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古寨(我的家乡古雷西辽)
我的家乡古寨(我的家乡古雷西辽)秋天,天朗气清,能见度特别好,爬在大榕树上,看村前的大海上潮涨潮退,渔帆点点。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远处过水东山(东山县铜陵镇)的高楼大厦。夏天,人们在大榕树下乘凉,自然又和谐。男人们围在一起打扑克、打牌九;女人们三三两两在织补鱼网,边做活儿边聊天,说说笑笑。小孩子们有的做作业,有的玩耍打闹。老人们有的躺在竹椅上慢慢地吸着手捲的土烟,有的微闭双眼在小憩……,那时候的我最喜欢在大榕树下听大人讲遥远的故事。特别是锦叔讲的薜仁贵平番的故事和草木伯讲他自己过番到东南亚国家打工的经历,往事历历,至今还记忆犹新。解放初期,家乡几十户人家,土地少,海域多,靠海吃海,以打渔为生。最早的房子大都是乱石砌成的,房顶上要压上一块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以防风大把房瓦吹跑,有着浓郁的闽南海边建筑文化特色。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村中央就有一个小小的广场,人们叫它“间仔门兜”,这是闲时村民们聚集活动的地方。逢年过节,都在这小
我的家乡——古雷西辽 || 洪国继——转自《好山好水》微信公众号。我的家乡——西辽
洪国继
我的家乡在漳浦县古雷半岛,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渔村。她的名字叫西辽,也叫西寮、瓠瓢头。明末清初,先民们来这里打渔,发现这里有一块巨石,还有许多小的石头连成一线,手挽着手似的把巨浪挡在港湾外面,港湾里面风平浪静,于是在这里搭寮打渔,生产繁衍。因这里处在古雷山西边,人们称她西寮。港湾有一座小小山包,形象瓠瓢,人们也叫她瓠瓢头。
家乡依山傍海。东面是古雷山;南面是大海;西面也是大海;北面是后璧山。后璧山不高,山上种满相思树,家乡人都喜欢叫她相思山,或许这里有美丽的传说。后璧山是家乡的风水山,和古雷山连成屏障,把东北季风挡住,才形成家乡的小港湾。后璧山形状如一头卧牛,牛头朝南面大海。牛是勤奋、诚实的象征,诗人臧克家赞“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放初期,家乡几十户人家,土地少,海域多,靠海吃海,以打渔为生。最早的房子大都是乱石砌成的,房顶上要压上一块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以防风大把房瓦吹跑,有着浓郁的闽南海边建筑文化特色。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村中央就有一个小小的广场,人们叫它“间仔门兜”,这是闲时村民们聚集活动的地方。逢年过节,都在这小广场搭起戏台,连演几场社戏,戏班子都是外县或外乡请来的。傍晚锣鼓一响,人们都争先恐后从家里搬来椅子整齐摆好,热情邀请邻村亲朋好友来看戏。白天大人们三五成群在小广场敲锣打鼓,搭炮仗,劈甘蔗;小朋友在小广场掷骰子,溜圈圈,热热闹闹,风风光光。
村里有三棵先民们种下的大榕树。其中有两棵在我的祖屋旁边,她们依偎在一起,象一对情侣永不分离。另一棵在我住家旁边。这颗榕树很特别,两支又弯又长又粗的枝杆舒展开来,象一双巨大的臂膀,撑起如盖的绿荫。枝杆上长满“胡须”,长长的,一串串的。人们称这颗榕树为“榕公”。逢年过节,村里村外的人常常带贡品来朝拜,祈求“榕公”保佑平安幸福。特别是每年端午节,拜“榕公”的人络绎不绝,还把榕枝摘一两枝回家,和艾草一起插在门楣上,以驱邪纳祥。我最喜欢我家旁边这棵大榕树了。春天,大榕树吐露新芽,满树的小果子,散发出来一种特殊的芳香。蜜蜂在枝头穿梭,鸟儿在枝间追逐。早晨醒来躺在床上听鸟儿歌唱,是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纯真享受。
夏天,人们在大榕树下乘凉,自然又和谐。男人们围在一起打扑克、打牌九;女人们三三两两在织补鱼网,边做活儿边聊天,说说笑笑。小孩子们有的做作业,有的玩耍打闹。老人们有的躺在竹椅上慢慢地吸着手捲的土烟,有的微闭双眼在小憩……,那时候的我最喜欢在大榕树下听大人讲遥远的故事。特别是锦叔讲的薜仁贵平番的故事和草木伯讲他自己过番到东南亚国家打工的经历,往事历历,至今还记忆犹新。
秋天,天朗气清,能见度特别好,爬在大榕树上,看村前的大海上潮涨潮退,渔帆点点。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远处过水东山(东山县铜陵镇)的高楼大厦。
冬天,东北风吹来,大榕树飒飒作响,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又像大海波浪在咆哮,也像勇士在与风雨搏斗,榕树的精神在这时充分展现出来了。
据说先贤黄道周曾经来过古雷,在古雷亲手种下几棵榕树,莫非家乡的这几棵榕树就是黄先贤种的?!黄道周特别喜欢榕树,还创作了千古名文《榕颂》,被人们热爱与传诵。榕树春夏秋冬都郁郁葱葱,挺拔伟岸,是树中的伟丈夫,真英雄,我爱家乡的大榕树!
