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贲卦是讲人文精神的嘛(易经的贲卦是讲人文精神的)
易经的贲卦是讲人文精神的嘛(易经的贲卦是讲人文精神的)祸福相依,物极必反,文明以止,化险为夷《易经》里面跟“人文”或者“文明”相关的卦有好几个,第一个是离卦。离就是光明的意思,大放光明。所以它比较偏向于文明。可是当我们想到离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有一个跟它相错的卦,叫做坎卦。坎跟离这两个是同时出现的,有光明就一定有黑暗。当人类向上提升的时候,它一定是向下沉沦的。如果从这个综合辩证的角度去想,离卦也是充满了危险的,若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文明,以至于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那反而是危险重重的境地。文明以止,以终为始,化成天下,方得始终“文明以止”,语出《周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离下艮上,离(火)代表文明,艮(山)为止。“止”为处;“文明”为文饰,在人指礼仪文彩。“文明以止”犹说处以文饰,引义为人应配以礼仪之彩。 北宋程颐说:“止于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谓处于文明也。质必有文,自然之理……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伊川易传
东方既白 著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
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文明以止,以终为始,化成天下,方得始终
“文明以止”,语出《周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离下艮上,离(火)代表文明,艮(山)为止。“止”为处;“文明”为文饰,在人指礼仪文彩。“文明以止”犹说处以文饰,引义为人应配以礼仪之彩。
北宋程颐说:“止于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谓处于文明也。质必有文,自然之理……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伊川易传》卷二)
一说“止”为节制,裁止。
王弼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唐孔颖达说:“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周易正义》卷三)
那么我们当代人又该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践行“文明以止”的文化内涵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先要搞清楚“文化”和“文明”的区别在哪里。说到“文化”和“文明”两个词,通常会被人们混为一谈,但是《易经》的卦象告诉我们:文化与文明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现代社会中,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呢?我们不妨从《易经》里面来寻找答案。
《易经》里面跟“人文”或者“文明”相关的卦有好几个,第一个是离卦。离就是光明的意思,大放光明。所以它比较偏向于文明。可是当我们想到离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有一个跟它相错的卦,叫做坎卦。坎跟离这两个是同时出现的,有光明就一定有黑暗。当人类向上提升的时候,它一定是向下沉沦的。如果从这个综合辩证的角度去想,离卦也是充满了危险的,若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文明,以至于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那反而是危险重重的境地。
祸福相依,物极必反,文明以止,化险为夷
另外一个叫做贲卦,但贲卦更偏向于人文的层面,同时它也有一个综卦,叫做噬嗑卦,噬嗑为上下颚咬合,咀嚼。噬嗑卦跟贲卦都是一个大嘴巴,然后里面哽了一个硬东西,只不过这个硬的东西哽的位置不太一样,一个哽在上面的部分(九四爻),一个哽在下面的部分(九三爻)。当你嘴巴里面有东西哽在那里,你会不会觉得很难过?当然不好受了,那你怎么办呢?你要么把它咬断,要么把它含在嘴里,把它融化掉,所以贲卦的象辞就讲:“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看小孩子吃糖的时候,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大口咀嚼硬吞下去,要么是含在嘴里咂摸半天自得其乐,哪一种情况比较愉快,比较文明呢?当然含的人是比较愉快,比较文明了,所以这种情况就比较类似于“文化”的作用。
文昌武德,文明以止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就明白文化就是自然的演化,而不是靠人力去争取的。但是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他们都喜欢人为操纵,这样发展下来就是文明。而我们中国人是讲文化的,叫做人文化成。由此可见,人类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从野蛮装填慢慢渐入文明状态,有一个“人文化成”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就叫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文明,但是它必须自由演进,而不是人为干涉,它需要以“化”的方式渐进式发展。文明只是文化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一个暂时成果而已,所以文明有其时效性和适应性的问题,它一定要与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契合,太超前了不行,会导致务实型的、现实性的基础配套跟不上,太滞后了也不行,又反过来又阻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文明一定又有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问题。
所以“文明以止”的这个“止”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连文明都不能够无限地发展下去。任何事情,如果做的力道不够、做的差那么一把火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愉快,但是一旦做的过度,产生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适可而止才叫合理。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讲求均衡。因为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发展精神文明,两种文明要阴阳并重,要互相融通,这是非常重要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此《易经》贲卦象辞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是有两个综合辩证的关系在里面的,即文明的结果太超前了,就要适当停下来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以免与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轨。而一旦文明的结果太滞后了,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甚至严重阻碍的时代前进的步伐,也要适当停下来进行阶段性的调整,以免成了历史的绊脚石,人类历史就有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在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叫做周武王伐纣。我们都知道,商纣王是非常残暴无道的,他是一个暴虐之君,当然应该伐。可是伐纣的后果是什么呢?