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从寄托的意思来看,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这些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刘郎——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种的。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pī)和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形成王叔文集团,着手进行改革,希图

晚唐"八司马事件"的主角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存世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1)

话说《杨柳枝》,优美的传说就是“杨柳小蛮腰”了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2)

要找张小蛮腰的照片有点不容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pī)和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形成王叔文集团,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失败后,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遭贬后的这些人在文学领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再游玄都观》。先说说这两首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刘郎——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种的。

从寄托的意思来看,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这些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花而被贬出长安的刘郎——我又回来了啊!

作者诗前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有说是十二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说这两首诗的意义在于传统意义上象征爱情的桃花从此产生了新的意象。诗人借花讽喻,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对抱残守缺的守旧派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王湘《千家诗·七言·玄都观桃花》作注:"玄都观桃花千树,指在朝之官。刘郎,自喻也。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而在《再游玄都观》中,以明艳的桃花暗讽趋势小人在政治上的迅速消亡。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刘禹锡性格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多次贬官民歌盛行的南方,故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其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创作了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堤上行》其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桨声荡漾在江中。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是根据梁简文帝《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值得一提是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锦旆等。是中国的一种商业民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是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此。"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招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大致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的目的一致。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如"山村水郭酒旗风"也是一种很美的景致。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3)

山村水郭酒旗风

酒旗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出场率非常高:如《红楼梦》第十七回、《水浒传》第五回,其实《水浒传》里很多的,历代诗词中不胜枚举。宋人洪迈《容斋随笔》:"'酒肆旗望'条,考说酤酒悬帜,谓是《韩非子》中就有记载,但同时也认为见咏于诗,而多咏于诗却始自唐人。"

酒旗大致可分3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书"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云:杏花村内酒旗飞,上写"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旗如今已被高科技广告设施所取代。偶有仿古酒旗在林立的高楼间悬,仍透着一种韵味,不过"山村水郭酒旗风"的景致现代人基本领略不到了。

《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4)

杨柳青青江水平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5)

闻郎江上踏歌声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其一写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达。其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巴蜀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很多人对《竹枝词》的起源,发展沿革研究的很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词牌名《杨柳枝》调源于北朝乐府横笛曲《折杨柳》。唐玄宗开元年间入教坊曲,后经白居易、刘禹锡整理、改编,依旧曲作词,翻为新声。唐五代词皆咏杨柳枝本意。其正体为齐言体,单调二十八字,平韵,格式同于七言绝句。代表作有《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等。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6)

杨柳枝意境图

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七则说:"《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有是曲也。"

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亦从是说,认为"隋有此曲,传至开元。"

任二北认为《杨柳枝》"本于隋曲《柳枝》"。

施蛰存说:"开汴渠,栽杨柳,劳民伤财,以至亡国,这是隋炀帝的虐政,唐人作《杨柳枝》歌词,就用到这个新的历史题材,以为鉴戒。不能认为唐人作《杨柳枝》词多用隋炀帝的典故,就认为《杨柳枝》起源于隋代。"

在隋代之前,乐府横笛曲有《折杨柳》。晚唐薛能说:"《杨柳枝》者,古题所谓《折杨柳》也。"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柳技》,一名《折杨柳》,乐府瑟调曲有《折杨柳行》,横吹有《折杨柳》歌辞,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歌》,歌中带云'折杨柳',词名始此。唐乐有《杨柳枝词》后填词易名《柳枝》也。"

沈冬经过考证认为,唐代《杨柳枝》可能源于"北地之歌《折杨柳》。"他提出:"《折杨柳》这首横笛名曲在唐代分明存在,……何以记载记录盛唐教坊曲目的《教坊记》不载此曲?惟一的解释,就是两首实为一曲。"并总结说:"这首《折杨柳》确乎就是唐人《杨柳枝》的渊源前身,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作为北朝乐府古曲的《折杨柳》,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应该是以哀怨作为其基调的,初盛唐《杨柳枝》曲继承了这一基调。白居易的《杨柳枝二十韵》作为"洛下新声",其实也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二人屡屡提及的"新翻杨柳枝"仍然是以哀怨的声情作为其底色的。

《杨柳枝》调在刘白之前就已经是"洛下新声"大盛于中唐,后经二人唱和,愈加风行一时,而皆赋柳枝本意。此后作者辈出,遂至极盛,诚如任二北所言:"歌舞杨柳枝,一时已蔚为风气,迄晚唐五代不废。歌辞之作,因之亦盛,乃唐代诗乐中一件大事!当时自帝王以至儿童,自京、洛以至边围,皆有其声。专为白氏歌者,有女伎樊素,晚唐专擅此曲者,有女伎周德华,先后闻于时。"最著名的是"杨柳小蛮腰"了。

有关宋代《杨柳枝》的歌舞乐情况记载很少,任二北《唐声诗》搜集有两则。其一引自邵伯温《闻见录》:"张俞题七绝于营妓杨台柳罗帕上,命其妓作《柳枝》歌之。时庆历中也。"庆历乃宋仁宗年号,这说明在北宋年间仍有歌《杨柳枝》的情形;其二引南宋韩玉《减兰》"赠歌者":"莫歌《杨柳》,记得渭城朝雨后。"并分析说:"既赠歌者,谓歌《杨柳》,必不虚,足见本调在南宋仍有声。"

以上是专家们的研究结果,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刘禹锡对《杨柳枝》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包括他们对词的律化。如《望江南》、《长相思》、《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等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格律。

《杨柳枝》正体为七言体,本唐人七言绝句,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词谱》载温庭筠《杨柳枝·金缕毵毵碧瓦沟》一首,并在词后附按语云:"刘白倡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皆赋柳枝本意,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词律》则举温庭筠《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一词,以此单调二十八字体为正体。

