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阴茎再造手术(行走在刀尖上的院士)
怎样做阴茎再造手术(行走在刀尖上的院士)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涤生行走在刀尖上的轰轰烈烈的一生。当晚回家,张涤生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便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小金凤术后是否出现异常。术后4天,患者安然度过手术风险期,张涤生悬着的心才定了下来。张涤生,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针对此类面部畸形的矫治术,当时全世界只有法国专家 Paul Tessier能做。好在张涤生院士在1976年为了开拓国内颅面外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多次练习Tessier的方法。出于医生的责任感,张涤生决定冒一次险,由他亲自主刀为小金凤施行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矫治手术。最终,经过7.5小时的奋战,张涤生终于将小金凤的眼眶从6.5厘米缩短到3.5厘米,几乎与常人无异。
1971年冬天,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对年轻的夫妇生下了一个面容奇怪的婴儿。
女婴小金凤的眼睛像金鱼一样长在了面部两侧靠近耳朵的地方,鼻子则一分为二。为治好孩子,夫妇俩四处寻医。
1977年5月,夫妇俩带着孩子来到上海九院整复外科就诊,经张涤生诊断后,女孩被确诊为先天性眼距增宽症。
张涤生(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张涤生,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针对此类面部畸形的矫治术,当时全世界只有法国专家 Paul Tessier能做。好在张涤生院士在1976年为了开拓国内颅面外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多次练习Tessier的方法。出于医生的责任感,张涤生决定冒一次险,由他亲自主刀为小金凤施行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矫治手术。
最终,经过7.5小时的奋战,张涤生终于将小金凤的眼眶从6.5厘米缩短到3.5厘米,几乎与常人无异。
当晚回家,张涤生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便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小金凤术后是否出现异常。术后4天,患者安然度过手术风险期,张涤生悬着的心才定了下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涤生行走在刀尖上的轰轰烈烈的一生。
与整复外科结缘
1916年6月12日,祖籍无锡的张涤生出生于吉林长春市。因父亲张晓初崇拜曾国藩(字涤生),因此为其取名张涤生,希望他能像这个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一样,做一番大事业,光耀门楣。
张涤生(右一)与他的两兄弟
张涤生的父亲十分重视张涤生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他接受的都是新式教育。张涤生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恩师——严济宽。
严济宽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常会带学生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春》《秋》等有进步思想的新文学。在恩师影响下,张涤生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并且开始接触先进思想。
高中时期,张涤生每周六都要购买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这份杂志多讨论社会政治问题,“九一八”之后更是积极宣传抗日。张涤生从这里开始了解到全国进步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
1935年,张涤生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41年从牙科毕业。作为优秀毕业生,他本有机会留校,但是为了实现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他决心到需要医生的地方为灾难中的祖国做贡献。
1941年,张涤生大学毕业照(摄于成都)
贵州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是张涤生毕业后第一个实战的地方。在这里,张涤生遇见了整形外科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外科学家张先林。
张先林当时是协和医院外科主任,为人仁和,勤奋敬业,热爱国家。张涤生在目睹了那些伤残的士兵因为成功的整形手术而重获新生和自信后,便深深地被整形外科技术所吸引。
1941年,张涤生抵达贵阳图云关(车后为破壁残缺的茅屋)
1941 年的一天,张涤生询问张先林是否可以教他整形外科手术,张先林欣然同意。他嘱咐张涤生把病人集中在一起,再针对具体病例进行讲解。
张涤生首批集中了十几个病人,这些伤员有脸被炸坏的、耳朵没有的、眼睛坏了的,情况各不相同。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张涤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而张先林却游刃有余,非常耐心地一步一步带着他完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修复手术。
每个星期,张先林都会亲自查房,并且反复让张涤生熟悉和操作植皮和皮管技术。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打下了很好的实战基础。
前往印缅前线,在炮火中成长
1944年2月,在图云关工作了三年的张涤生收到了一封来自印度的信,写信人是曾经与张涤生一起奋战在图云关的薛庆煜,他在信中邀请张涤生前往印缅前线参加工作。
接到信的张涤生内心有些激动。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他最想去的地方,因此在接到信后,他毅然决然地坐上了去往印度的车。
缅北战役地形图
与图云关的工作不同,印缅战场是真正的前线。随着战斗的进行,战线逐渐推进,张涤生所在的手术组也要随着部队行军。
不管路途多么泥泞艰险,气候多么变化多端,他们也要徒步行军,背负着行李,跨过深涧和激流,白天赶路,晚上在吊床上休息。到达新的战线之后,立刻开始救助伤员。
张涤生像一名军人一样,克服战场上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
