢筋笼,安装加强箍筋及保护层钢筋,分节吊放安装到位,并对中校核后,固 定牢固。
13 浇筑桩芯砼
为了避免浇筑过程中砼产生离析,超过 2m 需设置窜筒或溜槽。砼灌注过程中,浇筑 标高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 5-10cm。为了避免浇筑过程中砼产生离析,超过 2m 需设 置窜筒或溜槽。砼灌注过程中,浇筑标高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 5-10cm。桩身砼取样 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要求, 每根桩应有一组试块。
14 桩身完整性检查
必须满足相应规范及设计要求。1、柱下三桩或者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数不少于 1 根。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 应少于总桩的 30%,且不得少于 20 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20%,且不得少于 10 根。(注:1 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 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超声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 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
2、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 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应少于 10 根。)
3、当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抽 检数量,具体以设计、地勘、建设单位共同确认为准。
质量控制要点
1 、 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 放线定位要准确,单桩沿垂直 轴线方向和群桩中的边桩偏差 不超过±50mm。
3、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开挖及 持力层深度。
4、 严格控制桩身垂直度及桩径, 桩径偏差不超过 50mm,垂直 度偏差不超过 0.5%。
5、 终孔检查要点控制见本表中工 艺流程 11。过程中必须全数检 查后,做好挖孔桩施工三方检 查签字记录。
6、 桩身完整性检查必须合格,不允许出现四类桩;
7、 相关质量通病控制要点详见人工挖孔桩质量通病原因及控制专篇。
第二节 旋挖桩施工工艺
1 定位放线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放线定位。
2 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必须稳固、周正、水平,定位,钻头中心与桩 位中心误差不大于 10mm。
3 钻杆垂直度校核
采用经纬仪观测及机械自带系统双控法控制钻杆的垂 直度,以确保钻杆垂直度不大于 1%。
4 埋设护筒
筒直径应比桩孔直径大 200mm,长度应满足护筒底进 入黏土层不少于 0.5m 或全部土层的要求,护筒顶端高 出地面 0.3-0.5m。
5 钻进成孔
成孔过程中挖出的土石方应堆放在离孔 1m 意外,并用 挖机和汽车配合及时转运,避免浮土掉入孔内。
6 嵌岩及终孔深度控制
根据钻孔进尺及岩渣判定嵌岩情况,并与地勘资料和预 控深度进行对比确定终孔深度。
7 清孔
在钻机钻至设计孔深后,将钻头降至孔底,慢转,重点 是清出淤泥。
8 沉渣检查
采取沉渣盘进行沉渣检查,要求沉渣厚度不大于 50mm。
9 成孔验收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监理和建设单位、地勘单位、设 计单位、职能管理部门进行验收。
10 安放钢筋笼及声测管
利用吊车或塔吊将钢筋笼放入孔内,同时在钢筋笼内壁 安放声测管,管底标高距桩底的高度不得超过 10cm。
11 安放套管
安放浇筑钢套管,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 300~500mm。
12 浇筑混凝土
按水下混凝土浇筑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
13 成桩检测
所有桩必须进行声波透射检测,对场地地质条件复杂、 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桩基,每一栋楼随机抽取 20%的 桩基数量进行钻芯检测。
质量控制要点
1、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钻进过程中注意垂直度校正,垂直度不大于1%。
