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改土归流第一人吗(雍正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是清朝改土归流第一人吗(雍正推行改土归流)明朝时期,在云贵高原驻扎大量的军队,推行屯田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加速了改土归流。明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削弱了土司的势力,例如1413年灭思州土司,设置了贵州省;1600年灭播州土司,设置了遵义府和平越府;1630年平定水东之乱,设置开州。这些土司在地方自成一统,不听中央号令,为非作歹,残害一方,甚至勾结外国进攻内地,这让中央十分恼火。清朝云贵总督曾经指出“土蛮不耕作,专劫杀为生,边民世其茶毒。”“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自元迨明,代为边害。”在经济上,很多土司采取奴隶制,例如丽江土司的奴仆就多达2300多人,可见对百姓的压迫多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历史所需了。蒙元帝国建立后,征服大理王国,在西南地区大量册封少数民族为宣慰司、宜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表面上是朝廷任命,实际上是世袭,因此总称之为“土司”。元朝征服缅
“改土归流”从表面来看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推行流官制度。实质上就是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推广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还是民族观、国家观的转变。在清朝时期,尤其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一,改土归流——时代的大趋势所谓的土司制度,就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也称为“羁縻政策”。传统中原王朝认为中国为华夏,四周为四夷。这些蛮夷居住在偏远的不毛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因而采取“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册封当地民族首领以虚衔官职,让他们定期向中央朝贡。
在唐朝时期,这种羁縻的制度就达到了顶峰,根据统计其羁縻的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大约800多个,他们“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多是名义上的册封。到了宋代,疆域急剧缩小,册封的羁縻机构就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元朝云南行省地图
蒙元帝国建立后,征服大理王国,在西南地区大量册封少数民族为宣慰司、宜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表面上是朝廷任命,实际上是世袭,因此总称之为“土司”。元朝征服缅甸后,同样以土司制度进行管理。
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体系,并加以完善,将土司制度推向了成熟。但是土司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导致西南边疆地区不安定。明朝初期,由于明军鞭长莫及,缅甸三大王国拒绝了明成祖的册封,标志着缅甸土司制度开始走向瓦解。
明朝前期的云南
这些土司在地方自成一统,不听中央号令,为非作歹,残害一方,甚至勾结外国进攻内地,这让中央十分恼火。清朝云贵总督曾经指出“土蛮不耕作,专劫杀为生,边民世其茶毒。”“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自元迨明,代为边害。”在经济上,很多土司采取奴隶制,例如丽江土司的奴仆就多达2300多人,可见对百姓的压迫多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历史所需了。
明朝时期,在云贵高原驻扎大量的军队,推行屯田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加速了改土归流。明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削弱了土司的势力,例如1413年灭思州土司,设置了贵州省;1600年灭播州土司,设置了遵义府和平越府;1630年平定水东之乱,设置开州。
贵州土司分布地图
明朝在云贵发动了几次战争严重消耗了国力,但是也削弱了土司,为后来全面的“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不过,明朝的“改土归流”带有偶然性,还未成为国家大政方针。因此,直到明朝末年,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依然大量的存在,数量众多,十分复杂。
清朝建立后,力图打破传统“华夷之辨”的思想,主张“合天下为一家,视异代而无外。”因此清朝对境内的所有民族都进行直接管辖,不再采取过去的羁縻制度。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在《大义觉迷录》中阐释了自己的思想,认为华夷只是经济社会上具有差异,并非种类上有不同,因而认为华夷都是中国人。因此,雍正必然会推动“改土归流”,打破“以夷制夷”的传统民族政策。
二,改土归流的实现清朝初期,主要还是沿袭明朝的政策,承认西南各大土司的存在,同时也抓住一些时机来铲除个别土司。例如1665年,清朝派遣吴三桂平定了水西土司,将水西地区改为了大定等府,这标志着贵州四大土司就基本灭亡了。后来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许多土司卷入其中。吴三桂之乱平定后,清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也就顺理成章了。
1710年,湘西的苗族地主麻龙德向官府投诉,建立废除土司制度。但是当时康熙正在对付准噶尔汗国,不想后方出问题,于是将此事搁置了。到雍正上台后,对准噶尔的战争告一段落,全国安定,开始着手解决土司问题。