它所产生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再重演的改朝换代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英雄起初揭竿而起的时候,莫不是大声疾呼为国为民的,莫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但是到最后都变质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了。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建功立业,国祚代代相传之后,为什么会变质?就是过渡文明的时候,没有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跟时代脱节掉队了,当初那种生于忧患的警觉性和文明先进性的优势已经没有了,反而变成一种时代的局限性和劣势。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念,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顺应人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易经》贲卦说“文明以止”的真正内涵和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在文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要注意的事情。
所以文化发展出一定的文明成果之后,一定要适当地停下来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具体怎么进行阶段性调整呢?《易经》贲卦的象辞讲的很清楚:“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要通过文化的作用把文明的成果慢慢地转化出去,说白了就是要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检验,检验成功了,文化又继续在这个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演化,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跟《道德经》“无为有为”和乾卦四德“元、亨、利、贞”的整体发展和循环路径极其相似。因为任何成功都是暂时的,成功既代表了过去的终结,更代表了未来的开始,只有持续的成长才是永恒的,贞下起元,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成功是暂时的,成长是永恒的,贞下起元,持续发展
所以,文化和文明应该综合起来说,是整个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状态,更确切地说就是,文明是一个结果,是我们经过文化的化成所做出的成绩;但是文化,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人类的应有之义,是人类的本质。因此,《易经》贲卦中“文明以止”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说取得阶段性的文明成果之后就可以停止不前,什么都不干了,而是如苏轼的《文说》里所说的那样:“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老子为什么在《道德经》第二章和第五十一章分别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真正原因了,其道理正如《易经》贲卦所讲“文明以止”的道理一样。因为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稍纵即逝的,无论当初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转眼间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一旦坐在原来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就会反过来阻止事物整体发展的进程,进而被时代无情的抛弃。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成功都是暂时的,只有持续的成长才是永恒的主旋律。无为本,有为末,为而不争,本末倒置,执有远无,实不可取,时不可久。
为而不争,为无止境
正如文化和文明的综合辩证关系一样,老子既然给出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结果,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接下来的章节都直接给出了答案,比如在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在第五十二章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怎么理解呢?就是要求人们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而弗居”之后呢?这很关键,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了,归隐田园,相忘于江湖,而是要反过头来“为无为,则无不治”,“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贞下起元,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循环过程,因此老子还是在强调“为而不争,为无止境”的重要性。是不是跟《易经》贲卦象辞所讲的:“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道理很像?跟“无为与有为”综合辩证关系很像?跟“务虚与务实”的综合辩证关系很像?跟“屯与蒙”的综合辩证关系很像?跟“因与果”的综合辩证关系很像?跟“生与克”的综合辩证关系很像?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自《易经》和《道德经》文化发展以来,各门各派的集大成者,无不遵循其“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性循环体系,这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整体生命观和哲学观。
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
因此站在老子“混沌无极”的终极维度和层次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成果,无不可以“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比如王阳明心学,其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整体循环路径和步骤,也是这个道理。即在“心即理”之后,就要适当停下来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检验,检验成功了,然后再继续“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于到“致良知”的至境。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就要说了,您说的这些道理俺都懂,可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呢?各位看官别急,下面咱们就通过“五行生克”和“六亲生克”的模型体系,来讲讲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
熟悉“阴阳五行”基本知识的同学都知道,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实都包含了“生与克”的两大主题,说白了就是关于“成功与成长”关系的两大主题,其实这跟《易经》贲卦“文明以止”,《道德经》“功成而弗居”的道理一样,只是《易经》和《道德经》没有像“五行生克”那样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深入地“明说”而已。
人道“六亲生克,家和万事兴”,法地道“五行生克,和合共生”
