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清光绪二十九年遵义黎氏刻古逸从书本,卷首《中国文学史》也同样把《九辩》视为宋玉的代表作,而后在文中引用了一段《九辩》中的原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中国文学史》评价说:“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跟宋玉并称者还有唐勒、景差,然而这二人没有作品留下来,按照《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宋玉的诗赋有十六篇,而流传至今者,《楚辞》内收有《九辩》一篇,《文选》中收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玉跟屈原并称为“屈宋”,将两人并提最早的文献应该是南北朝时的刘勰,其在《文心雕龙·时序》中称:“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文心雕龙·辩骚》中还有一句:“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此后屈宋并称一直到了今天,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样的一位著名文人,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却留下来者很少,宋玉没有单独的传记,关于他的生平,司马迁在《史记》里只附带了一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显然,如此少的几十个字很难把宋玉的生平勾勒出来,而陆侃如、冯沅君对宋玉颇为看重,在所著《中国诗史》第三篇的第四章专讲宋玉。两先生在本章中也称关于宋玉的史料太少了,并且真假难分,但两先生还是将唐代以前所有谈到关于宋玉的只言片语均摘引出来,竟然列出了十四段,可见为了宋玉,两先生下了大工夫。而后将这十四段进行了内容上的排列组合,又从宋玉所作的《九辩》中摘录出二十条有关生平的诗句,最终《中国诗史》将宋玉的生平总结如下:“从这二十几句里,我们可以知道宋玉是楚国乡下的一位贫士,远走京邑,谋一个位置,以抒抱负。但不久便失职,于是潦倒终身。所失的职,大约即上引《襄阳耆旧记》所谓‘小臣’,是否即王逸所说的‘大夫’则不可知。《九辩》之作大约即在失职之后。荀况至楚为兰陵令时(前255年),宋玉约三十五岁,他做小臣或亦在这个时候罢。”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1)

《楚辞》十九卷《附录》一卷,明缉柳斋刊本,卷首

《史记》上那短短的一段话中有“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一句,后人对这个“祖”字如何解释产生了分歧,大部分人认为这个字表明了宋玉等三人是屈原的弟子,对于这种解释,后世多有认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首次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而后的习凿齿也称:“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襄阳耆旧记》卷一)但是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这个“祖”字也可以理解为承袭或祖述,并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称:“宋玉者屈原弟子也,悯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宋玉师事屈原恐未可信。”究竟如何,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跟宋玉并称者还有唐勒、景差,然而这二人没有作品留下来,按照《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宋玉的诗赋有十六篇,而流传至今者,《楚辞》内收有《九辩》一篇,《文选》中收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而《古文苑》中也载有《笛赋》《风赋》《舞赋》等六篇。到了清代,严可均在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去掉了《舞赋》一篇,又添加上《高唐对》一篇,以上就是流传至今署名宋玉的作品。但陆、冯认为这些作品“大都是后人委托的,可信者只有《九辩》与《招魂》”。而鲁迅则进一步认为:“宋玉者,王逸以为屈原弟子;事怀王之子襄王,为大夫,然不得志。所作本十六篇,今存十一篇,殆多后人拟作,可信者有《九辩》。《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2)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明万历朱崇沐刻本,卷首

而游国恩也是这么认定者,他将宋玉留下来的作品做了概括性地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如鲁迅这样:“则宋玉之作只存《九辩》一篇而已”。但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却未曾提及除《九辩》之外皆伪:“《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作,无不体物细致,构思巧妙,极尽铺陈之能事。”这些作品既然是传世的名作,又写得极其华美,看来没必要再纠结这是否真的是宋玉所作。而对于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书给予了这样的断语:“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

《中国文学史》也同样把《九辩》视为宋玉的代表作,而后在文中引用了一段《九辩》中的原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中国文学史》评价说:“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3)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清光绪二十九年遵义黎氏刻古逸从书本,卷首

对于宋玉为什么给这篇赋起名为“九辩”,历史上也同样有不同的解读,比如王逸认为“辩者变也”,这意思是说宋玉想以此赋来劝说君王变法,而“九”则是阳数中最大之数。游国恩认为这是王逸的曲解,而王夫之则认为“辩犹遍也”,而赋中的一阙就是一遍,因此这只是个篇数之名。游国恩也认为王夫之说的有道理,其结论是:“考九辩之名,一见于离骚,再见于天问。王逸以为禹乐,《山海经》又以为天帝乐。虽未可遽信,要之必古乐也。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其情思。”

对于《九辩》,后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然每个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视角,比如陆、冯则认为《九辩》在音节方面很成功,《中国诗史》中首先举出了《九辩》中的双声叠韵字:“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而后又指出《九辩》应用了不少叠字: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前轾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宋玉八大名赋(貌丰盈以庄姝兮)(4)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明刻本,卷首

《九辩》的这种使用方式被后世辞赋家所模仿,但陆、冯也同时指出《九辩》也有模仿屈原《离骚》和《哀郢》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鲁迅虽然认定宋玉的作品仅有《九辩》一篇,但他却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讲到了宋玉的《招魂》:“又有《招魂》一篇,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欲召魂魄,来归修门。司马迁以为屈原作,然辞气殊不类。其文华靡,长于敷陈,言险难则天地间皆不可居,述逸乐则饮食声色必极其致,后人作赋,颇学其夸。句末俱用‘些’字,亦为创格……”鲁迅说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的作品,但他觉得这篇文章从文风上看,跟屈原的其他作品不相类。《汉文学史纲要》中还引用了很长一段《招魂》中的原文,我节选其引文的一半如下: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兮!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

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兮!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往恐危身些。

即此可以猜测,鲁迅虽然不能肯定《招魂》是宋玉的作品,但他仍然认为此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实早在明代,焦竑就认为:“《九辩》非宋玉作,并无哀师之言”(梁章钜《文选旁证》卷二十八引),后来的梁启超也跟焦竑的观点一样,认为《招魂》是屈原的作品,而非宋玉。虽然这种否定声音很多,但陆、冯还是认定《招魂》就是宋玉的作品,并且将此评价为宋玉的上乘之作:“《招魂》是一首描写的诗,与《离骚》《九辩》之抒情不同。就我们看来,宋玉是一位长于描写的诗人。他在《九辩》里描写秋景的几处,都是绝无仅有的作品。《招魂》中的描写,无论是写景、写人、写事,没有一样不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仍然将《神女赋》视为宋玉的作品,并称此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赋中对于神女美妙的描写,确实有着精细传神之态: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

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放纵而绰宽。

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奋长袖以正袵兮,立躑躅而不安。

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

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

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

对于这段话,该书评价说:“此篇不但写神女容光焕发,体态闲雅,含情脉脉,来去恍惚,也写她洁身自持,可慕而不可狎。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已开汉大赋之先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