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女魔头从礼仪角度分析(身为时尚女魔头)
时尚女魔头从礼仪角度分析(身为时尚女魔头)卡琳则在一年多后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尚杂志 CR Fashion Book,并加入 VOGUE 的死对头美版 Harper’s BAZAAR 杂志担任时装总监,后来该职位变为全球时装总监。阿丽娜在那年辞去了效力 12 年俄罗版 VOGUE 主编职务,传言她要接替安娜担任美国版 VOGUE 主编,或者接替卡琳担任法国版 VOGUE 主编,不过她最终得到超模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当时的俄罗斯土豪男友 Vladislav Doronin 支持,创办了俄罗斯版 Interview 杂志,并担任主编至今。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尚行业举步维艰,欧美时尚杂志因为缺少时尚品牌投放广告,死掉了一大片。就在那个节骨眼,八卦消息传出安娜的主编职位将被人替代。当时的消息有板有眼,给出的候选人是时任法国版 VOGUE 主编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不过很快
自从 1988 年担任美国版 VOGUE 杂志主编以来,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有多次被传要离职。
早在 1990 年代,时不时就会传出 ELLE、Harper’s BAZAAR、名利场、纽约客等杂志的主编要代替她,就连她身边的同事中也有不少野心家,比如 VOGUE 当时的资深编辑凯特·贝茨(Kate Betts)。
凯特后来加入了 Harper’s BAZAAR 杂志,但当时两人明里暗里的较量不亚于宫斗,凯特离开后还向《纽约时报》抱怨,说安娜都没送过她一件小礼物,安娜则在杂志卷首语中大赞凯特,并祝她好运。
Anna Wintour
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尚行业举步维艰,欧美时尚杂志因为缺少时尚品牌投放广告,死掉了一大片。就在那个节骨眼,八卦消息传出安娜的主编职位将被人替代。
当时的消息有板有眼,给出的候选人是时任法国版 VOGUE 主编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不过很快就有人做出澄清,当时法国版 VOGUE 发行量才 10 多万,美国版 VOGUE 发行量 120 万,即便要换主编 ,也轮不到卡琳。后来 VOGUE 所属的美国康泰纳仕公司在《纽约时报》刊登了两个整版广告力挺安娜,事态才算平息。为了避免尴尬,卡琳也作出了回应,称自己玩不转商业。
到了 2010 年底,卡琳宣布离开效力十年的法国版 VOGUE,又传去她将替代安娜的消息,还多了一个候选人——时任俄罗斯版 VOGUE 主编阿丽娜·多莱斯卡亚(Aliona Doletskaya)。
阿丽娜在那年辞去了效力 12 年俄罗版 VOGUE 主编职务,传言她要接替安娜担任美国版 VOGUE 主编,或者接替卡琳担任法国版 VOGUE 主编,不过她最终得到超模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当时的俄罗斯土豪男友 Vladislav Doronin 支持,创办了俄罗斯版 Interview 杂志,并担任主编至今。
卡琳则在一年多后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尚杂志 CR Fashion Book,并加入 VOGUE 的死对头美版 Harper’s BAZAAR 杂志担任时装总监,后来该职位变为全球时装总监。
2018 年,关于安娜离开 VOGUE 的消息再次传开,消息人士称安娜将于 7 月女儿 Bee Shaffer 完婚后正式退休,而她的继任者很有可能是英国版 VOGUE 主编爱德华·恩尼福(Edward Enninful)。但是,这次传言至今没有变成事实,甚至她最近还被委以重任,出任康泰纳仕全球内容顾问和国际版 VOGUE 主编。
以上几次安娜被传离开 VOGUE,最终都不过是八卦媒体的捕风捉影,她作为时尚界鼎鼎大名的女魔头,显然不会那么轻易就能被人取代。
01:专业作风
2008 年,坊间盛传卡琳要替代安娜时,《名利场》杂志当时的时装与造型总监迈克尔·罗伯茨(Michael Roberts)站出来表态,说他们 1940 年代出生的那代编辑,有后辈们难以达到的知识深度,卡琳惯用的性感虽然很诱人,但并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安娜却能始终制造让人出其不意的内容和话题。
此话不假,安娜担任美国版 VOGUE 主编的第一期——1988 年 11 月刊,就像是在时尚界投下的一枚炸弹。
美国版 VOGUE 杂志 1988 年 11 月刊封面
