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背后的故事(全球C位的007们风靡60年的)
007背后的故事(全球C位的007们风靡60年的)事实上,既然要“挺身入局”,“007”电影必然不可能回避厚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刚诞生时,它甚至主动迎合,将创作内容与战后世界格局联系在一起,以当时的间谍对抗作为素材,源源不断输出自身价值观。对于电影的一举成名,有条评论一语中的:“这部影片给死寂的冷战世界带来了亮色。”没错,这也是“007”电影长盛不衰的缘由之一:紧随地缘政治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是啊,谁能不欣赏邦德呢?他是写给当代成人的童话:一位英俊潇洒、掌握高端武器的超级英雄,永远能在危难之际拯救英国乃至世界人民,以血肉之躯匡扶人间正义。1、终极反派大BOSS——幽灵党就是克格勃
责编:沐沐
“007”是风靡全球的谍战系列电影,这不仅是该系列电影的片名,也是影片主人公——英国军情六处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自1962年肖恩出演该系列第一部《007:诺博士》起,邦德已陪伴影迷走过60个春秋,不仅屡创票房奇迹,更让间谍这个职业成为世界流行文化重要元素之一。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007”电影也不例外。事实上,虽然“007”小说原作者伊恩·弗莱明曾任英国海军谍报官,写作时结合了不少自身秘密经历,但直到《007:诺博士》将观众征服,才改变了“007”不被看好的命运,并最终成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007”与英女王同框
是啊,谁能不欣赏邦德呢?他是写给当代成人的童话:一位英俊潇洒、掌握高端武器的超级英雄,永远能在危难之际拯救英国乃至世界人民,以血肉之躯匡扶人间正义。
1、终极反派大BOSS
——幽灵党就是克格勃
对于电影的一举成名,有条评论一语中的:“这部影片给死寂的冷战世界带来了亮色。”没错,这也是“007”电影长盛不衰的缘由之一:紧随地缘政治的变迁而“与时俱进”。
事实上,既然要“挺身入局”,“007”电影必然不可能回避厚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刚诞生时,它甚至主动迎合,将创作内容与战后世界格局联系在一起,以当时的间谍对抗作为素材,源源不断输出自身价值观。
《007:来自俄罗斯的爱情》剧照
拿“007”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终极反派大“Boss”——“幽灵党”来说,在小说原作里其实就是苏联克格勃。虽然电影号称出于“避免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的考量,改头换面做了修饰”,然而“幽灵党”中党魁的服饰、谈吐、工作机制,很明显是对红色政权的曲折代指。电影中,“幽灵党”致力于危害世界和平,以使苏联在争霸中超越英美等国。
《007:黑日危机》中,对苏联的攻击还在继续
于是,我们看到邦德带着各种高科技设备与恐怖分子激情战斗。但“政治私货”依然无处不在,一开始,恐怖分子利用的武器都是冷战时期的“遗产”。《007:黄金眼》里反派大杀器“黄金眼”是苏联研制的攻击型卫星;《007:黑日危机》里恐怖分子想在土耳其输油管道里引爆核弹,用的弹头也和苏联有莫大的关系。
2、中国元素寓深意
——西方对中国的感情复杂
有趣的是,在“007”电影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中国元素。从冷战时代开始,中国元素在“007”电影中常常显得刻板、生硬。例如第一任大反派《007:诺博士》里中德混血的诺博士(西方演员饰演),身着立领中山装、残酷冷血,属下也都是面无表情的华人模样,与风度翩翩的邦德形成鲜明对比。
《007:诺博士》剧照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于是我们看到《007:金手指》用来炸毁美国国家储备银行的小型原子弹干脆就是中国提供的。《007:雷霆谷》的情节在日本展开,犯罪组织的船却是“上海宁波号”,很难不让人展开联想。
《007:金手指》剧照
后来,随着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全面启动,与国际社会联系愈发紧密,“007”电影里的中国元素也渐趋中性化。
1997年香港回归,《007:明日帝国》干脆把故事背景搬到中国,邦德女郎换成了华人女星杨紫琼。由于中国政府拒绝给跨国传媒集团卡佛公司广播权,媒体大亨卡佛处心积虑挑拨中英关系,妄图挑起两国战争。全靠中英特工探寻真相,维护了两国的和平关系。
《007:明日帝国》剧照
千禧年之后,西方对中国的感情更加复杂。《007:择日而亡》中,本已被军情六处列为重点观察对象的邦德在香港“越狱”后获得中国方面帮助,得以完成使命。《007:天幕杀机》中邦德与反派在上海写字楼大打出手,并在澳门赌场直接火拼。
《007:天幕杀机》剧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007”电影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毕竟,五十多年来,虽然世界政治环境不断演变,但是邦德西方至上的价值观从未改变。
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之科幻谍战《归藏易之末日影子》▼
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之科幻谍战《归藏易之丝绸之路》▼