3、孔深要点控制:根据钻孔进尺及岩渣判定嵌岩情况,并与地勘资料和 预控深度进行对比,必须三方共同签字确认。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 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 得小于5m;对嵌岩桩,应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5d,并穿过溶洞、 破碎带,到达稳定地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的桩基,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
4、沉渣检查作为重点控制:采取沉渣盘分两次测量进行比较,如大于 50mm,进行二次清孔。放置钢筋笼后,必须重新测量成孔深度,与收 方的深度进行比较,检查孔底沉渣厚度,沉碴厚度不得大于50mm,如 大于,应进行二次清孔。
5、声测管数量要求:声测管一般采用钢管,壁厚根据深度确定。根据《建 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要求桩径D≤800mm,不少于2根管;800mm <D≤1500mm,不少于3根管;D>1500mm,不少于4根管。当桩径D 大于2500mm时宜增加预埋声测管数量。
6、混凝土浇筑:配备专门水下混凝土,首批灌注混凝土应有足够的混凝 土储备量,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小于0.8m;灌注水下 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灌注时间应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故障应记录备案。
7、成桩检测:成桩不得出Ⅲ、Ⅳ类桩,如果出现,需作专项质量处理。旋挖桩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需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具体详见旋 挖桩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第三节 管桩基础施工工艺
1 场地平整
场地平整地面标高按照设计要求而定,压实系数 K≥0.85。
2 测量、定位桩位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确定施工范围及管桩位置,桩位偏差不得大于 20mm。
3 桩机就位、起吊管桩
1 、管桩起吊前在桩身上画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标记,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标明桩的长度,以便观察桩的入土 深度及记录每米沉桩锤击数。
2 、管桩材料检查,破损桩不允许用于作业。
4 吊装调直、对正
1 、桩身必须垂直;
2 、桩身、桩帽、桩锤的中心线必须重合。并按规范要求起吊底桩就位,插入地面时桩身 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0.5% 。垂直度采用顶压式设备施工可设置两台经纬仪,测量导杆和桩的垂直度进双重 控制;若采用抱压式沉桩设备,则通过自动安平仪进行自动控制。
5 试打、锤击沉桩
1 、试打桩的规格、长度、位置由甲方、监理、设计、地勘等单位共同确定,必要时,邀请质监站及权威专家 共同确定。
2 、沉桩过程中随时做好贯入度的过程控制,每次灌入深度不宜大于 2m ,并做好相应记录。
6 复核桩位
复核桩身垂直度、桩位准确性,及时纠偏合格后继续施打。
7 接桩
打桩的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桩顶标高时,应接桩。管桩的接桩采用焊接,焊接接桩应符合《建筑钢结构焊接规 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 0.5 ~ 1.0m 。 2 .下节桩的桩头处宜设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 2mm 。 3 .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4 .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 4 ~ 6 点,待上下桩及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 焊工对称进行。 5 .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二层,内层焊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 6 .焊好后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锤击,自然冷却时间不宜少于 8min ;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
8 重复打桩至设计标高
方法同前。
9 收锤
当桩尖被打入设计持力层一定深度时,需考虑终止锤击。在停锤之前,一般需要获得桩身最后 10 击贯入度及 最后 1m 沉桩锤击数等各种沉桩信息,如果符合事先确定的停打控制条件,即可收锤停打。收桩后要求进行 多次的复压,以消除桩端土体回弹对桩极限承载力的削弱,且每次复压持续时间不少于 1 分钟,确保桩的承 载力达到设计要求。过早停打,桩的承载能力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过迟收锤,桩身、桩头可能会破坏。
