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我们要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民权县县长张团结说。仅2018年,民权县就完成各项工程造林5.56万亩,其中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封闭绿化面积达3.6万亩。目前,民权国家生态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显雏形,初步形成了“四季有景、一河多彩”的故道生态景观,良好生态吸引了白天鹅、白鹭、青头潜鸭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民权县委、县政府将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体系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提出了以黄河故道为主线、以申甘林带为核心的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构想,明确了将申甘林带建设成豫东生态屏障的定位,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要在50多公里长的黄河故道上再造6万亩生态林,再造一个申甘林带。“三代林场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扎根民权黄河故道,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从育1亩苗起步,营造了6.9万亩林海,打造了商丘黄河故道申甘林带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1)

“2018年是民权林场建场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月29日,国有商丘市民权林场党委委员、副场长石立忠说。

2018年1月9日,《河南日报》以《河南有个塞罕坝》为题,报道了民权林场68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拉开了对申甘林带和民权生态文明集中报道的序幕。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聚焦黄河故道上的这方热土,连续推出多篇重磅报道,掀起了学习“河南塞罕坝”的热潮。

“场党委以此为契机,在全场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党性教育活动,2018年可以说也是落实各项林场改革任务的关键一年,林场从运营机制到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石立忠说,国有林场改革后,民权林场被确定为公益一类全供事业单位,全体职工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工作热情无比高涨,2019年林场更是将工作目标定在完成森林抚育8000亩。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民权林场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风餐露宿,硬是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沙丘上培育了10余万亩人工林带,成为民权人民生产生活的绿色生命线,被称为“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之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三代林场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扎根民权黄河故道,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从育1亩苗起步,营造了6.9万亩林海,打造了商丘黄河故道申甘林带生态屏障,我认为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河南塞罕坝’精神!”曾到民权申甘林带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刘怀丕说。

近年以来,民权林场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厚植“绿水青山”,目前民权林场森林蓄积量18.7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通过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提高森林质量,该林场实现了由以往单一植树造林到建设国家公益林、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国家生态公园的跨越和转变,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保资源,推进了高质量发展。

如今,发扬“河南塞罕坝”精神,传递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在当地已根深蒂固。民权县政府还适时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菇、养殖畜禽、养蜂酿蜜等,助推了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民权县委、县政府将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体系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提出了以黄河故道为主线、以申甘林带为核心的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构想,明确了将申甘林带建设成豫东生态屏障的定位,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要在50多公里长的黄河故道上再造6万亩生态林,再造一个申甘林带。

“我们要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民权县县长张团结说。仅2018年,民权县就完成各项工程造林5.56万亩,其中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封闭绿化面积达3.6万亩。目前,民权国家生态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显雏形,初步形成了“四季有景、一河多彩”的故道生态景观,良好生态吸引了白天鹅、白鹭、青头潜鸭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

“发扬‘河南塞罕坝’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生态建设收到实效,让申甘林带、黄河故道的树更绿、林更茂、景更美,生态更好!”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民权县委宣传部 张增峰)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