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备志古籍全集(武谚拾遗录)

武备志古籍全集(武谚拾遗录)拳不离手这原来是太极门武术的心法。太极拳用于技击,对来手绝不硬性招架,而是强调不顶、不丢,凭化劲消人之力,凭发劲击人之虚,故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但技击本是巧斗功夫,故“四两拨千斤”之说,对各门武术来说都是适用的。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四两拨千斤”乃是形象的对比的说法,切不可误解为武术只尚技巧,因而忽略了对于实力的锻炼!力与技巧并胜,方是个中高手。手是两扇门,全靠脚踢人这句谚语出自花拳门,意为手法的作用有如门户,主要用以守,或开而诱敌入彀,或关而封闭来手,或忽开忽关,使敌眼花缭乱,然后主要用腿出击以致胜。另一方面,人体下肢的力量比上肢要大得多,所以也就把踢腿作为攻击敌人的主力。大凡北派拳种,都很注重用腿,并不仅限于花拳门。四两拨千斤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这是领悟技击原理和克敌制胜的要诀。所谓“独练时无敌似有敌”,是指当独自练武时,始终要在心目中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在与自己搏斗,闪转腾拿,退守进攻,无不以这个假想的“敌人”为目标,如此练习,才能悟彻拳理。至于“应敌时有敌似无敌”,并非是轻敌之意,而是指应敌时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机智灵活的战术,给敌人以果断的致命的打击,要有决死之心,才能操必胜之券。著名的形意拳家王芗斋对此有一段形象化的精辟的论述,摘引如下:“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围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得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即“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即“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此乃技击之不二法门。”

武备志古籍全集(武谚拾遗录)(1)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

语出戚继光著《拳经捷要篇》。手要灵便,脚要轻又要固,岂非矛盾?其实并不。少林武术以马步站桩为基本功,用意在于稳固下盘,虽受强力推拉也不致倾跌;但如果下盘只是稳固,不能轻灵,则落于呆笨,岂能与敌周旋而致胜?少林功夫梅花桩,就是专练脚法轻固的。为了对马步站桩不致误解,我们可为之下一确切的定义,即:两足要练到抵地则刚,离地即柔;抵地则稳,离地即灵。

手是两扇门,全靠脚踢人

这句谚语出自花拳门,意为手法的作用有如门户,主要用以守,或开而诱敌入彀,或关而封闭来手,或忽开忽关,使敌眼花缭乱,然后主要用腿出击以致胜。另一方面,人体下肢的力量比上肢要大得多,所以也就把踢腿作为攻击敌人的主力。大凡北派拳种,都很注重用腿,并不仅限于花拳门。

四两拨千斤

这原来是太极门武术的心法。太极拳用于技击,对来手绝不硬性招架,而是强调不顶、不丢,凭化劲消人之力,凭发劲击人之虚,故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但技击本是巧斗功夫,故“四两拨千斤”之说,对各门武术来说都是适用的。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四两拨千斤”乃是形象的对比的说法,切不可误解为武术只尚技巧,因而忽略了对于实力的锻炼!力与技巧并胜,方是个中高手。

武备志古籍全集(武谚拾遗录)(2)

拳不离手

练武必须专一和有恒,所谓“拳不离手”,就是指对于所练武术必须朝夕揣摩,刻苦研练,才能阐幽索隐,发其秘旨。练武而善于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最平常的手法,亦能极尽其变化,而得其实用。这一谚语的真义即在于此。所以,练武切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切戒今天练这种,明天学那种,见异思迁;更切戒练武时不用脑子思考其理法。绝技高招,无不由专一、有恒得之,学者务须牢记。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在器械中,短兵以单刀为最重要,也最难练好,而练单刀时左手尤难运使,所以又称,“单刀好使,左手难藏”。其实,左手何止于藏好,还要求它的掌法与右手的单刀相配合,两者要守望相助。至于双刀,则要求左右缠绕,连枝绞花,身步相随,步步得法,所以说“双刀看走”。但是也有说“双刀看口”的,是指不论如何挥舞,刀口须始终外向,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长兵器中以枪、棍最为重要。枪伸缩无常,多专攻一点,故称“枪扎一条线”;棍则揭拍连施,打击范围广,故称“棍打一大片”。枪法主要有扎、圈、拦、崩、滑、挑、拨,其中尤以圈为重要,功力愈深,摇圈愈小,也愈切实用。棍法与枪法多相同之处,少林棍法,兼枪带棒,七分枪法,三分棍法,为棍法中之最善者。由于棍用打法之处较多,而点打之力尤大,所以又有“枪怕摇头棍怕点”之称。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

大凡练武者自身功夫练到怎样程度,看人功夫的眼力也增强到相当的程度;功夫愈深,眼力愈强。所以行家看人练武,对方一出手即可判断其水平高低,基本不差,这确是经验之谈。至于行家评武的依据,主要是看练武者手眼身腰步是否合乎规矩,识胆气劲神是否充足,其中尤其是以眼法、身法、步法为主,武艺强者,其眼神必足,身腰必灵,脚步必固。

不招不架,只有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武艺高强的人,往往出手即能制敌,无需招架来手,更不给对方以招架的余地,故云“不招不架,只有一下”。清代著名武术家郭云深,人们称他是“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即为佐证。如果双方功力相当,那オ用得着招架,而一旦用了招架,往往需多费几个回合、一番周旋,才能决胜负,这便是“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武备志古籍全集(武谚拾遗录)(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