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抗倭事迹(朝中无人难做官)
俞大猷抗倭事迹(朝中无人难做官)然而,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举场上却并不如意。考中秀才后,虽然俞大猷攻读更为刻苦,拜理学大师蔡清的弟子为师,钻研 《易经》,学古文词,读古今兵法,还在当时读书的清源山练拳习武,学的是与少林武术一脉相承的赵氏太祖拳。因为当时已经是明代的中后期了,此时的社会风气是文贵武贱,长辈们并不希望俞大猷继续世袭武职,而是通过科举之途获取功名,成为清贵的文官,以此改变家族的道路与命运。《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中国人眼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俞大猷生于弘治十六年 (1503 年)的泉州府晋江县河市濠格头村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俞氏先祖出自凤阳霍邱,始祖俞敏,出身行伍,“从高皇帝驱驰天下四十载”,后承百户,定居泉州。虽然俞家世袭的百户之职,是属于明军中最低级的武官,正六品,年俸 120 石。但是维持温饱却没有任何问题,故而家中才有闲钱送他去读书,俞
在明代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的战争中,最为人熟知的名将大概就是戚继光了,世面有以戚继光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但其实在当年那场战争中,还有一个人的功绩丝毫不差于戚继光,他就是俞大猷。
但因为种种原因有关俞大猷的生平事迹,世人知之甚少。400 多年来,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主将被忽略了。
但在当年那场在英勇抗击倭寇的战役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在戚继光之上。在当年抗击倭寇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
《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中国人眼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俞大猷生于弘治十六年 (1503 年)的泉州府晋江县河市濠格头村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俞氏先祖出自凤阳霍邱,始祖俞敏,出身行伍,“从高皇帝驱驰天下四十载”,后承百户,定居泉州。
虽然俞家世袭的百户之职,是属于明军中最低级的武官,正六品,年俸 120 石。但是维持温饱却没有任何问题,故而家中才有闲钱送他去读书,俞大猷也不负众望,在15岁那年即中秀才。
因为当时已经是明代的中后期了,此时的社会风气是文贵武贱,长辈们并不希望俞大猷继续世袭武职,而是通过科举之途获取功名,成为清贵的文官,以此改变家族的道路与命运。
然而,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举场上却并不如意。考中秀才后,虽然俞大猷攻读更为刻苦,拜理学大师蔡清的弟子为师,钻研 《易经》,学古文词,读古今兵法,还在当时读书的清源山练拳习武,学的是与少林武术一脉相承的赵氏太祖拳。
但是直到到嘉靖十年 (1531 年)其父亲俞原瓒病逝,俞大猷不说高中进士,就连举人也未考上。而且父亲一死,迫于生计,此时已经是二十八九的俞大猷不得不放弃举业,承袭父职,任泉州卫百户。
因为朝廷规定非武举不得升调,心怀大志的俞大献,不满足于世袭职务,入京参加武举会试,榜上题名第五,考中武进士,因此被提升为千户,任命他守御金门。
金门由于远离大陆,原先在那里戍守的士兵,军纪败坏,经常侵害周边军民。是号称军中最难治理的地方。俞大猷到任后,针对当时金门的时弊,多方下手整治。
首先,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其次,对待诉讼案件,秉公决断,使冤者得其平。再次,赈济饥民,救治百姓。使饥者得食,救活了万余人。俞大猷守护金门五年,政绩颇为显著,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
但是偏居金门僻居一隅,年事渐高,胸怀大志的俞大猷有了一种紧迫感。嘉靖十九年 (1540年),他给主官监察的佥都御史陈伍山一连写了两封信。提出选拔将才,招募士兵,加紧训练,以抗击倭寇的主张。他的合理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监司以“小校安得上书”的罪名革职。
在家呆了一年,新的机会就来了。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年)八月,因为北疆边患严重,朝廷下诏选拔天下将材。俞大猷得知,毛遂自荐前往应试,被兵部尚书毛伯温格外赏识,任命他为汀漳守备,署指挥佥事。
他上任后亲率士兵数百,在诏安县南大破海贼康老,缴获海船六十艘,俘斩三百多人,成为数十年未有之捷。因战功任广东都指挥使司军政佥书、海南崖州参将、琼州府地方右参将等职。
