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到底是由谁具体指挥的(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者是谁)
淮海战役到底是由谁具体指挥的(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者是谁)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三八大盖、勇气与信仰驱除鞑虏,赶走了日本人,重拾了民族自信,让这片被轰炸百年的土地稍稍喘息,双十协定的撕毁,又让这片疮痍不堪入目的大地充满血色。淮海战役,粟裕的英明让帅“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之后,粟裕便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陈毅和邓小平两人做这场战役的总指挥,翌日,毛泽东拍案发电授命陈邓二人作这场重要战斗的指挥。在经过历史证明后粟裕的战略目光无愧于”战神“之名,那么为什么这场由粟裕建议发起的战役最终交给了陈邓二人指挥?英雄的目光总是充满远见而智慧的,作为外媒评价中国的“三个半”参谋长中独占一个的粟裕在这场战役之后更是被誉为“战神”,具有统帅全局的眼光,足以让他一生引以为傲的淮海战役为人称赞。而数十年后粟裕又为什么在自传中却没有提及这场他主导参加的最宏大的一场战役,究竟是为什么?令两大野战军完美配合的总指挥主心骨究竟是谁?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接下来由笔者为读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中共中央决定将作战方式由游击战转为为正规战争后,攻下了济南这一重要战略城市,有着“战神”称号的粟裕向中央军委提议乘胜夺取淮阴、淮安、宝应、海州等依然被国民党占领的重要城市。
中央军委批应了这一战略攻势计划,并下令首要目标便是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为重要战略城市徐州的夺取做准备。
毛主席在接到粟裕建议后,在与中央军委共同决议商讨下,决定这接下来的战斗应该分步走,第一步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的部队,占领枣庄,临沂等地,主要由华野战略进攻,中野配合进攻郑徐线等的军队,减轻华野队伍的压力。
尽量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接下来瞬息万变的战场却给了中央军委的众人一阵惊喜。在经由毛泽东设想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实施后,我军取得了出人意外的胜利成果。自此原定的“小淮海战役”计划被毛主席果断改成了规模更庞大的“大淮海战役”,战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大战役之一的规模最大,成果最大的淮海战役就这样开始了。
“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之后,粟裕便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陈毅和邓小平两人做这场战役的总指挥,翌日,毛泽东拍案发电授命陈邓二人作这场重要战斗的指挥。在经过历史证明后粟裕的战略目光无愧于”战神“之名,那么为什么这场由粟裕建议发起的战役最终交给了陈邓二人指挥?
英雄的目光总是充满远见而智慧的,作为外媒评价中国的“三个半”参谋长中独占一个的粟裕在这场战役之后更是被誉为“战神”,具有统帅全局的眼光,足以让他一生引以为傲的淮海战役为人称赞。
而数十年后粟裕又为什么在自传中却没有提及这场他主导参加的最宏大的一场战役,究竟是为什么?令两大野战军完美配合的总指挥主心骨究竟是谁?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接下来由笔者为读者揭晓。
淮海战役,粟裕的英明让帅
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三八大盖、勇气与信仰驱除鞑虏,赶走了日本人,重拾了民族自信,让这片被轰炸百年的土地稍稍喘息,双十协定的撕毁,又让这片疮痍不堪入目的大地充满血色。
自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以来,中共军队一直采用游击的战术保存实力,消耗对方,实则处于弱势,但潜藏在共产党人的意识中的信仰与愿景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经过巨大的努力逐渐将自身处境转劣为优,到1948年9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上确定由“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争。
当月中国共产党便占领了国民党重点防御的三大城市之一——济南。破灭了国民党进行持久防御的计划,济南攻破三天后,粟裕便根据他的战略目光分析的战场局势,向中央发电建议发起“小淮海战役”。就这样,战斗演变成了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虽然是由粟裕发起提出的,但是在战役初,粟裕向党中央建议规划的策略只是“小淮海战役”,小淮海战役的主要目标是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此时粟裕并未提出在这场战役中夺取淮阴到海州的一连串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华野的代总司令员他也是在向中央请示的电报规划中以华野做主力,中野只需要侧面辅助就可以。战争伴随着数十万人悄悄潜藏扑向徐州开始,此时机智的粟裕在我军刚攻下的济南所在的山东部下十几部大功率电台工作而迷惑敌人,让蒋以为我军部队仍然在攻下济南的损失中喘息休整。从而使进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果然,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面对突如其来的华野军队惊慌失措,连连败退,在分析我军进攻态势与目标后,蒋介石将黄百韬等主力部队转移到了徐州东面。我军的强势胜利,让党中央欣喜万分,就连在外围打辅助的中野最终都成功打入了徐蚌战场。此时毛泽东在战略目光下果断决定将小淮海转变为大淮海战役。整个战斗也将成为华野和中野的两军配合交战战场。
此时,华野总司令粟裕向中央建议陈邓做两野战军总指挥,以便更好地作战,将战斗利益最大化。翌日党中央便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一是因为两军配合作战,必须有一个总指挥,否则就成了一军两将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兵力的调动与流动,安排一个总指挥,会使我方军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占据有利局面,在做出决策时能够有效快速的执行,使得上下军营同心,一呼齐应。