10 截桩
当打桩的桩顶标高高于设计桩顶标高时,应截桩。
11 桩基检测、验收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动测试验,以检测桩身完整性;采用静载试验或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承载力。检测数量按 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过设计、建设、监理、地勘、施工单位共同确认后进行。
质量控制要点
1、必须编制专项施工 方案。
2、桩身垂直度控制 不大于 0.5%。
3、做好贯入度控制 及过程记录,每次贯 入深度不宜大于 2m。
4、接桩技术要求严 格按照本表中“工艺 流程 7”控制。
5、收锤要点严格按 照本表中“艺流程 9” 控制。
6、截桩桩顶必须平 直,严禁随意凿打, 切勿破坏桩身。
7、打桩过程中质量 通病控制,详见管桩 质量通病及措施。
第四节 CFG 桩基础施工工艺
1 场地整平
场地平整后地面标高比桩顶高 50cm 左右,密实系数 K≥0.85。
2 测量放样(定位桩位置)
根据图纸设计的施工范围及图纸设计桩间距放设出 CFG 桩的点位。
3 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后使钻杆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确保 CFG 桩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
4 钻进(孔)
按设计桩径、间距、桩深成孔要求 结合地勘资料、地面标高、桩顶标高推算出钻孔深度。钻孔过程中,随时注意垂直度校正。
5 灌注混凝土
钻到设计位置时,停钻并灌注砼。砼应灌注至设计 CFG 桩顶标高以上 50cm。灌注混 凝土方量不得少于设计桩身加桩头的体积。
6 钻机移位
灌注完成后钻机移至下一桩位钻孔,根据钻机的具体情况,一般钻 4-5 个孔移动一 次钻机。
7 清除钻泥
在钻孔过程中必须随时清除钻泥,并待钻机移位后把剩余的钻泥立即清除。
8 开挖桩间土和截桩头
桩间土开挖时,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后,使用小型挖掘机(斗宽 0.6m)开挖 桩间土。然后使用切割机对桩头进行切割,先围四周环切一周,达到一定深度后停 止切割。用钢凿放在锯缝处,在桩两侧以圆心为对称点(2 点或 4 点)同时锤击桩头, 待桩头打掉后,再人工凿平桩头表面。
9 桩的检测
桩身完整性检测,CFG 桩桩身完整性采用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的检测率 10%, 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桩身完整性;CFG 桩混合料强度检测:每台班制作混合料标准立方 体试件 3 组,按照规范标准养护(56d)后,进行试件抗压强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判定其质量情况;CFG 桩地基静力载荷试验:分别进行单桩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 计算沉降与承载力。检验数量:桩数的 0.2%。
10 CFG 桩复合地基验收
施工结束后,对桩顶标高、桩位、桩体强度及完整性、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以及碎石 垫层的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质量控制要点
1、场地平整满足机械作业要求。
2、定位放线准确。
3、钻机就位准确。
4、成孔深度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 要求。
5、注意桩底灌注质量,提钻冲开 筏门的高度不得超过 30cm,每泵 压一次提钻不可超过 25cm,砼必 须一次性浇筑完毕,防止断桩。
6、注浆时锚杆垂直度校正。
7、桩头强度达到 80%后,方开挖 桩间土和截桩。
8、桩体倾斜允许偏差﹤1%;
9、桩位偏差不超过 d/4;
10、桩径允许偏差±20mm;
11、桩长允许偏差﹤100mm,且必 须进入持力层设计深度
第五节 抗浮锚杆基础施工工艺
1 测量放孔(定位锚 杆位置)
根据抗浮锚杆平面布置图测量放孔(定位锚杆位置),定位过程中确保锚杆定位偏差不大于 20 ㎜。
2 锚杆杆体制作
锚杆材料可根据锚固工程性质、锚固部位和工程规模等因素,选择高强度、低松弛的普通钢筋、 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锚杆下料长度为钻孔长度 锚入上部结构长度。具 体以设计和规范为准。
3钻机定位
移动钻机,对准放孔位置下钻。
4 成孔
成孔时,应“间隔跳进”式施工,避免踏孔。孔位误差不大于 200mm,垂直度偏差≤1%。
5 清孔
当孔深大于设计锚固深度 200mm 时,此时应为沉渣、终孔阶段。终孔后利用高压空气清除孔内 余渣,同时检查孔深和成孔垂直度,垂直度偏差≤1%。
