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最有名的山水画图文(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奇观)
张大千最有名的山水画图文(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奇观)青城金鞭崖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代作《四季山水》四条屏为1939年张大千在北平逃离日军软扣,辗转回到四川后所作。此时是张大千从仿古走向写生的成熟期。前往敦煌之前,张大千一直活跃于四川成都、重庆之间,此时期张大千游历了黄山、华山、嵩山、泰山、罗浮、龙门等名山大川,并进行了大量写生,正谓胸中有山。从“四屏” 可以看出,画面之构图、布局均已走出古人套路,更多地注入了师法自然的元素。山石皴法以披麻、折带干皴而成,见其功力已从元人入手而直追董巨,师法古人已炉火纯青。观“四屏” 空灵大气,四季分明,设色高古,名山大川历历在目,师古人亦师造化,这也是张大千成熟期的扛鼎之作。(三):黄山奇峰怪树随在有之,不必尽能举其名也。大千居士爰。(四):竹杖穿云蜡屐轻,春风拉我趁新晴;上方钟磬松杉合,绝顶晨昏日月明。己卯春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四钤)、大千(四钤)。
四季山水 四屏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
(一):中岁渐知输道路,十年何处问升平;高僧识得真形未,破碎河山画不成。大千居士爰。
(二):破石如龙气未降,摩挱鳞甲尚森张;高人游戏题诗句,又被山僧说短长。大千居士爰。
(三):黄山奇峰怪树随在有之,不必尽能举其名也。大千居士爰。
(四):竹杖穿云蜡屐轻,春风拉我趁新晴;上方钟磬松杉合,绝顶晨昏日月明。己卯春日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四钤)、大千(四钤)。
《四季山水》四条屏为1939年张大千在北平逃离日军软扣,辗转回到四川后所作。此时是张大千从仿古走向写生的成熟期。前往敦煌之前,张大千一直活跃于四川成都、重庆之间,此时期张大千游历了黄山、华山、嵩山、泰山、罗浮、龙门等名山大川,并进行了大量写生,正谓胸中有山。从“四屏” 可以看出,画面之构图、布局均已走出古人套路,更多地注入了师法自然的元素。山石皴法以披麻、折带干皴而成,见其功力已从元人入手而直追董巨,师法古人已炉火纯青。观“四屏” 空灵大气,四季分明,设色高古,名山大川历历在目,师古人亦师造化,这也是张大千成熟期的扛鼎之作。
青城金鞭崖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代作
题识:青城前山幽邃,后山雄伟,故与他山不同。此写金鞭崖天仓峰,直当与峨眉争胜。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章、青城客。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风景区内,林木青翠,四时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金鞭崖是青城后山的主要景点,岩石呈赭色,一凹处有三石校排列,相传为赵公元帅藏金鞭处。1938-1941年、1943-1948年,张大千为避战乱,率家人门生长年累月借居青城第一峰上的上清宫,寻幽探胜,游山写生,“酌风云之奇幻,玩草木之英华”,潜心绘事,作品逾千幅之多,是创作的高峰时期,平生许多重要作品,如《青城山十景》《老人村》《味江风帆图》《仿王蒙雅宜山斋图》《江堤晚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幅《青城山金鞭崖》应当是1940年代张大千敦煌归来之后所作,淡赭色恰好表现金鞭崖岩石色调;群峰耸峙,壁立千仞,十分写实。仍是石疗一路的笔法,但浑厚苍润、清新洒脱已是自家性情。所用为清代旧纸,纸墨相映,古色昂然。
张大千 1926 奔泉重云127×49cm
张大千 1927年作 幽江独钓130×67cm49.5
张大千 1928 临石涛山水卷26.5×94cm
张大千 1932年作 绿萝洞口泊舟时
张大千 1932年作 云门双峰118×42cm44
张大千 1935 苍龙岭图64×50cm
张大千 1935 莫干新夏103×57cm
张大千 1935年(约) 峒关蒲雪185×47 cm621.6
张大千 1935年作 青绿山水91.5×28cm20.9
张大千 1936作 拟石涛山水119×52.7cm48.336
张大千 1937年作 仿黄鹤山樵山水126×56cm220
张大千 1939年作 蜀山行旅图105×40.5cm55
张大千 1940年作 峨嵋金顶104×50cm88
张大千 1940年作 青绿山水129×54cm107.8
张大千 1940年作 秋山萧寺图126×56cm79.2
张大千 1943年作 春江泛舟96×42cm66
张大千 1943年作 闲吟策杖倚天风82×41.5cm330
张大千 1944年作 湖山图127×62cm
张大千 1944年作 山水
张大千 1944年作 游麦积山124.5×56cm63.6
张大千 1945 内金刚之摩诃衍图89×34.5cm
张大千 1945年作 山水图
张大千 1945年作 松山隐居.
