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江村百年民生故事(下一站江高江村)
讲述江村百年民生故事(下一站江高江村)每日带着疲倦的身躯行人路里穿梭现在夏花三路车水马空零九年建成的商业街为附近居民提供不少娱乐便利
在华灯璀璨的广州市中
有一个宁静的地方
江高镇
床单厂 单车厂 各种厂房已逝去
现在夏花三路车水马空
零九年建成的商业街
为附近居民提供不少娱乐便利
行人路里穿梭
每日带着疲倦的身躯
回到自己的家
走进居民区
一栋栋楼宇没有在亚运期间被糟蹋
广州地道的水洗石外墙楼宇
很好地在这里展现
破旧的士多
一张木凳一位老人家
坚守在此多年
早已和附近街坊融为一体
“比支啤酒比包花生啊唔该”
坐在门口士多就能聊上一整晚
门柄有淡绿铁锈
旋转著旧梦像老歌
四处可见的瓦片房
青石板路
为宁静的江村更增添一份味道
七块理发 八块洗剪
这种理发价格
已经很难在市区找到
几分钟的一趟火车开过
从小听到大的鸣笛声
早已不再觉得震耳
放眼望去
两旁都是紧密的骑楼
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在这里玩耍吗
追逐打闹
吃饭时间妈妈出来喊一声
“翻屋企食饭啦”
骑楼街上
各种家电、单车修理店
绿色铁皮大门
红砖砌成的门面
手写的大字
写在招牌上
街上浓浓的民国风
每次走过
总能闻到粽香
炉灶冒出白烟
多年的味道
它没改变
以前放学也好路过也好
总会买一只热腾腾的裹蒸粽来吃
一直坚持用蜂窝煤来煮粽
没变的人情味
没变的老板娘
没变的糯米味
尽管价格涨了
但依然很亲民
老唐布匹商店
江高最老的老布店
在抗日时期被炸毁
后来重新建起
永不退休的老剪刀与木尺子
不老的上海牌缝纫机
经历了两代人的老布店
老板说只要不亏本都会做下去
风雨不改每日都打开门
从他们手中做出来的床上用品
真的不是机器制造可以媲美的
如今的骑楼街
已没有以往的人声鼎沸
好多店铺都关上大门
以前经常去的寿司店
也不在了
仅剩下一两间报刊店和小吃店
在这条古老的街上
有一间“格格不入”的基督教堂
完美融合着中西方文化
川流不息的流溪河
经历几代的石桥
没有噪音的一片净土
溪边还保留着许多村屋
红砖墙 信号器 竹竿
旧式抽井水器
在这里已不是奢侈
锈迹斑斑的铁轨尘封在这里许久
不会想到以前曾有火车在此桥穿过
记得小时候每次走上去
都会害怕脚下石板突然坍塌
广州市六十五中学
那年与你一同奋斗高考的同学
还有联系吗
堆满书的桌面
一张又一张的练习卷
听了三年的上课铃声
毕业时含着泪水的不舍
好想回到那些年的时光
在篮球场上碰撞
在足球场奔跑
在教室打闹
放学成群结队吃饭
附近的街坊都叫她栗米婆
在这里摆摊卖牛杂糖水已经多年
以前在街上总能听到“糖水 栗米 牛杂”
两三块的牛杂和糖水
坐在路边吃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那么多人
每日上下班经过自己的母校
都会想起小学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时零用钱虽不多
但也够在门口买几串炸物和朋友分享
再来一袋一块钱的汽水
这样便是现在我们得不到的幸福
学校旁边著名的糖水街
从小吃到大
也不觉得厌
随着年代的改变
粤剧和小品在这里播出的场次已越来越少
就如现在的彩虹戏院一般
小时候经常和爸妈去江高公园
碰碰车 波波池 溜冰场 游泳池
如今附近娱乐丰富不少
江高公园也冷清了许多
都是晨运和下棋的人居多
那时候总喜欢跟着妈妈来市场买菜
在旁边为十位数的加减而算破头脑
海鲜 蔬菜 禽类 烧腊
应有尽有
这里的木棉花
也开得特别灿烂
这里是广州的一角
那些里隐隐约约的人文情怀
那些被遗忘已久的传统手艺
那些吵吵闹闹的市井民生
那些百年不变的宗祠
愿这个家园
青春常驻 屹立不倒
『故居新居也可安居就是为著安睡
送走光阴拆不走的光影优雅老去
墙若有知别怕经过变迁色衰粉褪
历史感是冲洗不去』
下一站,是一个故事,关于广州大街小巷的故事
属于你的下一站又是哪里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从小长大的地名
我们会用镜头为你记录下来
END.
“合作或推广,搵昭son”
ycgl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