那期封面人物是时年 19 岁的以色列模特 Michaela Bercu,她站在街头,穿着价值 1 万美元的 Christian Lacroix 高定外套,搭配一条 50 美元的 Guess 牛仔裤。
高级定制时装混搭平价衣服,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印刷工厂以为图稿有误,还特意打电话到杂志社反复确认。
安娜的第一张 VOGUE 九月刊封面,给了黑人超模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
美国版 VOGUE 杂志 1989 年 9 月刊封面
近几年美国版 VOGUE 让人出其不意的封面也不少,比如侃爷夫妇合体的 2014 年 4 月刊封面,抓住火热的网络名人话题大做文章。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14 年 4 月刊封面
2017 年 3 月刊封面,不同种族、不同形体的模特合体,庆祝时尚界的多样化风潮。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17 年 3 月刊封面
要深究安娜为何有如此作风,或许与她之前的成长和就业经历有关。
1949 年,安娜出生在英国伦敦,她父亲查尔斯·温图尔(Charles Wintour)是《伦敦标准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的主编。“我认为我父亲真正决定了我应该在时尚界工作,”她在纪录片《九月刊》中回忆。
15 岁时,她被父亲安排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 Biba 精品店打工。第二年,她离开北伦敦学院,参加哈罗德百货公司的培训,并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家附近的一所学校上时装课。
1970 年,英国版 Harper’s BAZAAR 和 Queen 杂志合并成为 Harper's & Queen 时,安娜被聘为首批编辑助理之一,开始了自己的时尚新闻事业。但在 1974 年,眼见到手的时装编辑职位被空降的 Min Hogg 拿到手,而且两人在工作中有很多分歧,安娜愤然离职,前往纽约发展。
1975 年,安娜加入美国版 Harper’s BAZAAR 杂志担任初级时装编辑,但是她的行事风格太过创新大胆,以至于 9 个月后被主编开除。几个月后,她终于在美国成人杂志 Viva 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时装编辑职位,也是她第一份拥有私人助理的工作,从此她的严苛作风开始在江湖流传。
Viva 杂志在 1978 年停刊之后,安娜休息了两年,巴黎纽约两地跑,专心和法国唱片制作人 Michel Esteban 谈恋爱。1980 年,她加入一本名叫 Savvy 的女性杂志担任时装编辑,一年之后,跳槽到 New York 杂志担任时装编辑,那段工作经历让她了解到名人封面对杂志销量的重要性。
1983 年,受到时任美国康泰纳仕编辑总监、美国版 VOGUE 出版人 Alex Liberman 的邀请,安娜加入美国版 VOGUE 担任首位创意总监,一个权限不明、职能不清的职位。两年之后,安娜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主编职位,接管 Beatrix Miller 退休空出来的英国版 VOGUE 主编权杖,从此开始以自己为核心,严格控制每一位编辑和每一页内容的时尚出版事业。
又过了两年,安娜在 1987 年临危受命回到纽约接管 House & Garden,当时那本杂志的发行量远低于竞争对手 AD,安娜加大时尚知识和名人的报道,虽然赢得了行业内的认可,但却加剧了杂志的问题。后来杂志改版,名称缩减为 HG 时,很多长期订户以为是一本新杂志而没兴趣翻阅,随后大量订户取消订阅,广告客户也纷纷撤出,该杂志在 1993 年停刊。(英国版 House & Garden 一直在出版)
不过,安娜接管 House & Garden 杂志的时间不长,短短十个月之后,她的人生开始了新的起点。
1988 年,担任美国版 VOGUE 主编 17 年的格雷丝·米拉贝拉(Grace Mirabella)离职,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尚杂志 Mirabella(这本杂志在 2000 年停刊)。空出来的主编职位,成为安娜的囊中之物,请她做主编,康泰纳仕主要是看中了她的大胆改革能力。
当时被 Grace 掌管了 17 年之久的 VOGUE,发行量始终徘徊在 120 万左右,而 1985 年创办的美国版 ELLE 只用了三年时间,发行量就突破了 85 万,VOGUE 急需改变。
上任之后,安娜对 VOGUE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大名人和明星的独家报道,重用摄影师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和史蒂文·梅塞尔(Steven Meisel),继续保持和欧文·佩恩(Irving Penn)、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等摄影大师合作。她不追求将内容分解成各种清单和贴士,尽管那种通俗易懂的内容形式很符合当时的读者口味和消费需求。
