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故乡是哪里(韩非出生在禹州)
韩非故乡是哪里(韩非出生在禹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韩非身世辨考】我带着疑惑翻阅了禹州志,从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禹州志》,且对照《新郑县志》,韩非及故里皆在禹州。我又请教了禹州政协办公室原主任,历史学者李法顺先生,结合李主任原来撰写的初稿,花大量时间翻阅资料整理出此文。答案是我们内地出版的书籍编辑有误,有篡改历史之嫌,理应纠错。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都阳翟,今禹州市)人。韩非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哲学家,他所著《韩非子》一书,十余万言,其核心为“法、术、势”。(想看看本文作者王国斌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朱元璋第五子编纂的这本书对国际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君主独裁统治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对当时秦王朝统一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代君主都借助其“驭臣”之术治国安邦。但韩非一生因不受韩国国君重用,且对其多有
纠新郑论:韩非出生在禹州,故里在禹州无可争辩
文‖王国斌
近日,书友老宋赠我三本书。内地出版有两册,一册是由张放涛主编《中原文化旅游概论》,另一册是由新郑政协文史委主编《新郑故里文化》。第三册是台湾中原文献编辑委员会王育文主编出版《中原文献》。
因为是历史资料书,本人也喜欢并热爱此类书籍,用两晚时间就看完了。作为禹州人,对涉及禹州的人和事特别关注。这三册书古代名人中,前两册写韩非子是今新郑人,而台湾出版的则是禹州人。
我带着疑惑翻阅了禹州志,从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禹州志》,且对照《新郑县志》,韩非及故里皆在禹州。我又请教了禹州政协办公室原主任,历史学者李法顺先生,结合李主任原来撰写的初稿,花大量时间翻阅资料整理出此文。答案是我们内地出版的书籍编辑有误,有篡改历史之嫌,理应纠错。
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都阳翟,今禹州市)人。韩非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哲学家,他所著《韩非子》一书,十余万言,其核心为“法、术、势”。(想看看本文作者王国斌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朱元璋第五子编纂的这本书对国际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君主独裁统治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对当时秦王朝统一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代君主都借助其“驭臣”之术治国安邦。但韩非一生因不受韩国国君重用,且对其多有防范。故史书对其言行所记不过寥寥数语,而其他书籍也未见有关韩非的详细记载,甚至连其家族身世也未有著述,令人遗憾。今就有关史料考证成文,借以就教方家。
【韩非身世辨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的记述虽简略却相当扼要,大体勾划出韩非一生的主要轮廓:
1.韩非出生于韩国王室;
2.韩非口吃,但善于著书之说,表明思想敏锐,善察;
3.韩非一生郁郁不得志,屡次上书,却始终不受韩王采纳;
4.韩非失意后,退而著书;
5.韩非与李斯同学,都曾师荀卿;
6.韩非主张得到秦王重视,曾出使秦国,并死于秦国。
以上六点,大体勾勒出韩非的生活时期。即出生于韩国王室,为“诸公子”(据众多学者认为,“诸公子”即国君妾所生)。与李斯,秦始皇同时代人。
目前,史学界公认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而这时期韩国共有四位国君在位:
1.韩襄王,公元前312年即位,至公元前296年,在位16年。
2.韩釐王,公元前296年即位,至公元前273年,在位23年。
3.韩桓惠王,公元前273年即位,至公元前239年,在位34年。
4.韩王安,公元前239年即位,至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韩非于韩王安六年(前233年)出使秦国,并很快被杀。
关于韩非身世的考证:
1.韩虮虱应是韩非之父。
据史书《韩氏世家》记载:韩襄王共生三子。太子婴,出使秦国。公元前300年早卒,史书无有其娶妻嗣子的记载;次公子咎,在都城居住,次公子虮虱(同父异母),送楚国当人质。
据《史记·韩世家》,韩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太子婴死,宫廷公子咎与公子虮虱为争夺王位而斗争,终因公子虮虱质于楚国,长期不在都城而在宫廷内争中失败,公元前299年公子咎受封成为太子。韩襄王十七年卒,太子咎即位(公元前295年)(《战国策·韩策》),即后来的韩釐王。
据此考证,韩襄王长子早亡,次子咎受封成为太子,且三世传承有序,则只剩韩虮虱为唯一,应是韩非之父,除此再无别人。
2.关于嫡庶之争。
韩非在《八奸》中提出:“三曰父兄(即韩釐王,笔者注),何为父兄,曰侧室之子,人主之所亲爱也……”明确提出韩非之父(虮虱)与当时国君(韩釐王)为同父兄弟。
3.韩非子应是韩虮虱之子的侧面证明。
另据《韩非子·亡征》提到“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则从侧面告诉人们,侧室生的公子家族贤明,侧室的公子只有虮虱一人,而韩非子则应是韩虮虱之子。
【“小韩城”来历】
公子咎成为太子后,韩襄王为避免王室再次内乱,让“诸公子”虮虱留在楚国而不许还国都,并在国都西北30里将一座八十年前的旧城“韩城”加以修缮,令虮虱居住,且不得还国都(此时韩国都城在现在禹州城北八里岗,有南水北调考古发掘资料为证)。这座小城便是“小韩城”。