而俞大猷每到一地,总是能平息盗贼、教化百姓、施以仁政,受到当地百姓爱戴。离开之时,都自发地为他勒石立碑、建立生祠,以寄思念之情,金门、武平、琼州等地皆是如此,甚至被当地人恭称为俞佛。
此时,战功显著的俞大猷开始进入中枢的眼中,嘉靖三十一年(1553),俞大猷迁浙江参将,受佥都御史王忬节制,开始了其十余年的东南抗倭历程。
纵观俞大猷的抗倭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1552 年—1559 年),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隶抗击倭寇;第二阶段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任福建总兵官,直至倭患基本平息。
第一阶段是倭寇势力最为强盛、猖獗的时期,七年之间,俞大猷与倭寇大小战役数十次,功勋卓著。
因为俞大猷熟知海上情况,其向王抒提出建议:“备倭于陆,不如备之于海。”“建议加强水军力量,为水军配备福船、楼船,而代替原有仓船、沙船。在俞大猷看来,海防建设的重点应在水上而非陆地。
而就海上作战而言,并无绝妙战术,仅仅在于“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
原有海防战船多为体积小、吃水浅的苍船与沙船,难以有效地备倭,因此俞氏建议以体积大、耐冲击的福船替代之,同时雇募善操福船、长于海战的福兵。
王抒采纳了俞大欲的建议,征调福清楼船,并招募龙溪县一带海战兵夫,加强了海防力量。同年,俞大欣利用福建楼船,连破倭寇于宁波昌国卫等处,追击入海,斩获甚多,大见成效。
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汪直勾结倭寇大举入侵,东南沿海数千里海岸钱,几乎是同时告急。俞大猷在王抒的支持下,率兵直捣其在普陀山的老巢。斩首一百五十余级,生获一百四十三人,焚溺死者无算,取得了普陀山战役的胜利。在这次战役中给王直以沉重的打击,几乎绝其归路。
但是这时,对俞大猷鼎立支持的王忬调任他处,原南京兵部尚书张经迁浙直总督,王原徐州兵备李天宠取代了王忬的位置。
作为一员儒将,俞大猷坚持谋定而后动,计定而后战,不肯轻易出击,对瞎指挥有着一种本能而强烈的抵抗意识;加之为人正直,不愿委曲求全、巴结上司,不居功,不诿过,常遭他人的攻诘。
当时刚上任的总督张经,一个劲地催促俞大猷出战。但是俞大猷认为,如此仓卒上阵,无疑于驱羊攻虎,故而不从,此举引来张经大怒,故其对俞大猷心生怨气,对其格外苛刻,只要其稍有失利,就会受到严格处分。
因为俞大猷的抗命,总督张经认为“浙中承平日久,兵脆不可用”,故征调广西田州、永顺等地的土兵狼兵,赴浙江抗倭。狼兵前部刚到,审视江南军情的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便催促张经出战,张经却认为其他地区的军队未集,不应贸然出击,因此拒绝执行赵文华的命令。
而是待士兵汇合之后,于嘉靖三十四年,兵分两路出击,最终歼敌三千多人,史称“王江泾大捷”。这是嘉靖以来抗倭斗争中的一次巨大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来,此为战功第一”。
此役虽胜,但张经却惹祸上身。由于之前张经轻视赵文华,惹的得严嵩亲信赵文华大怒,返回北京后立即弹劾诬陷张经,同时将战功据为己有。同年八月,在赵文华的诬陷下张经、李天宠被判死刑。
此时抗倭一线的官员人人自危,朝中无人的俞大猷成为合适的背锅侠,弹劾、纠责的奏疏纷纷将矛头对准俞大猷,一时间“水陆战败,争以其罪委公”,以至于朝中士人感叹曰:“俞帅一人,岂能在海复在陆哉?”
不仅如此,本来俞大猷在王江泾大捷,本是俞大猷率领永顺兵首先歼敌所致,但其功劳不仅被他人冒领,还以其中的一次战斗金山卫失利为由,遭到“夺职,充为事官,戴罪杀贼”的严惩。
受处分后第五天,俞大猷进攻陆泾坝之敌,斩首 300 余级,此后又频频出击,连连获胜,可换来的却是更为严厉的惩处,说他在贼兵聚集时拥兵观望,直接将俞大猷革职查办,连世袭的百户祖职也给撸了。
直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上任,才开始重新启用俞大猷,代替刘远担任浙直总兵,这也是俞大猷生平第一次担任总兵之职。俞大猷上任后不久,就在在吴淞、江口等地与倭交锋,斩首1500 级。
此后不久,浙闽总督胡宗宪诱降王直,但却违背诺言,将其交送浙江按察司,并被判了汪直斩首示众,而其余党得知消息后,只能死守岑港老巢。俞大猷等人率兵久攻不下,其他人都没事,唯独俞大猷受到褫夺总兵职级的处分。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 七月,王直余党在官军不断的攻击下,放弃岑港出逃,俞大猷立即组织参将刘显、戚继光、张四维等人包围、进攻、截杀。王直余党大败,乘船往福建方向逃去。
俞大猷追至舟山沈家门,考虑到自己仅为浙直官员,没有上司胡宗宪的命令,不便越界进入福建,也就没有亲率部下继续追杀。王直余党逃往福建为害当地百姓,于是,身为闽人的巡抚李瑚上疏弹劾胡宗宪有意纵敌。
胡宗宪认为俞大猷与李瑚同为闽人,怀疑是他向李瑚透露了有关军情机密,为了逃避罪责,打击报复,便将所有过失全部推在俞大猷身上,上书弹劾俞大猷,俞大猷不仅莫名奇妙被罢官,还押解至京,下狱受审。对此,俞大猷不禁仰天长叹:“结发修身,白首无违,一发不中,百发尽失哉!”
