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黏着妈妈是怎么回事(娃总爱黏着异性父母)
孩子老黏着妈妈是怎么回事(娃总爱黏着异性父母)其实,生活中像这种儿子依赖妈妈的现象并不少见,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俄狄浦斯情结”。还是吃饭时要妈妈陪,晚上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反而不爱跟爸爸一起玩,甚至只想单独和妈妈待在一块,爸爸不要介入最好。有些亲戚邻居看到孩子这些表现,会开玩笑似地取笑孩子,说他“羞羞羞,这么大人了还黏着妈妈”。一般孩子听到大人的取笑多少会有些不好意思,可她家孩子完全不会,只要能跟在妈妈身边一切都好说。同事以为孩子上幼儿园后,这种状况能缓解一点,事实上并没有。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最近老听单位一同事吐槽,说她家孩子都4岁了,还喜欢黏着她。
要说女孩子比较依赖妈妈还能理解,可她家是个男孩,每天都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跑,一会看不见人就大喊大叫。
吃饭时如果妈妈不陪在旁边就不吃,有时甚至会要求妈妈喂饭,这种情况下同事也挺无奈。
有些亲戚邻居看到孩子这些表现,会开玩笑似地取笑孩子,说他“羞羞羞,这么大人了还黏着妈妈”。
一般孩子听到大人的取笑多少会有些不好意思,可她家孩子完全不会,只要能跟在妈妈身边一切都好说。
同事以为孩子上幼儿园后,这种状况能缓解一点,事实上并没有。
还是吃饭时要妈妈陪,晚上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反而不爱跟爸爸一起玩,甚至只想单独和妈妈待在一块,爸爸不要介入最好。
01娃总爱黏着异性父母,谨防“俄狄浦斯情结”
其实,生活中像这种儿子依赖妈妈的现象并不少见,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许多家长对此可能没有充分重视,虽然也疑惑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但黏着妈妈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
实际上,别小看这种现象,到一定年龄了如果还不加干预,任其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何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他一出生就被遗弃了,长大成人后,不清楚身世的他无意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母亲。
当他发现真相时,内心无法接受,便用胸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研究俄狄浦斯情结的人,他用这种情绪印证了孩子和父母潜意识里形成的三角关系。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孩子对父母产生的一组充满爱意和敌意的欲望”。
弗洛伊德提出这一理论后,许多人都采用并对其进行了发展。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来认同他的父母,进而影响人格。
简单来说,俄狄浦斯情结代表的是儿童对性别认知发展的过程。
02俄狄浦斯情结在孩子身上的表现
1)整体状态
孩子成长到3-6岁时,俄狄浦斯情结表现为孩子对异性父母的过分依赖。
他们会希望异性父母一直陪在身边,如果不满足此项条件,情绪起伏会变大,甚至表现出紧张的状态。
当然,不同的孩子反应状态也不一样,有些可能表现比较浅显,有些表现就很容易被注意到,父母察觉的程度也就不同。
在这期间,孩子对父母的感受既有爱也有敌意,是种复杂的情绪。
2)男孩体现出的状态
具备俄狄浦斯情结的男孩成长到3岁时,还非常喜欢黏着妈妈,并想单独占有妈妈的关心,并会把爸爸置于对立的位置。
孩子认为爸爸会阻止妈妈关心自己,也就想方设法驱逐爸爸。
在这种状态下,男孩和爸爸之间是模仿和超越的关系,能够赢过爸爸,是他们自己默默进行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男孩对妈妈的表现是:喜欢妈妈的头发,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觉。
3)女孩体现出的状态
对于女孩来说,俄狄浦斯情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3岁之前,她们会被妈妈吸引,这时和男孩的反应一样,希望妈妈能随时随地陪在她们身边。
在这之后,她们会开始发现爸爸身上其他的一些特质,因此产生好奇感。不过,女孩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并没有伤害到双方的感情。
在这一阶段,父母双方都要重视界限的关系,孩子心里爱恨的矛盾还是会存在。
03俄狄浦斯情结的阶段性特征
俄狄浦斯情结只在特定的阶段对孩子有影响,不同阶段的表现也存在差异。
◆3-6岁:
这阶段的孩子会开始对父母行使权利,表现出各种欲望,比如占有、反对、拒绝。
孩子会对异性父母偏爱,对同性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同时希望最大限度获得异性父母的爱护。
◆4岁:
由于语言能力得以发展,对于自己的诉求会很直观地表达出来。
他们会说“妈妈,我喜欢你,不喜欢爸爸”。一些孩子甚至会说出长大了,想和妈妈一样的人结婚这类话。
越是对异性父母表现出喜欢,对同性父母就会表现出排斥情绪,这点在男孩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6岁:
到这个年龄,基本上俄狄浦斯情结就会消失。
孩子会开始明事理,他会知道父母之间的社会关系,自己不能强行占有妈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这时的孩子能进行自我控制,除了妈妈以外,他也会喜欢其他人。
当自然平静地度过俄狄浦斯阶段时,孩子就已经开始接受了社会的一些规则。
他们会开始和同龄人相处得好,为了巩固友谊,付诸实际行动。也开始对同性父母更加重视,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有点,帮助自己成长。
04当娃正处于“俄狄浦斯情结”时期,父母应当如何应对?
俄狄浦斯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这会影响他以后是否能够投入到一段感情和爱之中。
如果孩子能向同性父母看齐,并不断发展自身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他进入了“理性时代”。
孩子表现出俄狄浦斯情结,不应该光靠自己学习和发展,对于孩子面临的一些问题,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理解孩子但不能放任
面对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尤其是男孩子表现出对妈妈的依赖时,父母不要强制性要求孩子不要这么做。
理解孩子是首要前提,这才不至于伤到孩子。
但这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父母要坚定地告诉他们,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分清楚喜爱的人和父母是有区别的。
孩子在这一阶段可能会表现出对父母的极端喜爱,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关系,让孩子顺利走出这一阶段,会健康成长。
2)注意避讳一些不当行为
尽管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有所避讳。
大部人的家庭还是比较传统的,基本很少做一些开放的举动,穿着打扮也符合时宜。
另外要注意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举止不要过于亲密,就算是同性之间也要保持应有的距离。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但也要建立自己的威信,毕竟教育中还要起到引导作用,不要让孩子凌驾于自己之上。
3)父母双方要轮流参与到家庭中
对于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男孩子来说,他们会更加偏爱妈妈,这就导致了他们需要妈妈的时间会更多。
事实上,孩子想要成长发展,离不开爸爸的陪伴。
面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要时刻迁就。比如孩子想跟妈妈一起玩,想要妈妈喂饭,不能总是惯着,爸爸也要参与到照顾孩子的任务中来。
只有对孩子更多理解和关心,才能使其从偏执中走出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以同性为榜样,才能健康发展。
4)鼓励同性亲子关系得发展
走出俄狄浦斯情结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孩子开始转向同性父母学习。
因而,鼓励同性亲子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帮孩子走出对异性父母过于依赖的误区。
当孩子能真正从内心认同同性父母,也就意味着他们成长了,成功度过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
因而,当孩子表现出对异性父母过于依赖时,只要是在3-6岁这个阶段,其实父母不用过于担心。
只要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能助其顺利走过这个阶段。
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的人生会面对其他的人事物,注意力也会随之转移,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没有影响了。
但若是超过6岁仍有这种表现,父母一定要多加干预,并及时咨询心理医生。
关键词:亲子关系、情感、俄狄浦斯情结、心理、父母课堂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青云计划获奖者。专为孕期大小事和婴幼儿护理提供知识储备,在怀孕或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