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最高能到1.7元吗(6块7毛3块7)
玉米价格最高能到1.7元吗(6块7毛3块7)所有的市场无非是这样的场景的外延。接下来卖烧饼的出来一个机灵鬼,说我的烧饼有加肉馅,涨价3块。想掏钱买更好吃的烧饼的吃客,就挤过来了,供给又紧张了。这就是创新红利。等到后面的店家又把花样跟上了,供给上去了,那价格又会经历新一轮的需求压价。市场上有一个人卖烧饼,满大街都是饿汉。那这时候卖烧饼的肯定把价格定的高高的,不愁卖,就愁自己没有八只手一起干。其他地方卖烧饼的听说这里生意好,纷纷推着小车跑过来,来了他肯定先打听市面上卖多少钱,只要客户愿意买,我也跟着来。卖的人多了,饿汉少了,供需的天平快反转了。于是吃客跟老板就压价了,你便宜一块钱,否则我吃别家了,尤其是生意少的摊位会优先降价,这样就扰动了市场价格,价格就跟着落下来了。
辛巴引发的口水战,让东方甄选董宇辉的玉米下了架。地头7毛,东方甄选卖6块,东北农嫂跳出来卖3块7毛。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咱们今天就掰扯一下到底这个价格听谁的话。
价格是市场决定的,这话大家都听了无数遍了,对不?
那市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为什么市场的价格还一直是上蹿下跳?
市场上有一个人卖烧饼,满大街都是饿汉。那这时候卖烧饼的肯定把价格定的高高的,不愁卖,就愁自己没有八只手一起干。
其他地方卖烧饼的听说这里生意好,纷纷推着小车跑过来,来了他肯定先打听市面上卖多少钱,只要客户愿意买,我也跟着来。
卖的人多了,饿汉少了,供需的天平快反转了。于是吃客跟老板就压价了,你便宜一块钱,否则我吃别家了,尤其是生意少的摊位会优先降价,这样就扰动了市场价格,价格就跟着落下来了。
接下来卖烧饼的出来一个机灵鬼,说我的烧饼有加肉馅,涨价3块。想掏钱买更好吃的烧饼的吃客,就挤过来了,供给又紧张了。这就是创新红利。等到后面的店家又把花样跟上了,供给上去了,那价格又会经历新一轮的需求压价。
所有的市场无非是这样的场景的外延。
有人说,如果我垄断了这门生意,那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定价了?市场那么大,只有我一家。不会的,就算国家只给你一家烧饼摊发了牌照,那其他家的也会推出花样无穷的馒头、包子、花卷等等,把你这块蛋糕的大外延切走,垄断的厂家分走的利润依然受到大供求的影响。
辛巴扰动了什么?既然市场是这么个简单的逻辑,那为什么辛巴的一场口水战扰动了一根玉米的价格呢?
这就要说到需求方的消费者了。
买一样东西,消费者买的是什么呢?
只是一根玉米吗?
我想这个答案太复杂了。
有人说我冲着董宇辉的才气,他卖啥我吃啥;
有人说我冲着东方甄选的品牌,俞敏洪老板二次创业也是精品;
有人说我冲着东北玉米的口感,就喜欢黑土地出来的软软糯糯;
有人说我就是想试试这个玉米能不能治好我多年的老胃病;
有人说我看到这么多人抬杠,就想看看这玉米有啥不一样;
还有人说我就是看着农民种地不容易,支持一把;
你看,到了消费者这头,到了一个个个体,就有了花样百出的购买理由。
辛巴扰动一池春水,就用了一个没什么来源根据7毛钱的地头价,就扰动了消费者心里的购买需求。
所以市场太多变了。消费者的替代选择本来就很多,难道甘肃的玉米不香吗?新疆的玉米不甜吗?还是云南的玉米不软糯吗?放弃一个购买欲望,只是一秒钟的事情。
比市场更多变的,是人心里的那个天平。
东方甄选6块钱,贵不贵?事情一直在围绕东方甄选6块钱贵不贵在打口水战,恨不得把报表扒出来看看到底毛利是多少,其实真心没必要。
如果东方甄选6块钱定价高了,同行就上去了,市场最不缺的就是竞争。
商人逐利,无孔不入。
如果有巨额的利润,地头的农民就把价格抬上去了,东方给7毛,西方给8毛,价高者得;
如果有巨额的利润,京东天猫甚至家门口的全家,就把价格拉下来了,降价是最廉价的引流。
所以,贵不贵不是谁说了算,谁说了也不算,市场就把所有的争议换算成了公道价格。
要不要让中间商赚差价新来的摊贩东北农嫂,把烧饼价格大幅降下来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不是就是理想的市场。
作为终端消费者,都在痛恨中间商赚差价。好像自己兜里的钱,应该直接掏给地头的农民伯伯,换一棒新鲜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玉米,这样才是最完美的购物。
我想说这事情想想很美好,再想想味道就不对了。
中间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哪些是中间商呢?
快递算不算中间商,自己去地头买的路费,看看油价,该有个数吧?
如果快递咱们不算,快递从农户送到餐桌,东北农嫂算不算中间商?加工包装和品控,单个人去跟老农远程抠玉米大小,不要有虫,不要有坏的,费半小时功夫,要不要算算自己的时间成本。
你说你就买东北农嫂包装好的,跳过东方甄选,就他是利润大头的中间商。那我们要想想了,东北农嫂半路出家干销售,有没有完善的售前和售后及供应链管理,生鲜易腐败积压,需要及时计算库存周转周期,需要处理售后的问题,这个环节也是需要专业的团队。
所以我们要感谢每一个环节的中间商,是他们把中间环节的费用,降低到了最低的价格,因为每个环节都有竞争,物流有、生产有、销售有,他们的内卷,造就了我们全链条的低价省心。
每个中间商把自己的活干好了,把利润用到想办法实现更高的效率,一切的运转才会更经济。于所有的消费者才是最有利的。
谷贱伤农,到底说的是什么终端价格如果降低,产业链的利润下降,那谁分到的钱会同比例降得更多呢?
这事情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议价能力。
如果东方甄选的卖价低一块钱,他的供应商有两个,快递和厂家,他肯定会选择能压的动价格的那家去出手,快递不好压,那么他就会跟厂家说你降价8毛,因为我这边的渠道不上你的可以上别的家的产品。
如果厂家降价8毛,厂家就会往农民那里压价,因为机器人工的成本不好压,工人降薪会怠工,机器产线成本是死的,那就是去压地头价。因为农民他们是没有议价能力的,他们的投入早就在春耕夏耘的环节花掉了,秋收的环节玉米没人收走,生鲜的就变老了,变老了就不是这鲜玉米的价格了。他们只有被动接受。
这就是真正的谷贱伤农。
所以啊,市场无情,但是又维护着公平,岁月轮转,旧事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