然而,坚持也有动摇的时候,到了 2008 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通读者对 VOGUE 的名人故事失去了兴趣,他们更喜欢当时 ELLE 和 BAZAAR 短平快的琐事风格。更要命的是,当时美国版 VOGUE 广告页面下降了 9.6%,而同期美国时尚杂志平均广告页面下降幅度是 8%。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08 年 9 月刊封面
VOGUE 迅速做出改变,派记者去沃尔玛发现当季时尚魅力,拍摄时尚大片让模特带着小孩与超人共度周末,很显然,如此改变吃力不讨好,就像一个精英人士跑去菜市场想和普通百姓做朋友一样,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好在安娜很快调整心态,找回了迷失的方向。
社会巨变时期,快速做出改变容易,方法正确却不简单,那需要在过往经验和未来洞见之间寻找平衡。
早年,安娜分享过制造 VOGUE 的三大黄金法则:胸怀大志、玩得开心、保持影响。其中说到的玩得开心,就是指如何制作一些让人惊喜的内容,不过这种事可遇不可求,尤其碰到像金融危机那样的社会氛围巨变时期。
至于她说到的另外两点,也不难理解。胸怀大志,是指不要束手束脚,既然身在 VOGUE 如此好的平台,就要大展拳脚。保持影响,主要是她对年轻设计师的重视,给他们提供金钱、建议、鼓励和工作机会,还通过 CFDA/VOGUE 时尚基金会为新兴人才提供指导和帮助。
自 2003 年开始,安娜率领 CFDA/VOGUE 时尚基金会,提拔了包括 Alexander Wang、Derek Lam、Prabal Gurung、Proenza Schouler 等一众美国本土设计师新人。2004 年创立品牌的美国设计师 Tory Burch 也曾表示从安娜那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指导建议。
Marc Jacobs 就曾告诉《华尔街日报》,承认自己无法抗拒安娜的要求,“如果 VOGUE 某个人打电话给我,我都懒得拒绝,因为拒绝之后,下一个电话就是安娜打来的。”
正因为树立了专业、权威、务实的行事风格,安娜才坐稳了主编的位子,同时也备受时尚品牌的青睐,网络和社交媒体出现之前,双方关系亲如一家人,简直就是命运共同体。
02:与名人合体
时尚杂志和时尚品牌能结盟为命运共同体,主要拜明星所赐。
1990 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开启全球霸权模式,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兴盛,造就了无数大小明星。恰好大众都喜欢看明星的八卦绯闻,导致时尚杂志封面上一脸冷漠的模特不再受欢迎。
安娜看到了市场机会,将当时正当红的 Renée Zellweger、Gwyneth Paltrow 等女星送上 VOGUE 封面,满足了读者的口味。
美国版 VOGUE 杂志 1996 年 8 月刊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1998 年 9 月刊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1999 年 9 月刊封面
从那时起,时尚杂志开始雇佣名人编辑,他们的工作就是和好莱坞保持沟通和谈判,然后写出各种名人时尚新闻,与名人封面同期发表。相比各路八卦杂志,时尚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更受欢迎,爱情故事、离婚始末、育儿经历、个人奋斗等等,经过明星本人亲述和编辑记者加工之后,更具话题性和新闻性。
那段时间,好莱坞和 VOGUE 之间迅速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明星需要杂志帮忙宣传电影,杂志需要明星提高销量,恰好时尚品牌也需要推广,于是一张 VOGUE 封面出街,对三方都是皆大欢喜。
登上 VOGUE 封面的明星,接下来会拥有比其他明星更好的资源,比如下一步电影主角、品牌代言合约等等,相当于一张 VOGUE 封面给明星提供了一张长期饭票。尤其在好电影好遇不可求的时候,演一部电影红了之后,明星可能就彻底消失匿迹。如何抓住短暂的事业颠覆期,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就成了明星们的合理选择。
在那样的境况之下,掌握明星生杀大权的美国版 VOGUE 主编安娜·温图尔和好莱坞大佬哈维·温斯坦,组成了坚不可摧的双 W(Wintour-Weinstein)利益联盟。
哈维·温斯坦(左)与安娜·温图尔
