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虎形金饰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大将赵破奴扫边扩疆,攻克车师后,高昌与交河古城随之归汉王朝。由于此地东通伊吾(哈密),北通车师后部(吉木萨尔),西经交河通焉耆、龟兹(库车),南达楼兰,且土地广平良沃,最终形成了屯集兵马的军事要地——高昌壁。西汉末年,高昌壁发展成为汉政府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务的最高长官——戊己校尉的驻地和治所,大量的汉军将士被部署在此地驻守。高昌城北面是茫茫戈壁中的庞大墓群,那时的人死后可能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2千米。20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墓葬5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伏羲女娲图》 唐 绢本设色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高昌古城所在地,秦汉时默默无闻,只是车师前国的一块普通属地。

高昌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堡乡境内。故城遗址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因此,它在经历了700多年的风吹日晒后,高大的四周城墙、雄伟的拱形城门,以及瓮城、垛台、角楼、佛塔和寺院等建筑物依稀可辨,依旧屹立在火焰山下。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1)

高昌故城遗址城垣

从空中鸟瞰,整个遗址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其内外建筑类型与唐朝都城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结构十分相似:布局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大部分,而附属设施又有重大突破,建有烽火台、佛塔等建筑,极具民族特色。外城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墙基厚12米,高11. 5米,周长约5400米。内城居于外城的正中央,周长约3600米。宫城呈长方形,布局相对完整,位于整个城市的最北部,是当时高昌王宫所在地。现存有3.5-4米高的殿基。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2)

俯瞰高昌故城

高昌城北面是茫茫戈壁中的庞大墓群,那时的人死后可能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2千米。20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墓葬5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3)

《伏羲女娲图》 唐 绢本设色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

高昌古城所在地,秦汉时默默无闻,只是车师前国的一块普通属地。

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大将赵破奴扫边扩疆,攻克车师后,高昌与交河古城随之归汉王朝。由于此地东通伊吾(哈密),北通车师后部(吉木萨尔),西经交河通焉耆、龟兹(库车),南达楼兰,且土地广平良沃,最终形成了屯集兵马的军事要地——高昌壁。西汉末年,高昌壁发展成为汉政府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务的最高长官——戊己校尉的驻地和治所,大量的汉军将士被部署在此地驻守。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4)

虎形金饰

东汉延光二年(123),西域长史班勇将高昌壁划为柳中城(鄯善县鲁克沁镇)的附城。此后,高昌壁更名为高昌垒,隶属于凉州敦煌郡。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生活在河西走廊、关中平原地区的1万多户汉族士民为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到高昌地区,由此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昌开始被周边各股政治势力所关注。

前凉建兴十二年(324),前凉委任的戊己校尉赵贞乘乱在高昌垒拥兵割据称雄,意图独霸西域。建兴十五年(327),前凉国王张骏派兵攻占高昌,设高昌郡,下辖4县。随后,高昌郡先后隶属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4个政权,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5)

彩绘泥塑马

北魏太延二年(435),高昌地区的汉族大姓阚氏首领阚爽在柔然支持下占据高昌城,自任高昌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的统治,割据一方。太平真君三年(442),匈奴人沮渠无讳率北凉政权残部攻占高昌城,改元承平,号称凉王,高昌首次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北凉沮渠高昌王朝。和平元年(460) ,柔然汗国攻灭北凉沮渠政权后,拥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在高昌地区以高昌城为都城,先后建立了阚氏高昌王国(460-491年) 、张氏高昌王国( 491-496年,张孟明建立)、马氏高昌王国( 496-501年,马儒建立)、麴氏高昌王国( 501-640年,麴嘉建立) 4个汉人政权。

为了在柔然、突厥、高车、恹哒等西北草原游牧民族政权争夺中谋求生存,各个高昌王国采取了依附于强大地方政权的对外政策,弱化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对内则注重推行汉化政策,广泛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使汉文化成为主要的文化体系,语言与中原王朝相通,但也夹杂了部分胡语。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6)

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人俑

隋朝建立后,麴氏高昌王国开始奉中原王朝为正统。隋大业四年(608),高昌国王麴伯雅向隋朝遣使朝贡,并于隋大业七年参加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而后,隋炀帝册封麴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并下嫁华容公主宇文玉波作王后。

唐朝建立后,高昌国王麴文泰(麴伯雅之子)入朝觐见唐高祖、唐太宗,其再娶妻子宇文玉波被赐姓李氏,并改封常乐公主。随着西突厥汗国的兴起,高昌王国开始在大唐帝国和西突厥汗国之间采取骑墙政策。唐贞观十四年(640),高昌国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称臣结盟,截断了丝绸之路,攻打唐朝属国伊吾,扣押西域诸国经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贡使。

此后,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率10万大军攻灭麴氏高昌王国,收复了3郡、5县、22城。高昌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后,打通了唐朝与西域、中亚交往的通道。唐朝政府在此置西昌州(后改称西州),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州治设在高昌城,其城市的政治与军事职能空前膨胀。同时,在西昌州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下设交河、高昌、柳中、蒲昌、天山5县。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7)

吐鲁番出土的木板画

唐咸通七年( 866) ,游牧在天山北麓的回鹘人(今维吾尔族)大首领仆固俊率部攻占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其疆界最盛时西至龟兹、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王朝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为邻,东至敦煌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青海北部) 接壤,统辖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小众熨、样磨、葛逻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等部族。

吐鲁番高昌历史(消逝的古城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8)

精美的唐代仕女

元太祖四年(1209) ,随着蒙古汗国的崛起,高昌回鹘王国主动归附蒙古政权,成吉思汗赐高昌回鹘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第五子,并下嫁也立安敦公主为王后。由此,高昌回鹘王国长期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元至元三年(1266) 起,游牧于天山以北的蒙古贵族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开始不断南下侵扰高昌回鹘王国。元至元十二年(1275) ,海都和察合台汗之孙都哇等相互勾结,发动反元叛乱战争,派12万大军向高昌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次年,叛军攻破高昌城后,对城内的建筑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纵火焚毁了整座城市,高昌回鹘国王被迫亡命甘肃永昌县,延续了400 多年的高昌回鹘王国名存实亡,所辖领地并入察合台汗国。兴盛了千余年的高昌城瞬间走向衰落,并伴随着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而被废弃,为历史所封存。

总结: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为“亦都护城”,也即“王城”之意。公元前1 世纪,随着横贯东西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高昌的历史拉开帷幕,并以高昌城为中心,建立了多个高昌王国政权。在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后,高昌城借助于地处天山南北孔道的交通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13 世纪时,高昌王国在蒙古贵族的叛乱战争中名存实亡,高昌城也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由此变成了一片废墟,形成了今日的高昌故城遗址。

保护遗址,人人有责;科学勘探,禁止盗掘。

关注笔者,了解更多古城历史。附已写过的古城:太原郡广武县、云中郡治云中县、云中郡沙南县、雁门郡治善无县、雁门郡中陵县、弘农郡宜阳县、弘农郡商县、河南郡新城、河南郡荥阳、五原郡治五原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代郡高柳县、代郡马城、河内郡轵县、鲁郡薛县、魏郡武城,薛郡邹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