在交战时决策能够快速地到达与执行有时不仅挽救的是一支队伍的的小胜利,换来的是大胜利。战场上的任何一处都是必须一丝不苟,无任何纰漏的,组成一支王牌军队自然是少不了一位主心骨的存在。在中央决定了邓小平的战前总指挥职位后,不仅一次向邓小平强调如果有紧急情况,无需向中央汇报,可以直接做出判断并执行,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战场局势。
第二是总指挥是肯定在华野粟裕或者中野陈邓三人中挑出一位的,作为中野司令的刘伯承此时正率军在豫西作战,粟裕这时候的主动谦让,可以使得两军更加的和睦方便接下来作战,这一点也正是粟裕高尚的一点。
最后一点也正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中野的陈毅曾在华野待过一段时间,在华野有一定的基础,他作为华野的司令员和中野的副司令员能更好的在两军配合之际做统帅全局的人。这一点也或许正是当初中央派陈毅去华野然后又去中野的原因。就是为了在未来两军作战时能有一个统筹兼顾的人,这也是党中央雄伟长久的布局与独特的目光。
二.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
淮海战役打响后,虽然邓小平是淮海战役中央认定的战役前总委,但是在整场战争中却没有多少指令直接下达至华野司令粟裕。这并不是说邓小平能力不行,作为一位在政治上极其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被中央选举为战役前总委,甚至被授予紧急事件直接调动军队,不用汇报的权力,可见党中央对邓小平的信任与邓小平自身能力的突出。
在战役刚开始时,邓小平向党中央做出请求修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略计划第一步的要求,请求先攻打黄维,并且电报如果中央军委批准后要求粟裕至少派出四个纵队参战,最终也取得了大大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有能力指挥这场战役。而在之后邓小平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总指挥的能力,
虽然邓小平是华中两军的战役前总委,但是华野的大部分任务都是粟裕指挥独立完成的,参战的数十万军队中华野也是占大多数,消灭的敌军中有大部分都是华野消灭的。华野的大部分行动都是粟裕上报军委批准从而行动的,少部分是粟裕直接批复行动的。
这其实是因为邓小平被授予的战役前总委更重要的是在后勤保障上的总前委,这从中央军委发的电报上也可以看出来。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常委统筹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
由刘陈邓粟谭五位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为总前委书记。”战略指挥上面,主要还是由两军的司令与中央军委共同商讨而决定,两军的战略走向,战略攻击都会首先上报给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再根据两军的配合做出更好地完善,再批复,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1948年12月16日晚,刘、陈、邓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这是两军领导人在作战中唯一一次会面,在会面时互相交流了对战斗形势的看法与见解。作为两军领导人在这场战役中唯一一次会面,五人共同在小木屋前合了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影像。
在这之前,邓小平在收到战役前总委的任职命令时,向军委请求军委多多指示华野,理由是通讯条件不够好。真的是通讯条件不够好吗?在当时共产党经过游击战数年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硬实力,在徐蚌地区这一大块地区保持通讯还是没有问题的。
究其原因,陈毅已经离开华野一年多,在动荡的中国土地上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即使邓小平只是作为主要指挥后勤等问题的总前委,战场临时换将也是一件很不妥的事,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请求。
难道说粟裕的让将白费心思了吗,显然没有。中央军委成了两军计划的协调者,在中央军委的调节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以邓小平一人为总前委的优势,又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换将造成的负面损失。
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时,军委在收到两军计划后进行协调与计划,最终安排了中野主力作战,华野打配合的计划,在粟邓两人的互相配合下最终取得胜利。在一次战斗中,中央军委更是直接做出指示:“应即照粟陈张部署实施,请刘陈邓适当应付南线之敌”这其中的意思是让中野的陈邓二人配合华野的司令粟裕,对付战线南线的敌人。
邓小平在战后也是指出,只要战役能取得胜利,即使是中野打光了,也要用最后的一兵一卒配合华野。在邓小平请求第二阶段先行攻打黄维之时,军委批复后,华野也是尽心尽力帮助中野能在主战场上取得胜利。在华野与中野一次次的行动中,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委将两军更好地搭配起来,从而发挥出两军最强的力量。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的是粟裕”。这样的荣誉对于粟裕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淮海战役是由他建议发起的,他那犀利的眼光与机智的战术,至今都让人眼前一亮。无愧于战神之名。
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死伤十几万人,而国民党死伤更是达到了解放军的四倍多。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使因为华野中野在作战过程中得到了民心,老百姓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最终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是被毛主席称为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十万人的后勤补给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老百姓的关怀,人民渴望战争之后的和平,和平是生命中的阳光,人民群众就是新中国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