当哈维的性骚扰丑闻在 2017 年 10 月曝光之后,各种阴谋论出现,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早些年哈维出品电影的女主角,是否为了得到角色和登上 VOGUE 封面,做过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或者对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保持了沉默。
安娜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声明,表示自己并不知情。在 2018 年的 Met Gala 红毯上,她安排知名影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身穿哈维前妻乔治娜·查普曼(Georgina Chapman)设计的礼服。
安娜还在当年 VOGUE 六月刊的卷首语描述了自己和乔治娜的长期友谊,宣称乔治娜在前夫的性骚扰丑闻中是无辜的。杂志还用整整 6 页专题将乔治娜塑造成讲究女性传统美德和屈服于婚姻的奇迹。
VOGUE 报道乔治娜的版面
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乔治娜当然是哈维性骚扰丑闻的受害者,但是安娜和乔治娜作为哈维最亲近的人,却声称对哈维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甚至还想从中获利,这让很多人无力接受,更加重了她俩就是同谋的怀疑。
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早在 1995 年 9 月,安娜接受知名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电视采访,话题围绕当年 VOGUE 九月刊展开,聊到秋季时尚趋势时,主持人问安娜是否有设计师推荐,安娜说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的新一季作品非常美妙,然后两人聊到了当时深陷丑闻风波的 CK 儿童广告。
因为 CK 儿童广告太过暴露,当时引起了无数人不满,甚至惊动了美国司法部调查广告是否违反了儿童色情法。当然了,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广告并没有违法。
作为营销传播高手,安娜显然明白 CK 广告打了擦边球,她才敢在严肃的电视节目里谈丑闻,并且力挺设计师。她说 CK 广告没有任何攻击性,时尚存在挑衅很正常,她还谴责美国公众过于保守,并对 CK 越来越有名却要背负更多的骂名表示遗憾。
有人将安娜力挺卡尔文·克莱恩、乔治娜·查普曼,与她力挺因反犹言论被 Dior 扫地出门的英国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复出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有点混淆视听。
因为乔治娜和安娜当年在哈维的名人圈里得到过不少好处,而 CK 当年是 VOGUE 最大的广告客户之一,安娜力挺他俩,其实是在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她力挺加利亚诺,更多是出于惜才的考虑。
如果非要理解安娜的选择和选择方式,或许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利于自己的选择,以她的身份和地位来说,就是最政治正确的选择。
03:与政治结盟
能够常年做出政治正确的选择,源于安娜深谙政治套路,原法国版 VOGUE 杂志主编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早年就说过安娜是一名政客。
安娜周围从不缺政治人物,约翰·克里、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参选美国总统期间,她都有帮忙筹款。她从未间断的政治兴趣,很容易让她误会她在攀附权贵,是不是想步入政途。
2008 年,安娜为奥巴马竞选活动筹集了 20 万美元,还分别与设计师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和影星莎拉·杰茜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合作举办了两次筹款活动。2010 年,奥巴马参加安娜的家宴,吸引了唐娜·卡伦(Donna Karan)等时尚界知名人士参加,参与费用是每人 30400 美元。
到了 2012 年,奥巴马第二次竞选总统时,安娜再次积极参与。她先与哈维·温斯坦合作,在哈维家中举办筹款活动,参加费用是每人 35800 美元。随后与莎拉·杰茜卡·帕克合作,在莎拉位于纽约西村的别墅里举办晚宴,参与人数 50 人,每人收取 4 万美元。
