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郭沫若北京故居平面图(寻访北京名人故居1: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北京故居平面图(寻访北京名人故居1:郭沫若故居)根据档案记载,这个戒备森严的恭王府马厩曾经还发生了一次大火。本来这里就堆放大量草料,应当是防火的重点区域,但由于马夫取草时没有遵守规矩,导致马厩失火。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文件记载:“本月二十六日午后八时余,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河沿恭王府马圈内不戒于火,本队闻警当即齐队驰往,到场时火势方炽遂督饬长兵奋力扑救,历一时余,火势熄灭,仅烧房屋五间,并未延及他处。” 恭亲王府的马厩就位于前海西街18号、千竿胡同3号、三座桥胡同21号,占地面积很大。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王朝后人都把府邸卖出补贴家用,恭亲王府也不例外。恭亲王的后人把马厩卖给了北京达仁堂“乐家老铺”,乐家为方便自己使用,就把马厩改造为房舍的模样,后经多次易主,于1963年由郭沫若先生居住,在1978年郭沫若先生去世后,把这里改为纪念馆。现在我们看到的郭沫若故居其实只是恭亲王府马厩的其中一部分。 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

郭沫若北京故居平面图(寻访北京名人故居1:郭沫若故居)(1)

郭沫若的一生涉猎多个领域,他身披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等近十个名誉称号,尤其在新诗的发展上贡献卓越。这位大文豪一生中最后十五年就是在这所什刹海前海西岸的宅子里度过的。

郭沫若北京故居平面图(寻访北京名人故居1:郭沫若故居)(2)

郭沫若故居是不是曾是恭亲王的马厩

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北京的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濒临什刹海和北海公园静心斋,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住在这里的郭沫若先生是四川乐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故居原本是恭亲王的马厩,以前,是北京城的大户人家专门为养马设计的安置场所,百姓称之为“马号”。根据主人家的等级爵位的不同,马厩的建筑规模也有所不同。

后来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日渐发展,机动车代替了旧式的马车,所以这些大户人家的马厩大多改为宅院。

恭亲王府的马厩就位于前海西街18号、千竿胡同3号、三座桥胡同21号,占地面积很大。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王朝后人都把府邸卖出补贴家用,恭亲王府也不例外。恭亲王的后人把马厩卖给了北京达仁堂“乐家老铺”,乐家为方便自己使用,就把马厩改造为房舍的模样,后经多次易主,于1963年由郭沫若先生居住,在1978年郭沫若先生去世后,把这里改为纪念馆。现在我们看到的郭沫若故居其实只是恭亲王府马厩的其中一部分。

根据档案记载,这个戒备森严的恭王府马厩曾经还发生了一次大火。本来这里就堆放大量草料,应当是防火的重点区域,但由于马夫取草时没有遵守规矩,导致马厩失火。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文件记载:“本月二十六日午后八时余,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河沿恭王府马圈内不戒于火,本队闻警当即齐队驰往,到场时火势方炽遂督饬长兵奋力扑救,历一时余,火势熄灭,仅烧房屋五间,并未延及他处。”

所幸救火及时,才有了后来的郭沫若故居。在这个曾经身为马厩的宅子里,郭沫若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十五年。

郭沫若北京故居平面图(寻访北京名人故居1:郭沫若故居)(3)

郭沫若故居里流传下来的木匣为何叫“沧海遗粟”

在郭沫若故居四合院西厢房有一只珍贵的木匣,是一个样式简单、没有油漆的日式木匣,表面由于老化作用,已经变成棕灰色,上面用楷体题着四个字“沧海遗粟”。

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木匣里放着包括《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书》《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两周金文字大系考释》等甲骨金文著述手稿,是郭沫若在日本时的学术研究成果。

要写出这些著作并不简单,为了保证文献的可靠真实性,他费尽千辛万苦寻找第一手资料,即从未被加工编撰过的、可以充分解释甲骨文和金文的资料,在艰苦的条件下,他艰难地完成了这些甲骨金文研究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秘密回国,为了逃避日本宪兵的注视,他离开时只带了一只随身的钢笔,大量珍贵的手稿就留在了日本,存放在这只木匣里。

直到1957年春,这只存放手稿的木匣才被郭沫若的友人送回中国。这些珍贵的手稿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安娜功不可没,当时日本官员及国民党政府出高价要收购这些手稿,安娜即使在穷困潦倒几乎活不下去的日子,她都没有同意。1947年,安娜到中国后,周恩来亲自接见了她,她把少部分重要手稿交给了周恩来,周总理问她是否需要酬金,安娜摇摇头说:“不要,这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这些事我从未对外国记者透露过。”

后来,剩下的手稿经郭沫若友人之手全部回到中国,这些珍贵的手稿得以存留,郭沫若为此感慨良多,大笔一挥,题下“沧海遗粟”四个大字,意寓从“沧海”中寻回的“遗粟”,是失而复得的珍宝,并在旁边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寻回的经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