3、“007”的原型
——M16中真实的“双面间谍”
电影“007”中的詹姆斯.邦德,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特工。实际上,在英国情报机构M16中,的确曾有一位和邦德一样的“双面间谍”,他就是电影“007”里邦德的原型——祖籍南斯拉夫的杜斯科.波波夫。
詹姆斯. 邦德就是曾经同为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伊恩.费林明,以英国特工波波夫为蓝本创作出的电影人物形象。
电影“007”中的詹姆斯.邦德
波波夫1912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商人。波波夫从小家境富裕,生活条件很优越。青年时代的波波夫,也是一个花花公子,经常出入豪华酒店,喜欢冒险。
由于他非常聪明,又善于学习,会讲多种欧洲语言,并考入德国南方的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博士毕业后,波波夫回到南斯拉夫,从事律师工作。
"007"的原型,杜斯科.波波夫
1940年2月,波波夫收到好友约翰尼.杰伯逊从柏林发来电报,请他到贝尔格莱德塞维尔亚大酒店有事相商。杰伯逊是波波夫的大学好友,并曾在大学期间帮助过他。见面后,杰伯逊请波波夫帮忙,将被封锁在特里斯特的5条德国货船卖给其他中立国家。
实际上,杰伯逊是纳粹德国情报机构的一名间谍,他本想将波波夫发展成为一名纳粹间谍。因波波夫也一直想为反法西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所以他很快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并利用自己的关系见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假借中立国的名义将船卖给了英国,用以削弱德国的运输能力。
此事过后,杰伯逊将波波夫引荐给上司纳粹间谍门津格,推荐他加入纳粹间谍组织,为纳粹德国提供情报。因波波夫早已获悉好友用意,并已提前向英国商务参赞报告,征得同意假意接受加入纳粹德国情报组织,所以波波夫很爽快接受了门津格的安排。
与门津格会面后,英国大使馆很快为波波夫专门安排一场特殊的会面,英国情报第六处即M16驻巴尔干的首脑史巴雷迪斯亲自接见了波波夫,听取波波夫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决心借机打入德国情报机构内部的想法后,史巴雷迪斯被波波夫的决心和勇气所打动,同意为他提供相关便利和掩护。
因为曾经好友的偶然相托,波波夫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特殊道路,从此也开启了他“双面间谍”生涯的精彩人生。
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之知识悬念小说《白夜密码》▼
4、“M”的原型
——英国“情报教父”威廉·梅尔维尔
007系列作品中詹姆斯·邦德的上司是一个代号为“M”的神秘人,他还是军情六处的首脑,尽管詹姆斯邦非常不喜欢她,但却依然十分尊敬M。激起007系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创作M的原型是有着“间谍大王”之称的威廉·梅尔维尔,他也被称为英国“军情五处教父”,是英国最早期的安全部门的首脑人物。
1850年梅尔维尔出生在爱尔兰凯里郡斯尼姆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家里人经营酒馆生意,后来他离开家乡,1872年在伦敦当了一名警察,从此开启了传奇的一生。那个时候,暴力恐怖活动频繁,梅尔维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很快就闯出了名堂,他的破案事迹几乎天天上报纸。
1903年,梅尔维尔宣布退休,让报纸读者和犯罪迷们大吃一惊。事实上,他被陆军部招募,为后来成为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的新情报收集机构工作,化名威廉·摩根,后来被称为“M”。
梅尔维尔在其职业生涯中参与阻止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恐怖阴谋。第一次是1887年,一伙爱尔兰共和党人试图暗杀维多利亚女王,梅尔维尔成功挫败了这起阴谋,因此受到欧洲王室的高度赞扬。
此后,他多次负责来访欧洲王室成员的安全工作,人称“国王的侦探”。梅尔维尔因为表现出色,深受信赖,西班牙国王还送给他金链扣,沙皇尼古拉二世送他金雪茄盒、2块金表。
梅尔维尔还参与了其他一些引人注目的突袭和逮捕行动,包括高度戏剧化地抓获法国无政府主义炸弹袭击者忒阿杜勒·穆尼耶。19世纪80年代末,欧洲大陆无政府主义炸弹袭击者的威胁开始在公众中引发焦虑。当梅尔维尔在维多利亚车站发现这名炸弹杀手时,他展开了追击。
穆尼耶顽强抵抗,他想把梅尔维尔拖到火车下面去。一个恰巧路过的记者记录下了穆尼耶愤怒的话语:“落入你的手中了,梅尔维尔!你,是我唯一害怕的人,我会记住你的!”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基于这一事件,以梅尔维尔为原型创作了小说《间谍》。
梅尔维尔是一个勤奋的人,冷静、矜持,有操纵他人的天赋。他组建了一个告密者和煽动者的消息网络,其程度直到他死后才为人所知。在梅尔维尔的特工生涯中,他破坏了波斯人与法国人之间的石油交易,并在1914年监视并粉碎了一个德国间谍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1名德国间谍全部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