张大千 1946 青城胜概图116×41cm
张大千 1946 溪山云屋111×59cm
张大千 1946年作 碧树金冈
张大千 1946年作 峒关蒲雪116×50cm 1322.5
张大千 1946年作 仿董北苑夏山隐居图93×47.5cm198
张大千 1946年作 仿巨然晴峰图
张大千 1946年作 江山无尽图131×70cm61.6
张大千 1946年作 金碧山水
张大千 1946年作 太乙观泉图
年作 晚山看云图157×81cm550
张大千 1947 临董源夏山图132.5×41cm.
张大千 1947年作 沧浪渔笛图128×64cm341
张大千 1947年作 凤阿山房图96.5×47.5cm
张大千 1947年作 湖山清夏图129.5×58.5cm880
张大千 1947年作 江堤晚景
张大千 1947年作 临王蒙夏山高隐图
张大千 1947年作 临赵孟俯秋林载酒
张大千 1947年作 晴霭仙阁109×60cm 5405
张大千 1947年作 宋人山寺图136×74cm616
张大千 1947年作 溪山兰若图120×50cm85.8
张大千 1947年作 雅宜山斋图133.6×67.5cm737
张大千 1947年作 煮茶图99×29.2cm178.08
张大千 1948 策杖独步154×73cm
张大千 1948 峨嵋接引殿170.5×78.5cm
张大千 1948年作 峒关蒲雪图
张大千 1948年作 蛾眉华岩顶
张大千 1948年作 仿董源松泉图106.7×35cm110
张大千 1948年作 林木耸翠100.5×47cm56.1
张大千 1948年作 云山仙阁图105.7×42cm165
张大千 1949年作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设色绢本122×56cm 2935.5
张大千 1949年作 溪山初雪98.5×40.5cm145.2
张大千 1953年作 蜀山春晓
张大千 1959 太鲁阁133×66cm
张大千 1959年作 连城享堂峡133.5×66.6cm396
张大千 1963年作 峡江劲桨134.5×68.5cm214.5
张大千 1965年作 爱痕湖横贯公路
张大千 1966年作 泼墨山水
张大千 1966年作 益都游
张大千 1968 险峰松舍114×62cm
张大千 1968年作 爱痕湖
张大千 1970 溪桥晚色66×165cm
张大千 1973 水竹居
张大千 1973年作 江上扬帆图109×66cm30.8
张大千 1973年作 溪山觅句
张大千 1979 谷口人家88×178c
张大千 1979 千山尚绿肥60×126cm.
张大千 1979 秋山萧寺92×69cm
张大千 1979年作 爱痕湖泼彩山水四屏.
张大千 1979年作 秋山曲径图
张大千 1980年作 谷口人家85×177 cm268.8
张大千 1981 灵岩山色图95×265cm.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1981-83年作 庐山图 长卷1.8×12米
张大千艺术的突出特点
有人说,在中国现代的艺术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徐悲鸿;第二个是齐白石;还有半个,就是张大千。他的艺术作品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一些因素,又忠实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张大千的艺术道路,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模仿古人。
第二个阶段:模仿敦煌。这使张大千搭起了一座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桥梁。
第三个阶段:汲取西方现代派的积极成果,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西方的现代派绘画融合起来。
张大千艺术最大的成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由于张大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美国世界美术学会公举张大千为“当代第一画家”,徐悲鸿称赞过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第一件,就是与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会晤。
1956年7月28日,西方的艺术巨人、75岁的毕加索与东方的艺术巨人、57岁的张大千见面了。这次会面,被人称为“东西方艺术的高峰会晤”。
毕加索首先从室内抱出五册绘画,每册有三、四十幅。张大千打开一看,全是毕加索用毛笔画的水墨画,题材是花鸟鱼虫,风格是仿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张大千暗自惊讶,名满天下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去模仿齐白石呢?
