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第二,要能“自胜”,即克制个人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点,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子认为,人们要从六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离“道”有多远。【精解】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个人对“道”的追求,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和前面总是“正言若反”的论述形式不同,这一章一反常态,全部是从正面来提倡。老子是最先提出“知人难”论调的人,即便是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总是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知人难”其实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知人难,自知更难,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原文叙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理智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心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实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失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1)

【精解】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个人对“”的追求,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和前面总是“正言若反”的论述形式不同,这一章一反常态,全部是从正面来提倡。

老子是最先提出“知人难”论调的人,即便是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总是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知人难”其实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

知人难,自知更难,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老子认为,人们要从六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离“”有多远。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2)

第二,要能“自胜”,即克制个人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点,超越自己,战胜自己。

第三,要能“知足” “”是变化莫测的,是难以穷尽的,“”生发的一切万物也是如此,因此要学会知足,顺应“”的规律,适可而止。

第四,要能“强行”,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在对“”的追求上要勉励而行,不要急于求成。

第五,要能“不失其所”,坚守自己立身的根本,坚守“”的规律,才能够长久。

第六,要能“死而不亡”,即使身体已经消亡但对“”的体悟得以传承,这才算是长寿。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3)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真正的富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与上文有隔离之感:“不失其所”意为叶落归根,它所指的有两个意思:一是叶子掉落后会回归到生它养它的根系中去;一是人类也会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天地中去。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短短几十个春秋。生老病死是合于道的自然规律,我们没有超越生命大道的能力,生死不是我们能够掌控得了的。

在者子看来,“”是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们合于大道的切合点。我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死亡,到现在的读懂人生,直面生死,正体现了天道不可违背的道理。

我们只有顺应天道,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做到了“”和“寿”。滴水归人到它的生命之所一大海中去,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第49章个人理解与感悟(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三章)(4)

在本章里,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体现他“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的观点,并不是宣传“有鬼论”,也不是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可算是长寿了。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就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