安娜还通过自己执掌的 VOGUE 为政治明星造势。早在 2006 年,奥巴马就登上了 VOGUE 男士版封面,并在 2008 年大选期间再次登上该杂志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男士版 2006 年 9 月刊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男士版 2008 年 9 月刊封面
米歇尔·奥巴马也曾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三次登上 VOGUE 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09 年 3 月刊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13 年 4 月刊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16 年 12 月刊封面
后来,安娜和莎拉被奥巴马任命为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委员,安娜还参加过两次白宫国宴。
等到希拉里·克林顿参选美国总统时,安娜再次如法炮制,甚至康泰纳仕旗下所有刊物都发表文章力挺希拉里。
当安娜过于热情和白宫几总统、总统候选人搞好关系时,江湖传闻她想得到某个政府职位,被美国派去伦敦或者巴黎担任大使,而这恰好成为川普时不时要在推特上怼她的把柄。
根据安娜身边朋友匿名爆料,安娜只是对政治本身感兴趣,而对做政治人物并不感兴趣,况且她手上很多权利,都是基于她所在的职位和公司,而不是他本人。
如果她真想步入政途,现在应该讨好川普才对。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川普就是 Met Gala 的常客,他还在 2004 年的 Met Gala 现场向梅拉尼娅(Melania)求了婚。
川普夫妇亮相 2004 年 Met Gala 红毯
婚礼前,VOGUE 特约编辑 André Leon Talley 陪梅拉尼娅去巴黎买了婚纱,最终选中了价值 23 万美元、由英国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设计的 Dior 无肩带婚纱。
André 和安娜出席了两人的婚礼,梅拉尼娅还身穿 Dior 婚纱礼服登上了 VOGUE 封面。
美国版 VOGUE 杂志 2005 年 2 月刊封面
按照传统,川普上台之后,作为第一夫人的梅拉尼娅很有机会登上 VOGUE 封面,但是川普在竞选期间就和安娜结下的梁子,显然一时半会难以修复。
1998 年,希拉里以第一夫人身份登上 VOGUE 封面
2017 年 10 月,安娜受邀参加詹姆斯·柯登(James Corden)主持的《深深夜秀》,在真心话大冒险环节,当被问到不会再邀请谁参加 Met Gala 时,她眼睛都不眨一下,说出了“川普”的名字。
安娜为何要拉黑川普,或许是源于她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或许是川普从竞选到上台说出的各种奇葩施政策激怒了她,甚至可以理解为川普和她所代表的两个阶层(平民和精英)之间长期不可调和的矛盾。
04:与时俱进
安娜曾被问到如何看待印刷品的未来,她说:“应该让印刷出版物更加奢华、更加特别,将它们与其他东西区分开,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形式,但是必须让读者看到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照片和故事。”
这就不难理解安娜为何要通过 Met Gala 构建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将各种稀缺性的资源垄断在自己手里。
安娜在 1995 年接棒 Met Gala,然后在 96 年和 98 年缺席,99 年开始一直主持大局到现在。每一年,从请谁做嘉宾,到嘉宾入场顺序如何安排,再嘉宾入场后坐在哪里……她都会事无巨细地把控每一个细节。
但是她棋差一招,社交媒体兴起之后,人手一部功能差不多的智能手机,名人和大众的距离只是隔着两个手机屏幕,时尚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且从历史进程看,时尚让女性走出了厨房,进入职场,拥有了职业发展的良机。眼下的社交媒体时代,让无数网红自力更生的美妆和街拍,都是时尚衍生出来的新工种。当时尚无处不在时,时尚杂志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2017 年初开始,安娜所在美国康泰纳仕公司对外宣布进行为期 18 个月的内部重组。首先是进行裁员,VOGUE、GQ、名利场等刊物的重要职位都有涉及。
康泰纳仕的改革由来已久,2013 年安娜被任命为公司的艺术总监时,就和公司时任首席执行官 Bob Sauerberg 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从关停 Details、SELF、Lucky 等杂志,到 Conde Nast Traveler、AD 等杂志进行时尚化改版,再到卖掉 Style、全面布局社交媒体,她都有积极参与。