毕加索好像猜到了张大千的意思,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毕加索将手在空中用力一劈,说:“巴黎是一座艺术堕落的城市!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第二件事就是张大千绘画风格的变化。
所谓张大千风格的变化,就是泼墨、泼彩的绘画。什么是泼墨画?就是把墨掺水直接泼在纸上,然后,使纸上下晃动,使墨自然流动,然后,用线条勾勒。这不是张大千的发明,中国古代就有。
1965年,张大千在巴西,有一天,雨刚刚下过,他看到园中的树木,雨雾淋漓,就用泼墨手法画了一幅《山园骤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泼彩?就是在泼墨之后,待墨稍湿未干,将彩泼下,使色彩具有一定的覆盖力,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泼彩,是前无古人的,是张大千的发明。
张大千是中国艺术转承时代所产生的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中国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有东方通向西方、有民族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
张大千 峨嵋接引殿 设色纸本保利2010秋拍 成交价5488万元
【作品鉴赏】
《峨嵋接引殿》最早归属于北京文物商店,1995年瀚海秋拍,为了吸引买家特别从北京文物商店大库房里提取了多件重要作品上拍,这就是其中一件。这件作品后来被亚洲重要藏家收藏至今。
此图描绘的峨眉山接引殿,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境内,宋代称新殿,明时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亦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朽败垮陷。清顺治年间僧闻达和尚重建。1917年毁于火,仅存罗汉堂。后圣钦和尚扩建,筑殿三重,成为山中主要寺庙之一。1952年,又被大火焚烧,1999年重建。
根据李永翘著《张大千年谱》记载,张大千于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璧登峨眉山,后来又先后于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游览峨眉山。此图就是1948年8月最后一次登峨眉山时所作。1948年敦煌参议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图。十名参议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西北日报》以《张大千何如人也》为题,披露常书鸿、窦景桩(前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为张大千辩诬声明与讲话。在这期间,于1948年8月上旬末,张大千率门人子侄游峨眉山。此次出游,先生因受到甘肃省参议会控敦煌一案影响,加之先生已计划9月须至上海为李秋君祝寿,故这次先生在峨眉山仅呆数日即返成都,此图即作于此时。
此图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笔调雄浑、山势高耸,气象十分生动。近景处在茂密的树丛间隐约可见只露出屋顶的几间民居,旁边两位高士正在畅谈,沿着小路通往山脚下;中景出矗立着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在树林间坐落着接引殿,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溅起了水雾,笼罩着整个山谷;远景处坐落着群山,透视感极强。图面精致处理得十分开阔,远近空间的透视效果绝佳,充满一种律动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质感,显现出自然的生态,有一种空气非常清新的感觉。
设色上则以青绿山水为主,鲜艳华美,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色彩十分鲜明且富装饰性,恢复了中国业已失去久远的色彩生命,得益于敦煌佛像人物图之色彩表现。1941年3月到1943年9月,张大千为探寻国图之本源携夫人杨宛君、次子张心智及大风堂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这路,开始其两年六个月的壁图临摹工作,汲取上溯北魏下至西夏近千年的高古绘图精华。张大千在敦煌深下功夫,精研古人设色的方法,并向喇嘛学习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调制方法,影响了其之后的艺术创作,为日后泼彩图风之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幅作品运用了传统山水图技法中的披麻皴与斧劈皴,山石、树木、苔点的笔法,虽令人联想到王蒙与石涛,但已经融合为张大千自己的面目;笔调雄浑,倾向于职业图家精丽繁复之表现,线条精炼有力,交代清楚,绝无赢弱之病。同时在图面中融入了张大千游历峨眉山时的生活体验,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
此图作于张大千山水图创作的中期,也是其艺术的成熟期;一方面承继了古人图山水创作经验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张大千观察自然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堪称张大千盛年山水精品作之代表。
原天津荣宝斋收藏,后归天津文物公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