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世系图(古蜀王的眼睛为啥跟中原王朝不一样)
古蜀王世系图(古蜀王的眼睛为啥跟中原王朝不一样)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根据以上的描述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蚕丛”的主要形象是“目纵”,他称王的地方在“瞿上”。百科释义:瞿飞禽大鸟类(主要是鹰、雕、隼等)注视的样子,也作“天目”、“天眼”的意思。会意兼形声字。蚕丛的“目纵”和称王在“瞿上”,都着重突出眼睛的特征。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员、新津文化馆李澄波先生曾经认真做了考证工作。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琳在为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时,进一步考证,认为按其方位,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的牧马山上,属瞿上乡境内。并确认李澄波老先生实地考察后的手稿记载:“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上世纪40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专程到双流,对瞿上城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他说:“《华阳国志》说杜宇‘或治瞿上’,是因为古人建国必凭险阻,方好自守。牧马山是成都平原西部第一座山,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代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 在古蜀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青铜纵目面具
学者们认为 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所代表的是蚕丛的形象.那么蚕丛在哪里称王呢?《路史 前纪》:蜀山氏,其始祖蚕丛 其目纵 王瞿上。
1、对蜀王的考证那么,古史记载的"瞿上"在何处?史学家考证,就在双流牧马山"九倒拐"。查考历史文献,最早当是宋朝罗泌《路史 国名纪》记载:"瞿":"今双流县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里。县北有瞿上乡"。第一次明确了"瞿上"是一个"城。
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员、新津文化馆李澄波先生曾经认真做了考证工作。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琳在为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时,进一步考证,认为按其方位,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的牧马山上,属瞿上乡境内。并确认李澄波老先生实地考察后的手稿记载:“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上世纪40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专程到双流,对瞿上城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他说:“《华阳国志》说杜宇‘或治瞿上’,是因为古人建国必凭险阻,方好自守。
牧马山是成都平原西部第一座山,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
2、蜀王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根据以上的描述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蚕丛”的主要形象是“目纵”,他称王的地方在“瞿上”。百科释义:瞿飞禽大鸟类(主要是鹰、雕、隼等)注视的样子,也作“天目”、“天眼”的意思。会意兼形声字。蚕丛的“目纵”和称王在“瞿上”,都着重突出眼睛的特征。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平时人们常说的“纵横四海”、“纵横交错”等成语中的“纵”,相对于“横”的左右而言 也就是“竖” 呈上下排列 “瞿”字的双目 相对于“隹”,位于正上方 意即鸟类飞在上方的天空 俯视下方的地面,所以称“天目”,视线更广阔.。
而“瞿上”作为地名来讲 前人考证此地为双流牧马山一带 相对于成都平原的“平”来讲 牧马山矗立在成都平原之上 无疑具备了“高”的特征。
古蜀人选择在“瞿上”建都 视野极其其阔 无论是防备敌患 登高望远对周边人和事物的观测 还是处于农业需要 对天(太阳)的观测来确定农时,都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3、蜀王形象的文献记载对于古蜀祖先蚕丛“目纵”的特征 学界多引用《山海经》当中的“烛龙”神作比较研究。《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又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 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关于烛龙的“直目正乘”形象 郭璞注“直目”为“目纵”,与蚕丛的“其目纵”当是相同含义,而“正乘”不得其解,“正”由止和一构成,上一下止念正,表示榜样上级或长辈守一不犯错。
所以“正”字本身有上下空间的概念,“乘”作何解呢?《周易》当中讲爻与爻之间的关系 对“乘”作了解释说明。
所谓“乘”,是乘凌,居高临下之意。凡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从这样的角度理解 “乘”也有上下的含义,也可称为“竖”。“直目正乘”含义也就重点突出烛龙的视线更开阔 从上往下俯视能看得更远。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烛龙词条
从《山海经》中对烛龙的描述 可以注意到一些隐晦的信息. 例如 方位是在“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形象为“人面蛇身而赤”,烛龙从来不休息 控制着白天黑夜、春夏秋冬 还能够呼风唤雨.这样的神龙想必和太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则神话里说到太阳的妈妈“羲和”驾着六龙车在天空行驶)。