家乡有两个“海”,村南边叫门兜海,也叫前埭;村西边叫后壁海,也叫后埭。村南边的海宽阔平静,风小的时候,象一泓大池塘,阳光下泛起阵阵涟漪。先民们在这里种有一片海蛎田,退潮时,长满海蛎的蛎田浮现出来,人们赶来采蛎,叮叮当当的蛎锤声响成一片,蛎田充满收成的喜悦。海蛎被称为海中牛奶,营养丰富。人们把海蛎挑回家中,用蛎刀一粒一粒取出来,然后卖到杜浔、漳浦以及东山、云霄县城,换回大米、肉、菜以及日用消费品。涨潮时,人们在海蛎田周边围起定置网,潮水退下去后,鱼虾蟹被挡在网里逃不出去,成了人们的“战利品”。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一个潮水就捕获十几担小青魚。
那块挽着一串石头的巨石就在前埭右侧,挺立于海中,潮汐再大也淹没不了。这是家乡的保护神,村里人尊称其为“石尪”。这是渔民出入港口的标志,象灯塔一样,自然指引着舟楫和赶海的人安然进出小港,护佑着村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小港口也在前埭。小港口可以抵挡东北大风,家乡的渔船都停靠在这里,渔汛季节这里十分繁忙。前埭是养殖鲍鱼、海带、紫菜的好地方,改革开放后家乡80%的渔民都从事海上养殖业,收入都很好。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鼓励发展海上养殖业,家乡集资在前埭浅滩上围海养鱼虾,堤坝由西至东延绵三公里多,象一条玉带,把家乡南面的海围了起来,人们都说卧牛戴上玉腰带,家乡风水更好了。从此家乡年年风调雨顺,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考上大学、公务员的人也多了起来,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后埭比较浅,有大片大片金色的沙滩,潮水一退,好像陆地一样。这里非常适宜定置网捕鱼。集体所有制经济时,村里主要收入来源靠这里定置网捕鱼维持。这里也是讨小海的好地方,我小时候常常背着鱼箩,在沙滩上耙沙虾、挖沙虫、捡海螺。我女儿读小学时,她和同学从县城来家乡度假,每天都来这里捡海螺,天天乐而忘返。女儿还写了一篇散文《家乡的小花螺》,在《金浦报》上发表,后来还被编入《金浦乡梓》散文集。
家乡最有名的海产除了海蛎外,还盛产海带、紫菜、鲍鱼等。这里的海域正处于漳江口淡水与外海水的交汇处,这种不淡不咸的水质,使海产吃起来特别香甜,应该是我们这里的特产,深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意思的是,家乡还产“九甘鱼”(闽南语),是一种藏在海蛎田,专吃海蛎和小鱼小虾的鱼,最大的约四五寸长,身体圆圆灰黄灰黄的,秋冬季节长满鱼籽,特别肥美,家乡有句俗语“西寮伯展(夸耀)九甘”。
我们村的村民以林、陈、洪姓为主,林姓最多。自清代以来,家乡以海而生,所以相对于其他村庄一直比较富有,享有“古雷皇帝西寮府”之美誉。清朝中期,经常有海盗和外乡人来扰,因此村东入口处建有两座铳楼,用来防御外敌。其实是用土堆起来的小山包,非常时期安排村民轮流站岗放哨,外敌入侵时鸣铳示警,保护全村的安全。铳楼也是迎神迎宾第一站,村里迎神抬尫(开漳圣王)或其他重要活动,都从这里开始放铳鸣炮,以示隆重。
值得骄傲的是,家乡还出了一个红军英雄和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
红军英雄叫陈容,又名陈荣,1911年2月出生,因家境贫寒,青少年时即出外打工谋生。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时参加红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红三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连长。参加了创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闽南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在1937年7月“漳浦事件”中,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掩护卢胜等领导机智逃离魔掌。后参与重建红三团,任红一连连长(当时仅存这个连)。1938年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北上抗日。