1726年,云南巡抚鄂尔泰提出“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而苗疆多与邻省犬牙交错,不必归并事权始可一劳水逸。”建议在云贵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提出了具体的方针,就是“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雍正收到奏章后,立即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正式拉开帷幕。
鄂尔泰
但是这些土司如何能够甘心就自己的世袭特权拱手而让?因而在“改土归流”中也发生了多次的战争。在川南方面,乌蒙土府、镇雄土府、东川土司、沙马司、建昌土司、凉山土司、雷波土司、阿卢土司多次叛乱,兵力最多达到了数万。云贵总督鄂尔泰不断动用军队镇压,最终平定了四川土司之乱。随后,雍正将东川、乌蒙、镇雄三地划给了云南。
在云南,已经被革除的镇沅土府刁瀚“不肯献所占民田”,并纠集当地少数民族进攻镇沅府知府刘洪度,将其杀害。清军闻讯后,立即发动了反击,平定了叛乱。随后,清军向西挺进了滇西,到达孟养土司。以前,明朝曾经调动12万大军去进攻孟养,结果明军以来,这里的土司就逃到缅甸,明军撤退,他们又回到原地,让明朝十分头疼、“自明以来无善策”。鄂尔泰则带领大军“深入数千里,无险不搜。”彻底击溃了滇西的土司势力,实现了改土归流。
清代云南地图
贵州的情况又和云南不同,这里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贵州势力较大的土司都已经灭亡,出现了“土司单弱,不能管辖,故苗患更大”的局面。这些苗患用武力是无法根除的,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理。鄂尔泰在贵州的改革就是开拓“苗疆”,开垦荒地,招来苗民耕种。
在贵州的“改土归流”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用兵最多,战斗最激烈。例如,1727年,清军进入贵州雷公山一带,和这里的生苗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到二年才基本让生苗归顺。雍正将贵州新开辟的“苗疆”称为“新疆六厅”,主要是指古州、清江、台拱、丹江、八寨、都江。经过开发,这里的人口大量增加,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贵州“改土归流”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划定贵州的版图。在东部地区,将一些在明朝隶属于湖广的“生苗”地区划给贵州,使得贵州能够控制更多“苗疆”;在南部,将广西在南盘江以北的土地划给贵州,解决了广西难以越过南盘江围剿土匪、土司的问题;在北部,将遵义府划给贵州;在西部,将威宁等地划给贵州。经过重新划分,贵州的版图更加完整,饱满,也更加符合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清代贵州地图
在湖南和广西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因而“改土归流”比较顺利。许多土司看到了时代趋势,甚至主动申请“改土归流”,例如永顺、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先后奏改郡县,其中永顺土司彭氏“自请献土”,后来又有15家土司联名自请改流。
三,雍正“改土归流”的历史影响根据统计,雍正一共废除了80多个土司。在明末清初,全国大约有800个土司,主要分布在湖广、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甘肃、青海和西藏。雍正认为甘肃地区的土司没必要改革,而青藏推行流土结合,因此全国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土司。不过这些剩下的土司除了在川西还有较大的势力之外,其他都是无足轻重的小土司了,他们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向消失。
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在中国边疆治理和地方治理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在政治上,大量的土司被革除,土地纳入中央的直接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了能够保障边疆稳定,雍正帝尽量在全国挑选清廉的流官到西南,以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
在经济上,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出来,人口增加,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从蛮荒状态走向繁荣,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占有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当地百姓,缓和了人地矛盾。例如东川一带,土司占有“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土地分配后,“屯田东川,岁收二万石”。国家又将美洲传来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西南推广种植,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利用。
在文化上,清朝在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康熙年间,在云南建立99所学校,而雍正年间更是建立了148所。大规模的学校、书院设置,加速了汉文化、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另外,清朝还在西南地区革除陋习,禁止仇杀、抢掠人畜财物、杀牲,一些落户的原始社会习俗也被废除。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雍正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土归流”也带有诸多的问题。例如,“改土归流”中发生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很多,出现了很多流血事件;强制人们剃发,禁止火葬等,未能充分尊重民族习俗;强制推行汉文化,强迫推行汉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但不管如此,改土归流的利大于弊,这是时代大趋势,雍正的做法符合了历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