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来看 西汉马王堆的帛画上出现了龙托着“十日”作周天运行的图案便是重要的例证。因为烛龙本身的职责是托着太阳周天运行,所以它是一定不能休息的 时时刻刻都在工作。“直目正乘”意为太阳的光芒“从上至下”照耀着大地,而“蛇身”的描述正是说明太阳周天运行的轨迹是S曲线(龙或蛇蜿蜒的身体形态)。
马王堆帛画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愠瞋,行南时大暇,行北时岩杀。” 清人俞正燮《 癸巳存稿 ·烛龙》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
《楚辞 天问》中所述 烛龙衔着烛光照耀西北“幽冥无日之国”。为什么幽冥之国偏偏在西北方位呢?《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m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烛龙(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烛龙词条)
《易纬 乾凿度》:乾为天门 巽为地户.从后天八卦的方位看 乾为西北方 《说卦》:“乾为天”。巽为东南方.学者陈久金先生考证了《山海经 大荒东经》中的“六座日出之山,分别于东南方、东方、东北方两两排列。
《大荒西经》中的“六座日入之山”分别于西南方、西方、西北方两两排列,得出结论为以华夏老祖先所在的北半球为例,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代表冬至时节 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为春分、秋分时节 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代表夏至时节 进而推断出了此为古代大山纪历 并认为其反映出了“十月太阳历”。庞朴先生在“谈玄说无”中比较了“天”和“无”,所谓的“天”把一捺往上曲角即为“无”。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烛龙能用烛光照耀“西北幽冥无日之国”?因为烛龙的家就在“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而西北方又是太阳周天运行后返回的“天门”,天门一关 即“天”变成“无”,现在的广东话讲“无”为“没”,对于人类来讲 太阳从视野上消失 就是“无”(没有了),而对于“西北幽冥无日之国”而言 烛龙(太阳的化身)的到来则带来了光明。
4、如何理解蜀王眼睛“目纵”和“直目正乘”形象那么古蜀王蚕丛的“目纵”和烛龙的“直目正乘”又有什么联系呢?前面已经谈到过 “目纵”和“直目正乘”有上下空间的含义 主要体现为对眼睛的一种崇拜 在十天干中的第三个天干“丙” 其五行为火 比拟象征为自然界的太阳 也象征着人体的“眼睛”。所以眼睛也代表太阳。人生“病”,即在丙火上加一个病字头。
病人的眼睛相对于正常人来讲 一般来说是暗淡无光的.好比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 失去了光彩.我们常说的“人老珠黄”正是此意。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所以古蜀人崇拜蚕丛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眼睛不同于常人,蚕丛“其目纵”,能够高瞻远瞩 他的眼睛像太阳的光芒一样,能够照亮大家的心房。
笔者以为 如果把蚕丛的一双“纵目”垂直于水平地面放置,这不正是用来测量太阳影子的“圭表”吗?正是因为蚕丛已经熟练掌握了太阳的周天运行规律 (他用自己的眼睛观测圭表上的日影确定时节)所以他能“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 蜀人世世代代以他为榜样。
古蜀国生活场景还原
从蚕丛部落的迁徙路线来看 大致是从岷江上游的茂汶地区沿江而下 逐渐在成都平原的“瞿上”建都立国。蚕丛所到之处无不和山有关联 即使是“瞿上”也是成都平原的一座丘陵山区。可见 古蜀人的祖先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情感。
从另一方面讲 蚕丛部落的迁徙路线与《华阳国志》中的“天彭阙”有着很深的渊源.后世学者多认为“天彭阙”为天门。如《太平寰宇记》导江引扬雄《蜀记》曰:“李冰以秦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
李冰雕像
庄峰先生在《天彭阙考释》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天彭阙是古蜀先民的“观象台”,具体说或是后世“土圭”的原型;土圭就是仿其形制由人工制成的一种观象仪器。
天彭阙的形制和作用与土圭相同,土圭包括“圭”与“表”两个部分,所以又名“圭表”。表是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子。表置于圭的南、北两端,与圭相交成直角。
天彭阙的两座山即等于土圭的两个表;诸书称此两山“如门”,“如阙”,“相互对立”,都有山与地面相交成直角涵义。如彭县的景山在江之北,老君山在江之南。宝瓶口两岸的石山也是南北夹峙。
老君山
松潘的天彭阙据陈先登《蜀水考》、杨守敬《水经注疏》以及民国《松潘县志》所说,在今黄胜关。上文所说的红衫子山和韩婆婆山也不例外。土圭形制的一个条件,天彭阙莫不具备,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据《周髀算经》的记载,土圭的作用是:
其一,定方位。
其二,根据日出日落时表影角度的不同变化,以确定一天之内的时间变化。
其三,定季节。
5、蜀王眼睛的形象寓意是什么?笔者是完全认同庄峰先生的看法。“天彭阙”(南北两山相向对立)为古蜀人的自然圭表观象台 而蚕丛那双夸张的“纵目”如果竖立垂直于地面呈南北排列 即比拟为“天彭阙”。
蚕丛正是用自己的双眼观测所在地的“天彭阙”,确立了原始的历法 指导人民如何养蚕、如何耕种 时间一长 他的眼睛就被神话了,神话的眼睛成为了“目纵”。
后来 由于松潘茂汶地区地质灾害频繁 蚕丛部族最终迁徙到成都平原定居.即使到了平原(“王瞿上”—双流牧马山一带),仍然延续着借助高山—“自然圭表”观测太阳确定时节的习俗。
所以 无论是“其目纵”的蚕丛 还是“直目正乘”的烛龙 都隐含着大量的与太阳相关的信息 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