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提是什么(34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提是什么(34挟天子而令诸侯)本着是否迎立汉献帝刘协这一问题,曹操集团的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支持与不支持。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并不代表着在此过程中,仅有曹操一人看到了汉献帝刘彻的价值;也不代表着,迎立汉献帝刘协就能够拥有一统中原的实力;更不代表着,其它各路诸侯对此置若罔闻。事情的经过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率帐下精锐部卒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见到汉献帝刘协本人之后更是涕泪纵横、真情流露,立马将汉献帝刘彻从洛阳迎立到了自己的地盘——许昌。事情的结果是,曹操集团(曹魏)势力迅速膨胀,称霸北方。(曹魏集团在拥立汉献帝之后的扩张势力)
前言:据正史《三国志·袁绍传》载录:沮授说(袁)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时值汉末天下纷乱,刺史豪族割据地方各自为政,汉祚天子蒙受羞辱,洛阳、长安两京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东汉末帝汉献帝刘彻唯有在群臣的护佑之下,苟图衣食生存,帝王尊严在此刻丧失殆尽。而这位"落魄天子"的存在,对于天下人而言又象征着另外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曹操挟天子而令群臣诸侯)
一、天子是否有用?从结果倒推,"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举措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事情的起因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汉献帝刘协下诏令各路诸侯勤王,结果汉献帝刘彻与麾下的文武官员怎么也没有想到,拥兵割据各个州郡的诸侯对此并不感冒,对于这位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汉家真龙天子(刘协)简直是视若"鸡肋"。
事情的经过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率帐下精锐部卒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见到汉献帝刘协本人之后更是涕泪纵横、真情流露,立马将汉献帝刘彻从洛阳迎立到了自己的地盘——许昌。
事情的结果是,曹操集团(曹魏)势力迅速膨胀,称霸北方。
(曹魏集团在拥立汉献帝之后的扩张势力)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并不代表着在此过程中,仅有曹操一人看到了汉献帝刘彻的价值;也不代表着,迎立汉献帝刘协就能够拥有一统中原的实力;更不代表着,其它各路诸侯对此置若罔闻。
本着是否迎立汉献帝刘协这一问题,曹操集团的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支持与不支持。
这件事情,本质上还是在围绕迎立汉献帝刘协是否有价值而做出的判断,如果有价值、且利大于弊,那么就是"挟天子而令诸侯";如果没有价值、甚至是弊大于利,那么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二、前有名分与大义,后有军队与手腕从汉献帝刘协下诏命各路诸侯勤王一事便能看出,其实大家对于此事不仅仅是不热衷,更大程度上是抱有冷眼旁观的态度。否则汉献帝刘协的诏书应该是特指某一路诸侯勤王,而非天下诸侯勤王,因为他自己也不敢笃定,是否有诸侯会来"勤王"。可见在普遍的意义上,汉献帝刘协是没有现实价值的。
(汉献帝刘协)
当然,这也不能怪汉献帝刘协。实在是汉祚末代的几位帝王不争气,朝堂之上的权力纷争中不断地危及国朝的根本,甚至一度蒙昧帝王的尊严,搞得一国之天子还不如州郡的诸侯势力大,这你让谁听你的?
各路诸侯普遍持有的观点是,汉献帝刘协本就是贼将董卓扶持的天子,帝位法统上就有很大的瑕疵。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各路诸侯在割据的州郡当中可谓是一把手,你把汉献帝刘协迎立过来,那这个"名义上的一把手"就不是自己了,这岂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最为典型的类型便是当时雄踞北方的第一大诸侯——袁绍。
(袁绍)
袁绍与曹操对待此事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的本意是不愿意接受汉献帝刘协这个"累赘"的,作为北方之雄主,即便是迎立汉献帝刘协对于自身势力的发展实则带不来更大的效益,反而会致使袁绍(河北集团)内部势力的错综复杂,这也是为什么袁绍距离汉献帝刘协最近的缘故,却对此不闻不问的原因。
其实综合当时曹操集团面临的处境不难发现,曹操迎立汉献帝刘协实则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时间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为分界点,在迎立汉献帝刘协之前,整个曹魏集团控制的势力范围,也不过是兖州大部、豫州小部,甚至还要受到徐州吕布的威胁。这恰恰说明了,整个曹魏集团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曹操本人也亟需一个关键的扩张契机。
(汉末诸侯割据势力图)
迎立汉献帝刘协别的不说,但占据着"天子大义"上的名分是足够的。
从起兵参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曹操麾下的将士便一直处于攻城略地的状态下,这便保证了曹魏内部军事实力的根基,但问题是,军事手段并不能够代表一切,董卓以及麾下统率的西凉铁骑倒是穷凶极恶、战力非凡,结果比谁也先领盒饭下场。这就代表着,军事只不过是政治的延伸,攻城略地是关键、政治建设是根本。
曹操有什么资格去占据大义上的名分吗?
袁绍好歹还有一个"四世三公"的名头,淮南袁术也是袁氏一族的嫡系,就连织席贩履的刘备都号称自己的孝景皇帝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你说有无正统名义是否重要?最佳的佐证便是东吴政权,孙坚早期跟着袁术混、孙策占据江东之后,也要上表向汉献帝刘协表忠心,孙权就更加的现实了,时而跟着汉室后裔刘邦联盟,时而与拥立汉献帝刘协的曹操眉来眼去。
(董卓挟持汉献帝时期)
三、诸侯心迹,各有曲隐当然,这并非说是谁占据了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就一定能够获胜。否则汉献帝刘协还需要下诏令各路诸侯勤王吗?他自己中兴汉王朝、一统天下不好吗?
这就好比在擂台上搏击的拳手,不是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这都要按照规则与程序进行。汉末的各路诸侯之间的攻伐与此同理,这也是为何曹操以天子之名讨伐各路诸侯,却遭到一致抹黑的缘故,认为曹操欺辱犯上、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因为他们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去明面上违逆天子的名号,只能够从曹操身上入手。
于是便造成了(曹操)一方率军讨伐不臣,(各路诸侯)一方靖难勤王。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挟天子而令诸侯"能够得到的是至高的"名分"与"大义"。至于能否扩张势力并且吞并各路诸侯,则考验的是集团内部的实力状况。曹操热衷于迎立汉献帝刘协,是因为曹魏政权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而突破这个瓶颈期则需要抓住一个契机——即汉室天子这块金字招牌。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如若曹操亦或者是其他各路诸侯,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支撑,那么迎立汉献帝刘协则会让各方的矛头指向自己。诸侯对汉献帝刘协置之不理便是因为不愿意让自己的顶头多出一层枷锁,但也不会容许有其他人等来利用汉献帝刘协为自己套上一层枷锁。
而袁绍、袁术二人则是另一派的代表人物。
此二人不愿迎立汉献帝刘协已经不是单纯的受制于汉室天子这个名号,本就出身豪族的袁绍、袁术在诸侯割据的乱世当中,势力与名望是最为庞大的一方,所以袁绍与袁术的目的是,对汉献帝刘协放任自流,不断地淡化汉家天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从而鸠占鹊巢、取而代之。只不过袁绍选择了等待,袁术粗暴的选择了"翻桌子"。
(袁术悍然称帝)
袁术便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最先退出各路诸侯的势力。在汉献帝刘协落魄无助的时候,悍然称帝,导致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就连袁术集团内部拥护的幕府群臣都选择明哲保身、公开与他划分立场。这就表示着,汉献帝刘协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也佐证了曹操这一次的政治投资是极为正确的。
由此,才奠定了"挟天子而令诸侯"格局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