《杨柳枝》词调还有杂言体变格。敦煌曲子词里无名氏《杨柳枝·春来春去春复春》,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由七言四句七言体《杨柳枝》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与顾夐词四十字体、朱敦儒词四十四字体添声者较为相似。

刘禹锡晚年所作《杨柳枝词九首》组诗是代表作。第一首为序曲,劝人听改编的新曲;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名士雅集,杨柳助长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事无常之意;第七首以杨柳寄托怀人相思之情;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第九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这九首诗直接用民歌曲调创作,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且看其八: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城外春风吹动着酒旗,夕阳西下之时行人已经告别。东西直通的长安道旁,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树才能寄托相思和别离。

解释这首词的人很多都不解释"陌",简单的说"长安道上"。"陌"来源于"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井界,中间有水沟,像一个井字,产生了成语阡陌纵横。本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形容田园的繁盛。阡陌:田埂。田埂纵横交错的小路;田埂相互交错。却有明确的方向:即南北方向纵者称为"阡",东西方向横者称为"陌"。后来用于城市规划中,名词改为"条"和"直"。如《枕草子》一三一条记载:"宰相中将斋信为皇上宣旨使者,来到太后凤座前参见,那风采真个俊美极了。他仅带随身侍役四人,皆衣着华丽,又有马徒若干人,都身材清癯,面敷白粉,在打扫干净的二条大路上驱马疾走,于距离太后凤座稍远处下马,谨伺在御帘之侧。那光景绝妙。" 京都市容仿唐代长安建设,其街道纵横整齐如棋盘,南北行者,由北而南有九条大路:曰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八条、九条。京都至今仍之。《原始物语》中源氏的府邸就在六条,称为六条院。而东西向就为"直",仍按一直、二直、三直、四直、五直、六直、七直、八直、九直。西直门、东直门命名就是这么来的。一般都是皇城在中轴线上,随着城市的扩大,在"条"前加东西,如东一条,西一条;"直"前加南北,真是整齐划一,不用导航吧。2013年我在丹东市还看到了这样的遗存,另外丹东市用经纬线命名街道也很意思。现在的街道名字那个土啊,全国几百条人民路,还有什么上海路,南京路,北京路,还有就是东、西、南、北环城路,不导航都不行。虽然城市急剧扩大,但是总的来说规划不好,命名随意,让人无所适从。去过几次南昌,南昌有十多条街道是用古人字号命名的,还算有点韵味。算了,这不是我能改变的,还是欣赏我们的《杨柳枝》。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7)

棋盘状规划,条、直分明

杨柳枝齐言体,温庭筠《杨柳枝·金缕毵毵碧瓦沟》: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阑干半入楼。

毵(sān):毛茸茸,毛绒绒。

这首词写宫女望柳自伤。金黄柳丝与碧瓦沟交相辉映,点出柳条,将自然柳色与宫女愁思联结起来,含情深邃,句意翻腾,愁思无限。傍晚,柳丝在微风细雨的沐浴之下,仿佛带着皇帝的恩泽,故意娇宠多情,拂栏入楼。而长期被幽禁在深宫里的少女们,见此景岂不自伤?

杨柳枝杂言体,无名氏《杨柳枝·春来春去春复春》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

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白年人,尽总化微尘。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8)

春去春来春复春

136首必背古诗词咏柳(古诗词欣赏及兼论词的起源发展之杨柳枝)(9)

春去春来春复春

这是一首对景惜时之作。春去春来,月升月落,光阴如梭,时不我待。少而长,长而老,老而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一个人若不珍惜青春,及时努力,希望、理想,势必将同他一起被无情的淘汰。这词的确具有警钟的音响,召唤的意义。在对景物的描绘,对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的探求之中,情景交融,理趣横生地加以表现,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除白居易、刘禹锡外,《花间集》中载有《杨柳枝》24首,其中温庭筠8首、皇甫松2首、牛峤5首、张泌1首、和凝3首、顾敻1首、孙光宪4首。现列其部分题名,供大家查阅。

刘禹锡《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杨柳枝·凤阙轻遮翡翠帏》、《杨柳枝·炀帝行宫汴水滨》、《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杨柳枝·轻盈袅娜占年华》;白居易《杨柳枝·六么水调家家唱》、《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杨柳枝·红板江桥青酒旗》、《杨柳枝·苏州杨柳任君夸》;司空图《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温庭筠《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杨柳枝·苏小门前柳万条》、《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牛峤《柳枝·解冻风来末上青》、《柳枝·吴王宫里色偏深》、《柳枝·桥北桥南千万条》、《柳枝·狂雪随风扑马飞》、《柳枝·袅翠笼烟拂暖波》;张泌《柳枝·腻粉琼妆透碧纱》;和凝《柳枝·鹊桥初就咽银河》、《柳枝·软碧摇烟似送人》、《柳枝·瑟瑟罗裙金缕腰》;顾敻《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孙光宪《杨柳枝·阊门风暖落花干》、《杨柳枝·有池有榭即濛濛》、《杨柳枝·根柢虽然傍浊河》、《杨柳枝·万株枯槁怨亡隋》。

本来这一篇要把刘禹锡的词介绍完整,由于加杂了"酒旗"、"阡陌"、街道命名的"直、条"等内容,致使该篇过长,《浪淘沙》只能独立成章了。为了这些内容的准确性,又翻找以前的笔记,耗时耗力,转眼已经半夜三更了。正如我在《年轻的心路》序中所说"睡觉前有许多路要赶,睡觉前有许多事要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