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体集古书法知人者智)
书法欣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体集古书法知人者智)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大意是: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 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白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清楚地了解别人 也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此一章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一层是讲“知人”、“知已胜人”、“胜己”的问题。
“知人”、“胜人”,并非不重要,但作为合道者,更重要的是“自知”与“自胜”。所以王弼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カ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矣,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矣。
又,陈黻宸《老子发微》云:知人不若自知,胜人不若自胜。自知者,不求知人,両自无不知。自胜者,不求胜人,而自无不胜。老民之学,在己不在人,然而知人不可谓不智,胜人不可谓无力,故老氏深许之,而要不着用其智于己,用其力于己之大也。虽然,老氏所谓自知自胜者,又在自然之同,与家所称为己不为人之学不同。儒家为己之学,以学言;而老氏自知自胜之道,以性言。
王、陈二氏的解说十分精到。“自知”,是一种“明”,“明”就是“澄明”,吴澄所谓“内能尽性”者说到肯紫。“尽性”则“澄明”。“自胜”,按吴澄说是“内能克己”,“克己”则“强”,“强”,是一种内心的强有力。“自知”オ能“自胜”“自知”可以看作是“自胜”的前提;而“自胜”可以看作是“自知”的结果。“自知”而“自胜”,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内心的强有力”;也オ可以说能真正地“内心澄明”。人之来自自身的遮蔽是最难对付的,人之能去除自身的遮蔽是需要智慧与勇气的,苏撤说“蔽尽为明”,“蔽尽则无分别,故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去蔽则真知己,真知人。而“自知”为首要,这是超越“知人”之“智”的“大智",而“自胜”也是超越“胜人”之“カ”的“大カ"。这是一种“明”智,一种“强”力。而老子多主昧、弱,而此章却直言“明”与“强”者何也?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引吴澄及陈黻宸之言答之可也:
吴澄曰:或曰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着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味其弱,治外之;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相者陈黻宸我谓老子之明、非以昧为明也。老子明其所明,而不明人之明。故人明于知人,而老子明于自知。明于自知,数其明昧,然其昧也,乃所以为明也。老子之强,非以弱为强也。先子强其所强,则不强人之强,故人强于胜人,而老子强于自。强于自胜,故其强若弱。然其弱也,乃所以为强也。
读此,上所述疑翳或可驱除耶?
本章的第二层是“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从四个方面来谈“自知”“自胜进而申“明”“强”之旨也。
“知足者富”,是从“合度”这一方面谈。“知足”与上章这“知止”及前面的“果而已”、“胜而不美”、“功遂身退”等说法是一个意思。“强行者有志”,是从“体验”这一方面谈。“强行”,王弼注是“勤能行之”,严灵峰说“强行”,就是勤行。“勤能行之”,其志必获。“志”在什么?志在合道。勤行则能体验,老子之学,重体悟,不勤行则无以体悟,则无以获“道。”“不失其所者久”,是从“定位”这一方面谈。万物各有各自之“性”,同居于此一世界,则各有各的位置,这个“位置”如同“家园”,人若失掉“家园”,无“家”可归,则是一种没有“位置”的状态,则如飘蓬,则无根柢,则如随生随灭的闪电,故不能“久”。人之居于世,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一己之“位置”,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寻找“位置”,不是追名逐利式的,而是一种体验,在“体验”中“定位”。在这里讲“不失其所”,是说“有”其“位”其“位。这个“所”(位置)不是人家给的,是自己“的,是由体验而觅得的,是自己的身与心“认可”的,所在此一“位置”上的一切“经营”就不是为别人“打工”的,而是自娱式的,自娱而娱人,自适而适人,自利而利死面不亡者寿”,这是从“再生”、“再为”这方面说。“死”是一种终结,而这个“终”不是终了、死去,而是“死而不亡。一般人解释是“精神不死”,但似不可沾滞于此一解。这个“死而不亡”,是“终而不终”,是“以终为始”,是谓“不亡”,所以说是“寿”,这个“寿”也就是“久”,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