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看黔山秀水(黔之虎的寻访者和他眼里的贵州秘境)
走进贵州看黔山秀水(黔之虎的寻访者和他眼里的贵州秘境)冉景丞和同事在野外考察。渐渐地,观众越来越多,冉景丞身边从3个人围聚到70多人,那个场面很令他感动,也带来了更多思考,“我想,既然‘生物生命故事’能打动大家的心,这说明,民众对于了解自然知识是极有兴趣的,而这是良性循环,当一个人开始关注自然的发展,才有兴趣投身环境保护中。”有故事的森林冒险家54岁的冉景丞正和团队着手在林科院打造自然教育基地,为每一棵树木挂牌,设计自然小径,编写自然教育课程,培育自然教育导师……这是他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做的其中一件工作而已。冉景丞天然有讲故事的魅力。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偶遇3名游客,对方不知其身份,只觉得这位正在为学生讲解生物生命故事与自然科普知识的男子很有意思,驻足聆听,沉迷在一场意外邂逅的精彩讲解中。
“苗岭、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都柳江、清水江、锦江,加上一个从2900.6米到137米的斜坡,‘一个大斜坡上的四山八水’控制了贵州整个生态格局。”冉景丞一开口就是学术范,偏偏贵州就像个三维立体地图一样,被他几句话一勾,山水尽在眼前。
冉景丞是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寻访贵州华南虎多年,始终心愿未遂,却见证了贵州万千境界所孕育的万千生灵。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442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贵州屡屡发现全新物种,固然有交通改善、研究手段不断更迭的原因,更是生态环境与日向好的表征。“不在森林,就在去森林的路上”,这样的冉景丞,被眼镜王蛇喷过一脸毒液,也亲眼见证了华南虎的粪便与足迹,在他看来,贵州还有太多的可能性,依然深藏,不为所知。
冉景丞在野外考察。
有故事的森林冒险家
54岁的冉景丞正和团队着手在林科院打造自然教育基地,为每一棵树木挂牌,设计自然小径,编写自然教育课程,培育自然教育导师……这是他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做的其中一件工作而已。
冉景丞天然有讲故事的魅力。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偶遇3名游客,对方不知其身份,只觉得这位正在为学生讲解生物生命故事与自然科普知识的男子很有意思,驻足聆听,沉迷在一场意外邂逅的精彩讲解中。
渐渐地,观众越来越多,冉景丞身边从3个人围聚到70多人,那个场面很令他感动,也带来了更多思考,“我想,既然‘生物生命故事’能打动大家的心,这说明,民众对于了解自然知识是极有兴趣的,而这是良性循环,当一个人开始关注自然的发展,才有兴趣投身环境保护中。”
冉景丞和同事在野外考察。
故事的感染力,三分在口才,七分在丰富的经历。冉景丞当然是个“有故事”的人。
前不久他才在梵净山整整待了三个月,专门研究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嗅觉和听觉极其灵敏,只要察觉到有人就跑得无影无踪,不一定能看到。冉景丞说,一般观察黔金丝猴都是蹲守,悄悄地去看。最简单的隐蔽就是找个山沟沟躺在里面,用树丫盖着,不能动,有时候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我第一次看到黔金丝猴是1998年左右。”冉景丞回忆当时在梵净山,凌晨四五点就爬到山上去,找了个山沟,睡在里面隐蔽自己,一开始有一群藏酋猴来活动,后来发现藏酋猴一窝蜂叫唤着跑了,隔了几分钟,黔金丝猴就过来了。“离我最近时只有七八十米左右,看得很清楚,它们的外观很典型,长长的尾巴拖着。但没几分钟,猴群可能发现我,听到一只公猴发出嘶吼的叫声,一窝蜂就跑了。”
这只是艰辛,更多的时候是艰险。冉景丞1992年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标本时,在断崖上无意间和一条眼镜王蛇“狭路相逢”。眼镜王蛇瞬间就将毒液喷在他的脸上,“火辣辣地疼,整个脑袋肿大,呼吸困难,结果导致视力模糊至今。”
最让冉景丞记忆深刻的,当然是1999年在习水做的华南虎调查,他一个人在野外整整待了4个半月,只身进入原始森林,忍受着孤寂与恐惧,钻岩洞、睡岩穴,长与森林相依。
“吃了100多斤牛肉干,把牙也吃坏了,胡子长到下巴以下,跟个野人一模一样。”
1999年12月,冉景丞在大界上河沟边发现华南虎足迹,为一母虎带一幼虎所留下,同年12月24日,又在大坡乡袁家沟村大青耗的山脊雪地发现华南虎的足迹。那是冉景丞在野外寻找华南虎生涯中收获最大的一年。
华南虎的足迹。
在深山中和野猪面对面接触;一觉醒来发现两条蛇趴在身上取暖;到洞穴考察时,洞穴竟塌在眼前……种种危险,以及走了太多山路导致膝盖滑膜炎,做了手术,依然不改他对大自然的热忱。相反,在山里和大自然打交道,让冉景丞觉得更自在。
贵州生灵如此迷人
在冉景丞看来,贵州拥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有复杂多样的地表生态系统,还有一套地下生态系统。无异于巨大的生物宝库。
“我报考大学时填专业,就是生物系。”冉景丞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着迷,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听家里的老人讲,在我1岁多时,只要哭闹,家里人给条蚕虫让我看它吃东西,就立马安静了。念书时,和生物相关的知识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知识点根本不考,到了大学学习时,才发现,原来高中时就看过。”