首先我们从“五行生克”和“六亲生克”的模型体系中来看老子关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问题,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和中国历代古圣先贤的研究成果,“五行生克”模型体系都是最能体现老子“生而不有”核心思想的模型体系,比如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以至于达到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也都没有发现谁胜谁之后就要“占有”谁的想法和现象,火还是火,土还是土,金还是金,水还是水,木还是木,各行其道,各得其所,以至于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生克,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说完了“生”的主题之后,我们再来说说另一大主题,“克”的问题。说到“五行生克”体系中“克”的作用,有一句话是最恰当不过的,《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五行生克”体系中“克”的最大作用就是“德辅”,所以“五行生克”体系中“克”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就是家教规矩的培养和家风祖训的传承问题,具体怎么“克”呢?按照“六亲生克”体系中隔位相克的顺序“以德是辅”,以便能逐步融会贯通,迭代精进,进而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而这个总体发展战略大致分为三大阶段:以以兄弟娶妻纳财为始,第一阶段为兄弟克妻财,妻财克父母,进行不同家风家教和道德品格引进吸收、交流互鉴、融合发展问题。第二阶段为父母克子孙,子孙克官鬼,前者重点进行家风家教和道德品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实战化训练,后者以实践的经验对家风家教进行系统性改良升级。第三个阶段为官鬼克兄弟,是家风家教和道德品格的世代相传,继承发展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后续会有专题解读),比如“父母克子孙”,有人问了和“子孙”关系更近的“兄弟”和“妻财”能不能“克子孙”?当然能了,但不是最佳选项,为什么?因为就整个人生阅历和道德修养的整体性来看,“兄弟”和“妻财”还都属于“半成品”的阶段,可以适当的“克子孙”,但不能喧宾夺主,而“父母”已经经历了“老中青”三个重要阶段的磨练和成长,才是整个“六亲生克”体系中最合适的人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蕴含了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循环理念,而且在这个整体循环的过程中力争把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比如既使已经仙逝久远的官鬼(列祖列宗)也都没有“闲着”,悠哉悠哉地享清福,还要时不时地“显一次灵”,使作为“一家之主”的“兄弟”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现在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一上来就说“阴阳五行”、“六亲生克”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封建糟粕,这是很不“明智”的浅见之举,一旦您搞懂了一个“六亲生克”的简单问题,那“家和万事兴”自然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六亲生克,家和万事兴
因此,“生”了之后就要进行适当的“克”,要进行适当性的阶段性调整,“生”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壮大,“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而不是“生”的反义词“死”,“克”是为了在克制调节和梳理归拢的基础上,达到整体性的发展壮大,最多顺位“生”了两次之后就要进行适当的“克”,不能一直无限制、无限期地“生”下去,以至于到了“无序”的失控状态,因此“五行生克”的模型体系不仅符合《易经》“文明以止”的精神,和《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思想,而且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和模型体系。因为它既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继承性问题。所以“五行生克”之所以选用“生克”,而不用具有反义词意义的“生死”,是有极高的哲学智慧在里面的。故“五行生克”中的“生与克”的综合辩证关系,又有点“术与道”的综合辩证关系,这都是“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的“统一 性”问题。
故,《易经》贲卦“文明以止”的说法,内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意涵与理性智慧,它昭示人们:文明不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对外扩张,而是要有所节制或依止,“止”其所当止,内修文德以化成天下。因此,在面临着许多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难题的当今世界,《易经》贲卦“文明以止”的文明理念和中华文化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性循环体系,尤其显得富有启示性价值和意义。
我们从欧美人士的反应可以看出来。英、法、美国的人,他们是比较偏向于Civilization。就是他们只要结果,要文明,要漂亮,要好看,要吸引你的眼睛。但是从《易经》的观点来看的,还是我们讲这个“化”比较好,比如西方人很喜欢解决问题。但我们站在《易经》和《道德经》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上就会知道,你解决一个问题,后面又有一个问题,再解决问题还有问题,问题是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的。你有多少时间?你有多少精力?你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不可能。所以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我们用化解,把它化掉。大化小,小化了,化到最后很轻松愉快,好象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不是推拖拉,这是合理的推拖拉,加上合理就不一样。你盲目地推拖拉,大家都讨厌,但是合理的推拖拉,叫做事缓则圆。说白了就是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道理。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
现代文明正经受着考验,现代文明的弊病正是由文明发展本身即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和掠夺以及不断追求经济增长和文明扩张的目标所造成的,“文明以止”的理念可以纠正这一弊病;“文明以止”的理念可以引领人们实现这样的目标:使人的生命更加有尊严,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人的生存更加可持续;“文明以止”可以教给人们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以及思想和感受方式:为人止于真诚而不虚伪,待人止于礼貌而不谄媚,与人相交止于友善而不恶意中伤,治国理政止于关爱弱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而不恣意妄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止于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要挟,人与自然的关系止于协调友好、相互依存、可持续地和谐共生而不以经济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止于至善”的综合辩证关系。
上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实例论证“道”为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