Conde Nast Traveler 杂志封面
2018 年初,康泰纳仕宣布推出 Next Gen 平台,基于旗下各个媒体品牌最受关注的时尚、风格和美容内容,极大化地扩展广告客户的影响力。搭建了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品牌,比如针对 LGBTQ 性少数群体的 them、社交视频平台 Iris。3 月份还任命了首位首席数据官。
其实可以看到,安娜参与的改革,都是基于她和所在公司的资源进行的重新调配和优化,她就像是一个制片人,将好莱坞精英、华盛顿权贵、纽约名流、英国皇室、大西洋两岸的时尚设计师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再将他们的故事和照片分发到公司旗下各本杂志的印刷页面和社交媒体账号。
2018 年 2 月,安娜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同场看秀
不过,安娜的改革遭到过不少质疑,因为时尚人士都在手机上刷存在感时,安娜却没有自己的 Instagram 账号,也很少在网上现身,由她指导和参与改革决策,难免会让人怀疑是不是有误判。
实际上,早在 2013 年 8 月,美国版 VOGUE 就发出了安娜在 Instagram 亮相的首张照片,照片中她受捧当年的 VOGUE 九月刊。
作为一个在时尚传媒界打拼多年的老司机,拥有海量人脉,以及深不可测的营销功力,她随时都可以玩转社交媒体,之所以没玩,她本人表示,希望更多人关注 VOGUE,而不是她本人,工作之外,没有多少私照给人看。
05:理性作风
2009 年,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引发了广泛讨论,该电影由安娜的前私人助理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以安娜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来,片中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演的主编米兰达·普瑞斯特(Miranda Priestly)非常冷酷无情,被指就是现实中安娜的作风。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电影海报
对于影片引发的争议,安娜表示自己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她冷酷无情。“我喜欢说实话,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我觉得最难对付的事情,就是遇到那些不会告诉你他们在想什么的人。”
冷酷无情还有很多罪证,比如她为了某种理想化的封面,对女明星的照相进行严重失真的后期处理。
比实际要瘦一圈的 Adele
脸部严重失真的 Kate Winslet
脸部失真的 Nicole Kidman
很像假人的 Gwyneth Paltrow
再比如她常年戴着墨镜,虽然她说是不想让人通过自己的表情,来猜测她对某个设计师,或是某场秀的看法,其实是不想有人搬弄是非。
参加《深深夜秀》时,安娜被主持人要求给 Tom Ford、Marc Jacobs、Ralph Lauren 三位美国设计师排名次,她拒绝了。
涉及到个人问题,安娜倒是没有半点顾忌。比如被问到她曾和 Bob Marley 约会的传闻时,她大方承认那是假消息,“如果你遇到她, 你会和他上床吗?”“绝对。”
公众的确给安娜加了无数层滤镜,她在 2005 年参加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举办的时尚讲座时,有现场观众问到如何才能像她那样强大,她回答说:“尽管我在餐厅总能得到最好的位子,但我不认为自己很强大。”
安娜给公众呈现的无情和强大印象,在美国版 VOGUE 表现得淋漓尽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理性的精英主义作风。
VOGUE 没有教读者如何购买昂贵的衣服,每季必须拥有什么单品,而是通过名人故事宣讲女性的自我实现,通过时尚大片塑造读者的审美和品味,而不是像她的大多数同行,一切都听从于民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在近些年全面兴起,一切都民主化了,安娜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一边改革,一边裁员,一边紧盯着网络流量目标。她在 2016 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想让事情永远保持不变的人不在现实世界中,这就像完美,不存在。”
撰文:PiPiJuiCe(空白杂志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