幸运的是,时任锦衣卫都指挥同知的陆炳钦慕俞大猷,暗中相助,加上已经了解真相的胡宗宪也心生悔意,同时向严世藩求情,俞大猷才从狱中获释。
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张琏叛乱,应福建总督刘焘请求,朝廷重新启用俞大猷,任命其为南赣参将。同年张琏叛乱被平,俞大猷升为升副总兵。第二年升为福建总兵,俞大猷由南赣入闽,自此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抗倭斗争。
就在俞大猷下狱,辗转湘赣的三年时间,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上被戚继光消灭殆尽。但是等到戚继光返浙后,倭寇又开始重新为患福建。就在俞大猷被任命为镇守福建总兵官的前一天,福建莆田的兴化府城陷落,导致福建官场大为震动。
朝廷急令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火速前往兴化歼敌。俞大猷日夜兼程赶至兴化江口,与先期到来的援闽广东总兵刘显会合。倭寇闻讯后,弃城退守于平海卫。俞大猷与刘显迅速派兵跟进,将这些倭寇团团围住。
而朝野上下是希望速战速决,故而对俞大猷的困而不攻之举十分不满,大加指责。俞大猷却坚持已见,认为倭寇若是分散为害难以剿灭,将其聚而歼之方能有效。
所以,直到戚继光也率援军军赶来,三军会合一处,明军才发起总攻,短短半天时间,便取得了著名的平海卫大捷,歼灭倭寇 2200 多人,解救被掳百姓 3000 多人。
兴化平倭,首功当数俞大猷,是他力排众议严密部署,等待时机成熟,然后会同刘显、戚继光联合进攻而取得的一次福建抗倭的最大胜利。可论功行赏之时,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唯有俞大猷仅被赏赐银子四十两,简直就是侮辱!
此后,俞大猷又转战广东,破倭于邹堂、海丰等地,特别是与戚继光再度联手的南澳之战,大败广东势力最强的海盗吴平,取得了歼灭敌敌人 6500 多人,解救被掳民众 1800 多人的辉煌战绩。东南沿海为害剧烈的倭患,就此基本平息。
然而,因为南澳之战倭寇首领吴平逃脱,作为水军指挥官的俞大猷被追责。就在俞大猷进剿之前,吴平也曾被困脱逃,却无人处分。南澳之战大胜,俞大猷不仅未获嘉奖,反因吴平再次出逃,受到弹劾,众多将领中,几乎是人人受赏,仅他一人受罚。
不少官员为其打抱不平,俞大猷泰然处之,慨然说道:“祸患福泽,猷视之莫如太虚浮云。用之则为霖雨,为舟楫,以济天下;不用则著一经以垂来世,或置之文法而加之罪,白云影里大笑一声,与太虚同游,岂不绰绰乎哉?”
在这场抗倭战争中,俞大猷是剿灭倭寇的关键性人物,功绩丝毫不差于戚继光,就海战和战略思想而言,甚至在戚继光之上。然而俞大猷的一生戎马四十余年,战功赫赫,但仕途最高官衔仅止于总兵。反观与大猷同时期抗倭的诸位将领,却个个身处高位。
虽然俞大猷、戚继光的上司,担任过浙江按察司副使、福建巡抚的谭纶在一封信中对俞大猷予以高度评价:“公则堪大受,盖诚如霍子孟,任如诸葛亮,大如郭子仪,忠似文文山,毅似于肃愍,可以托孤寄命,知及仁守,当今之世,舍公其谁哉!”
但是俞大猷性格耿直,为人正派,从不迎合权贵、巴结文官、讨好上司,有一种理想主义倾向。而自北宋以来的重文轻武传统,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已形成武官要想获得赏赐、晋升,不得不投靠、依附以文官为主的现象。
故而俞大猷这种耿直的性格,自然难以做出讨好文官的事情,反而毫不留情的驳斥文官瞎指挥的行为,于是这些“清贵”文官自然看他不顺眼,对他的功绩大打折扣,战功少报或不报,因此有功无赏,有过则必遭严惩,处处受制,动辄得咎,屡遭陷害。
故而俞大猷这一生,仕途布满荆棘。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可谓是历经坎坷。
徐学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贿赂公行之时而内无应援,未有能立功名于外者”。而像俞大猷这种武将自然难以在那种浊世中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