1939年渡江北上,参与创建江北抗日根据地,历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二支队营长、团参谋长(是当时漳浦籍在新四军任职最高的)。不幸的是1940年在江北路西战役中壮烈牺牲。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叫陈主任,1927年3月出生,1948年11月参加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部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赴朝参战,任志愿军某部班长,同年12月在朝鲜前线战斗中壮烈牺牲。陈主任是我的陈姓叔公,每年清明节、七月半、春节等,我们亲人都来祠堂祭拜他。
红军英雄和志愿军英雄是家乡的光荣,他们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家乡的村民大都纯朴、勤劳、大方,似乎有北方人的气质和风格,这大概与信奉真武大帝有关。家乡祖祖辈辈信奉真武大帝,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家乡人都尊称为帝爷公。真武又称元天上帝、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无量祖师,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亦为水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家乡位于南方海边,信奉北方之神,其主要原因在于水神,水神可以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所以家乡的真武庙香火很旺,有求必应,村里和邻村甚至外乡百姓都来朝拜。
家乡村民还信奉观音佛祖、开漳圣王(王公)、林太师、妈祖、祖师公等佛祖神明,特别是信奉开漳圣王和林太师,每年开漳圣王、林太师诞辰日,都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开漳圣王诞辰日当地称为“王公生”,都要举行“扛尫”游村祈安,连续活动三天,演社戏,家家开席宴请四邻八村亲戚朋友。有意思的是,家乡“王公生”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并不是开漳圣王的生日,而是古雷各村轮流过“王公生”的日子,表达了百姓对开漳圣王的崇敬之情。初春春雨绵绵,奇怪的是每年家乡“王公生”,“扛尫”演社戏的锣鼓声一响,天气就放晴,明明前天下着的雨也停下来了,“扛尫”和社戏活动每年都是社里生活的高潮,这里的日子就是这样过得红红火火。
到了2015年,古雷半岛因为拥有深水良港优势,被国家规划为石化基地,成立古雷经济开发区,启动整岛搬迁。家乡于当年年底整体搬迁到古雷新港城。全村有384户1560人,其中160多户定居在新港城第五社区,其他分散在各个社区,告别家乡,告别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辽渔村瓠瓢头,开始新的生活。
家乡的唯一庙宇真武庙也迁建在新港城高山民俗文化园区,一个被网民称为“神仙村”的地方。依“帝爷公”意愿,新港城真武庙按家乡真武庙原样复制,外规模则有所扩大。请著名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任法融亲题“元天上帝”匾额。那尊家乡保护神——石尪也请来了,耸立于西辽真武庙前,像原来一样俯瞰大海一样俯瞰新港城,远眺古雷港,如此的吉祥如意,保佑家乡和新港城平安顺,大发展。家乡的真武庙,实实在在成为新港城民俗文化园文化内涵最丰富,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
故土远去了,那个美丽的渔村,生我养我,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永远是承载着我儿时梦想的家园。可是家乡永在,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富贵贫贱,她永远在我心中,在西寮子子孙孙的心中。
如今家乡原址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深水良港建设,巨轮将从这里远航祖国各地,远航世界。瓠瓢头还保留着,那三颗大榕树依然郁郁䓤葱,正在见证这个石化新城的崛起,也要见证她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