据清•顺治《禹州志》古迹卷记载:
小韩城,韩城里。城基宛然,中不甚广。相传哀侯所筑。
清著名史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上说:
小韩城在禹州西北三十里,韩哀侯所筑。
《史记•正义》载:“‘景侯自新郑徙居于此’,即今小韩村。”其后历代州县志书,均有明确记载:“小韩城”即今小韩村。
《河南通志》也明确记载:
小韩城,位于禹州西北三十里,哀侯所筑。
今日小韩村正处于禹州西北三十里之地,此与历史记载相符,至今该村仍名“小韩村”。
虮虱自公元前299年开始,就长年在“小韩城”居住。因兄弟争夺王位,韩虮虱应已成年,且极可能在“小韩城”完婚生子。因此,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较为可信。韩非除游学楚国而与李斯相识而师荀卿,其余时间均在“小韩城”,不得外出。
小韩村中原有一只石虎,长约1.5米,高约1.2米,重达数吨,笔者少时上学,路过石虎,常在石虎背上玩耍,惜石虎毁于“文革”。据砸石虎人徐有松(化名)讲,残石埋于石虎附近枯井中。又据,小韩村北乱石冢还叫“韩家坟”。据传为韩非衣冠冢,因韩非在秦服毒而亡,身体速腐,无法送回韩国归葬,便只能将韩非遗物取回葬于“小韩城”。
由此可证,韩非为韩襄王之孙,韩公子虮虱之子,韩釐王之侄,韩桓惠王之叔伯兄弟,韩王安之叔父或伯父。韩非出生在“小韩城”,且在“小韩城”著书立学,成就《韩非子》一书。
大凡考证,历来依据以下凭证:
1.史书有明确记载。即“正史”传世,可供“引经据典”。
2.靠“野史”佐证,即古人手札,笔记,地方村志庄史,书补等。
3.靠民间传统,也即乡谈闾议之类。而考证韩非身世和“小韩城”,正是依据众多史料和地望遗存而为,决不是信口杜撰。
【韩非生于“新郑”之辨伪】
近几年有人把韩非、张良出生地改为新郑或他地,并且在诸多现代网络和媒体上信口胡说,既背离历史事实,又有悖于考据者之操守,且又有谬论贻误后世之危害,现予以澄清,以还历史公正。
《史记·韩氏世家》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山西临汾一带)。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传至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而成诸侯。韩景侯遂将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今禹州)。
清顺治《禹州志》卷之二载:
……韩自景侯至哀侯其都阳翟者历四君景侯、烈侯、文侯、哀侯。垂三十年。秦始皇十七年举兵灭韩於阳翟,遂置颍川郡。
民国《禹县志》记:
威烈王十八年,韩景侯都阳翟,自平阳徙都此。……烈王元年,韩灭郑,自阳翟徙都之。韩初都阳翟,既灭郑,遂徙都焉。
《史记·韩世家》载:
(哀侯)二年 灭郑 因徙都郑。六年 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另据1989年版《禹州市志》记:
周烈王元年(前375)韩灭郑。韩自阳翟迁都新郑。
周烈王六年(前370)韩复迁阳翟。
这样,经韩景侯9年,韩烈侯13年,韩文侯10年,韩哀侯1年,共计33年。至韩哀侯2年(公元前375年)出兵灭郑国,为怕郑国贵族叛乱。遂将国都移至新郑(今郑州市新郑县),迁新郑仅五年,至哀侯6年(公元前370年),国君哀侯被重臣韩严所杀,哀侯之子懿侯即位,复将国都迁回阳翟(清•顺治•道光《禹州志》、《禹州市志》、《新郑县志》均有记载)。从此,再无新郑国都。
韩国后传7世,均建都阳翟。其中韩懿侯12年,韩昭侯26年,韩宣惠王21年,韩襄王16年,韩釐王23年,韩桓惠王36年,韩王安9年,加上建都阳翟未迁新郑前33年,共计173年。即从懿侯即位(公元前370年)至韩王安9年被秦国所灭(公元前230年),韩国国都一直在阳翟(今禹州)从无再迁。而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即韩釐王16年,国都已从新郑迁回阳翟(今禹州)91年。何来在新郑建都145年之说?何来韩非出生在新郑之说?
郑国,始建于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6年),封周历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华阴),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迁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至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率军攻郑,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从此历史上再无郑国。
【历史上新郑曾属禹州辖治】
金代,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改属河南开封府。
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2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3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
【结论:韩非出生在禹州,故里在禹州是不争事实】
综上所述,韩非出生在禹州,故里在禹州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史料记载和中原文献所列是准确的,劝个别方家尊重历史事实,不可误导大众。
【作者简介】王国斌,男,曾用名王斌,禹州市人,中共党员,生于 1965 年 3 月,系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为禹州市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执行主编出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多部中医药论文集;参与编写《禹州市中药志》《美丽乡村志》《中国钧瓷年鉴》《禹州年鉴》《褚河镇志》《禹州老药工》等多部著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