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祠堂建筑(百年宗祠长啥样)
徐氏祠堂建筑(百年宗祠长啥样)徐氏祠堂正大门两侧有“仁”、“信”、“德”、“道”,东面墙壁有“忠”、“孝”、“礼”、“义”、“廉”、“耻”、“悌”,彰显圣贤道义,铭记于心,谨遵教诲。作为徐氏祠堂的附属建筑物,牌坊尚且凸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贤文化,徐氏祠堂的主体建筑物也同样如此。伫立在大门正下方,两旁便是小侧门,一抬眼,上悬“徐氏宗祠”明晃晃四个大字,耀眼又振奋,莫名的肃穆感从两只脚丫子就升腾了起来。再一望,金灿灿的对联一幅,右上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呈”,左上书“子孙虽愚子孙不可不读”。短短二十个字,便也印证了宗祠的功能作用——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正如孔子强调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再如孔子强调学习勤奋,积极进取——《论语·泰伯》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徐氏宗祠”的正背后乃是“中山”二字,寓意是中山一脉的徐氏。
上一回说到,广严寺村村中有一座祠堂,名为徐氏宗祠。
我携着胖一在村中,寻觅那广严寺大庙的踪迹一无所获后,便跟着地图导航,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徐氏宗祠。
一条窄窄的村中小巷,走到尽头,转眼豁然开朗处,便是那宗祠的牌坊,形如一个巨大的城堡,目测高度,约莫四五米,让我们不由得靠近。
正是斜阳西下的时候,阳光透过牌坊射入眼帘,直叫人睁不开眼睛。整座门楼全倚靠着四立柱支撑,这四立柱其中之二的形象是那蕴意镇宅的石狮子,前一只,后一只,好不热闹。
伫立在大门正下方,两旁便是小侧门,一抬眼,上悬“徐氏宗祠”明晃晃四个大字,耀眼又振奋,莫名的肃穆感从两只脚丫子就升腾了起来。再一望,金灿灿的对联一幅,右上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呈”,左上书“子孙虽愚子孙不可不读”。
短短二十个字,便也印证了宗祠的功能作用——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正如孔子强调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再如孔子强调学习勤奋,积极进取——《论语·泰伯》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徐氏宗祠”的正背后乃是“中山”二字,寓意是中山一脉的徐氏。
作为徐氏祠堂的附属建筑物,牌坊尚且凸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贤文化,徐氏祠堂的主体建筑物也同样如此。
徐氏祠堂正大门两侧有“仁”、“信”、“德”、“道”,东面墙壁有“忠”、“孝”、“礼”、“义”、“廉”、“耻”、“悌”,彰显圣贤道义,铭记于心,谨遵教诲。
说道大门,宗祠的大门紧闭,用力推门也丝毫不能撼动,深红色的色调端庄又醒目,透过门缝隙望去,乃是一派祥和,“恭喜发财”的过门笺,红与黄一直延续到正厅大门,旁边郁郁葱葱的植被,生活所用的扫帚和簸箕,一看便是日常有人出入维护。
不太幸运,今日走不进这座礼制性的徐氏宗祠了。
于是,我们便从大门沿着肃穆的青砖白墙走,向西面,两座废弃的青砖老旧房,中间搭建着临时的小屋子,用作厨房之用,女主人在忙碌炒菜,男主人则站在门外张罗端菜,还一边催促着开饭。再一转身,又是另一户人家,胖一好奇地问路,一对老头老太坐在院子里歇息乘凉,十分热心地告诉我们,这里没有路啦。
向着东面走呢,乍一看见农村垃圾回收站,四周三三两两停着各家的私家车,待到了宗祠的正后方,抻着脖子看着天空,也只能看到青砖砌成的屋角。
想来,徐氏宗祠已经成为广严寺村中不可分割的一栋建筑物,遵守坐北朝南的风水原则,处于村中上佳的地段,有大事的话能快速将大家集合。
临行时,村中有一个玩着溜冰鞋的男孩领着我们回到了村头的停车场,男孩自称徐姓,十一岁,跟胖一沿途玩闹。我笑着问他,他身边是否有人打趣过“广严寺”,问过他是从寺庙里来的吗?徐小哥哥答曰,当然没有!胖乎乎的小手指着某一家屋子说,这是我同学家,我们都是广严寺村的,整个班里都知道。
为了使得我们这一篇旅游笔记更为详尽,回来后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徐氏宗祠的资料,但有待证实——南京古镇湖熟周岗社区徐氏宗祠资料和建筑一直保存至今,原因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人民公社,否则,同样也会逃脱不了其他祠堂的相同命运——拆毁。
尚有徐氏宗谱一本,由徐氏族人用毛笔抄写而来。每一年,徐氏的族人会在春节、清明、七月半祭祖等特定的日子,到祠堂中进行祭祖,在祭祖过程中,徐氏家族的子孙按照一定的辈分磕头祭祖。
对了,徐氏祠堂,年代可追溯到明朝,这也印证了一点——明中叶以后,明王朝有意利用宗族的力量作为政权的补充,推进“宗族庶民化”,致使广大农村大力倡修宗谱,建宗祠,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几乎达到了“族必有祠”的盛景。虽然呢,民间祠堂的兴建可以追溯到宋代。
掐指一算,中山徐氏宗祠,至少也有四五百年的年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