6 安装杆体
清孔完成后,即可进行锚杆杆体安装。安放时,将杆体居中垂直放入,垂直插入孔底。
7 回填级配碎石
填入级配碎石( 5~20mm),同时缓缓轴向转动杆体,直至孔内碎石填充密实。
8 注浆
置入杆体及碎石后,压力注浆,采用孔底反向注浆的方式,注浆管插入距孔底 30cm 处。浆液 从注浆管向内灌入,在灌入的同时,注浆压力为 1.0 ~ 2.0Mpa 。注浆必须密实,在压浆过程中, 孔口溢浆后缓慢提升灌浆管,然后反复补浆,排出的浆液浓度与灌入的浆液浓度相同,且不含 气泡时为止。施工过程中对钢筋进行扶正。当在水下注浆时,所配制的注浆强度应高于锚固体 设计强度一级。
9 养护
孔内水泥浆终凝后,可适当进行孔口 50cm 内浇水养护,灌浆完毕后 2 天内应采取每天不得少 于 2 次的浇水养,养护不低于 7 天。
10 锚杆基础验收
验收锚杆待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90%后,可进行锚杆验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 进行抗拔试验荷载试验。验收锚杆的数量采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 5%,且均不得少于 6 根。
质量控制要点
1、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定位放线准确,锚杆定位偏差 不大于 20 ㎜。
3、钻机就位必须准确。
4、成孔深度满足地勘、设计及规 范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深度、 孔径及孔底地层记录。
5、注浆强度满足要求。浆体强度 检验用的试块每批次不应少于一 组。
6 、清孔必须合格,严格按照本表 中工艺流程 5 施工。
7、注浆管深度、注浆密实度满足 要求,并参照本表中工艺流程8 施 工。
8、注浆时锚杆垂直度校正:成孔允许偏差应符合以下要求:成 孔间距:±100mm。成孔深度:+ 500mm。成孔直径:±10mm。偏斜 率:1%。锚杆长度:+100mm - 30mm。
第六节 筏板基础施工工艺
1 测量放线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定位基础开挖位置。
2 基础开挖
1、地基如遇地下水,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 50cm 一下部位。
2、土 方开挖应注意保持基坑底土 200mm 原状结构,以免基土被扰动。
3 地基验槽
组织地质勘探部门、设计单位等部门进行地基验槽,确定开挖深度和基底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 垫层砼浇筑
根据设计要求浇筑垫层。
5 模板(砖胎模)
施工 地下室底板、独立基础、条形基础、集水井外侧均应设砖胎膜,材料及强度等级 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
6 底板防水层
防水材料及防水厚度根据设计要求而定。
7 防水保护层
防水保护层施工厚度和强度标号需满足设计要求。
8 地梁、柱墙定位放线
根据基础结构墙柱图进行放线定位,墙柱轴线偏差 5mm。
9 钢筋绑扎、柱墙插筋定位
钢绑扎钢筋顺序:地梁钢筋→底板下层网片钢筋→底板上层网片钢筋→支撑马凳 筋墙柱插筋定位→校正定位钢筋 。
10 模板搭设
模板具体搭设方法必须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执行,后浇带模板、吊模板搭设详 见主体结构对应专篇。
11 留设测温孔
基础梁沿长度方向每隔 5m 设置一处,筏板按照间距每隔 7m 平行布置一根直径 20pvc 管,管上口略高于砼表面,软管必须用软纸或棉纱填实;孔深需根据筏板 厚度而定,至少 200mm 以上。
12 混凝土浇筑
1、砼浇筑应一次性浇筑,避免留置施工缝;
2、浇筑过程中必须振捣密实,并随时收平,浇筑中派专人护筋、护模;
3、过程中必须派专人测量筏板厚度及水平标高,一旦出现偏差,立即纠偏。
13 混凝土养护、 测温
在混凝土揉压、搓平后,应立即覆膜养护,具体养护方法为: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加盖两层草袋保温养护,养护初期不得浇水, 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养护期间测温:每隔 4 小时测一次温度,测温时间不少于 2 分钟。
质量控制要点
1、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做好轴线、筏板厚度及水平标高控制,在 浇筑砼前必须抄测 50cm 水平标高线。砼表面平整 度 8mm 轴线偏差 5mm 。
3、砼浇筑应一次性浇筑,避免留置施工缝。
4、浇筑过程中必须振捣密实,并随时收平, 浇筑中派专人护筋、护模板。
5、试块留设:每浇筑 100m3 砼留置试块不少 于两组(连续浇筑超过 1000 m3 时,每 200m3 留置 两组),一组标准养护送试验室试压(作为混凝土 强度评定),一组同条件养护以备用。
6、浇带浇筑见后浇带工艺工法专篇
7、过程中做砼浇筑记录和测温记录。
8、北方冬季施工时,必须编制冬季施工专项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