冉景丞说,贵州生物的多样性,按总的种类数来看,在全国排第四,比广西、云南、四川略少。但这几个省面积比贵州大。“按单位面积算,贵州是排第一的。”
冉景丞介绍,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特殊。整个贵州在一个大斜坡上,西北部,韭菜坪海拔2900.6米,北面赤水最低海拔200多米。东面黎平清水江出省口海拔仅137米,南面红水河出口处海拔310米。整个贵州除了西北高以外,东南北都低,形成一个大斜坡。二是贵州这个大斜坡的地理位置上,加上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山地和丘陵占了国土面积的92.5%,而喀斯特地貌的面积又占了国土面积的73%,这喀斯特地形的典型特点是有大量的洞穴。“我们贵州生态系统完善,地表一套,地下一套,两套生态系统。”
“现在很多专家,很热衷于做洞穴里的研究,洞穴中容易发现新物种。”冉景丞说,他和团队的同事就曾在贵州的洞穴里发现两种新的鱼类,命名为巨须金线鲃、南丹盲高原鳅,还有两栖类的新物种茂兰瘰螈。这些新的发现,都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冉景丞和团队同事在贵州洞穴发现的新物种:鱼类南丹盲高原鳅。
乌江同样是令人心动的物种乐园。
“像什么胡子鱼、鲤鱼、鲫鱼、草鱼、鲹条、小麻鱼、游鱼棒、乌江鲢鱼、鳙鱼、黄颡鱼、细鳞鱼、白漂鱼、石巴子、虾虎鱼等,是乌江两岸群众最熟悉不过的名字。当然,在捕鱼时也得小心,说不定你就捕起了国家重点保护的胭脂鱼。”冉景丞笑着说,自己曾经在石阡乌江支流的龙川河捕起过胭脂鱼的幼体,长长的背鳍和粉红的颜色,着实让人心动。
让冉景丞十分钟爱的,还有被称为“乌猿”的黑叶猴。
黑叶猴一身乌黑,却有两片白胡子。头顶上发冠直立,身体健美,四肢及尾都较修长,却强劲有力,在悬崖绝壁上如履平地,像蜘蛛一样在崖间荡来荡去,因此还被称着“岩蛛猴”。
冉景丞说,贵州的麻阳河一带分布着最大的黑叶猴野生种群,如果把宽阔水、大水河的黑叶猴算上,乌江河谷边的黑叶猴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
一只萌态十足的黑叶猴宝宝。瞿明斌 摄
他坚信黔之虎依然在林中游荡
最让冉景丞动心的,当然是有着王者之风的华南虎。
华南虎真正的名字叫中国虎,是我国独有品种。
考古专家在贵州水城硝灰洞、桐梓灰洞、兴义猫猫洞和黔西观音洞等洞穴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的研究,都发现有虎的骨骼或牙齿化石。这足以证明很久以前,贵州境内就广泛活动着华南虎,是古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黔之驴》故事里,就对贵州老虎有过精彩描述,隐在驴后的主角,正是华南虎。
明清时期,华南虎几乎遍及贵州全省各地。
直至上世纪50年代,贵州华南虎的数量仍相当多。彼时,全省有30多个县华南虎活动频繁,贵阳近邻的水田、羊昌、百宜、龙里、清镇等地经常有老虎出没。
1957年至1963年,黔灵公园先后从铜仁、威宁、毕节、修文、清镇、长顺等地共收购野生华南虎12只,建立起了全国首座华南虎人工繁育种群基地,为全国多家动物园输送了30多只华南虎种虎。
据冉景丞介绍,目前全世界仅有110多头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我国有50多只较为纯种的华南虎散布于全国的动物园,都是上世纪5只贵州虎和1只福建虎的后代。
冉景丞说,贵州的良好生态格局,为各类动物繁衍提供了优良的天然环境,其中大、中型食草野兽类如苏门羚、野猪等,数量多、分布广,构成了丰富的食物链条,为华南虎觅食、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他始终认为,在贵州尚有可供华南虎活动的大片森林,特别是赤水习水和大娄山区,有些地方人烟稀少,依然保存着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活动也很频繁,如果老虎没有绝迹,若加强保护,华南虎野生群在这片土地上保存和发展是有希望的。
冉景丞认为,贵州可能有野生华南虎的地方:一是黔北的赤水、习水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二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是金沙县的冷水河至青池与四川交界地带。
“习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能提供华南虎生存所必需的水、食物、隐蔽三大要素。”在赤水、习水片区调查时,冉景丞发现这一带森林植被比较完整,生境多样,河流、小溪等水源丰富。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动物的活动痕迹。比如,华南虎最主要的猎物——野猪、苏门羚、麂子等食草类动物活动频繁。
随着贵州生态系统的不断繁盛,冉景丞期盼着有这么一天,华南虎与人类友好为邻,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繁衍壮大,代代不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谢予谦 王奇
编辑 皮亚丹
编审 黄浩 张谌
看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