当然他也曾遇到过危险。有一次,他们的手术组正在帐篷里做手术,这时日军的炮弹正好落在帐篷附近,所幸这两枚炮弹并没有爆炸,否则张涤生一行十余人,加上在附近休息的两名远征军士兵,恐怕都凶多吉少。
虽然在滇缅战场上并未学习到新的整形外科技术,但是精神上的收获却是张涤生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国外艰难求学,学成毅然回国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华夏大地,此时的张涤生获得了一次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1946年赴美留学前与大弟张养生(左)在
多年的战场经历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张涤生十分珍惜这次留美机会。然而,现实对他的打击是残酷的。
张涤生在大学和战场上学到的知识仅是整复外科学中的九牛一毛,更是整复外科学中最浅显、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的落后和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傲视,让张涤生很难得到实践的机会。
1947年,张涤生拍摄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因此,他更加努力学习,选修多门课程,认真对待每次机会。导师艾伟被张涤生刻苦的精神感动,也许是两人同样都有过在战争前线工作的经历,艾伟决定让他做自己的第一助手,张涤生在美国才算开始了真正的进修。
与当时许多爱国同胞一样,张涤生在完成了美国留学后,面对美国丰厚的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整复外科学。
组建第一个治疗中心
回国后,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很快组成许多医疗队。张涤生积极报名参加,甚至为了参与前线支援任务,将婚期都推迟了。
抗美援朝时的医疗队(图源健康界)
在当时的朝鲜战争战场上,造成士兵器官缺损的原因有三个——冻伤、烧伤和爆炸伤,其中最惨烈的烧伤是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用的凝固汽油弹导致的。
这种凝固汽油是一种燃烧时像沥青似的黏性燃烧体,炸开时分散出很多燃烧的碎片,碎片也有黏性,粘在身上继续燃烧,对人体伤害极大。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战伤救治机制,很多病人都被分散到各个医院,可供张涤生治疗的病人不多,于是他就决定自己去寻找病人。他用四个月时间将病人集中起来,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战伤、烧伤和冻伤士兵的治疗中心。
1949 年以前,我国多数医师是内外科兼治,现代医学的分科并不明显。虽然张涤生在后方医院服务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他建立专科治疗中心的先进想法在战后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认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在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注重整形外科临床机构的建立、专业书籍的出版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整形外科逐步发展起来。
抢救邱财康
在张涤生参与的治疗案例中,最著名的要属“抢救邱财康”了。
1958年5月26日深夜,炼钢厂的驾驶员违规操作,将10.5吨的铁水倾倒在地上,致使三名工友受伤。这三名工人被连夜送到了张涤生所在的广慈医院。
1958年,史济湘、戴自英、董方中、张涤生、邝安堃、张世泽(从左至右)认真查阅资料以抢救邱财康
三名伤者中有一位名叫邱财康的工人伤势较为严重,当时急诊科的医生初步判断其烧伤面积高达90%,全身除头皮、两个臂膀、腰部皮带束着的一狭条及两只脚底外,全部被烧伤。这样大面积的烧伤在中国是首例,而且在全世界的医学文献中,也没有一个类似的救活案例。
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和广慈医院党委立刻组织了一个抢救小组,张涤生也是小组成员之一。
经过医生们四五天不眠不休地抢救,邱财康安然度过了休克关,接下来他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对付这么大面积的烧伤创面。邱财康全身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的皮肤,容易造感染,导致其他并发症。
为找到新的皮肤应用植皮技术,覆盖创面,医院征求了刚刚死亡的病人家属意见,让医生在尸体上采皮。因为采皮是张涤生的专长,这项工作就由他来负责。他带领一位青年医生和一位护士开始在尸体上采集皮片,并把多余的皮片冷藏起来,建立了一个“皮肤库”。
从尸体上取皮对张涤生来说是生平第一次,为了避免不良影响,他们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采皮。他们经常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往往到了后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
经过100多天的日夜奋战与合力抢救,邱财康终于转危为安。这期间,医护人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各界群众也从多方支持,中国的医生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这一成就也为国际烧伤学会所承认,被永远记在世界烧伤医学的发展史上。
1964年受卫生部嘉奖的参加抢救邱财康的医护人员合影(前排左三起至右:邝安堃、余㵑、关子展、倪葆春、刘涌波、傅培彬、史济湘、张涤生)
创造“国内首例”
张涤生院士参与的治疗案例被铭记的还有许多,医学界甚至还有一项技术是以张涤生名字命名的。
1981年冬天,张涤生在沈阳刚参加完一个有关应用前臂皮瓣的学术研讨会,正坐在回上海的火车上,他在回想会上有关用两个前臂皮瓣合成预置阴茎再造术的报告内容。
张涤生认为报告中所说的方法需要牺牲病人的左右两只前臂皮瓣组织,并且要经过三至五次手术才可完成,需时至少半年或一年,对患者损伤过大,手术过程也较为复杂,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此时,张涤生注意到邻座有个小姑娘在玩剪纸,看着小姑娘的剪纸动作,张涤生突然灵光一现,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病人一侧的前臂组织,将前臂皮瓣分成几个部分,折卷成一个既有外形,又有尿道的阴茎,再在中间插植一条病人的肋软骨;最后,借助显微外科将预置的阴茎移植至患者的阴茎根部,这样就可以一次完成阴茎再造术!
张涤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行的高学书教授交流,高学书教授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建议。
3个月后,张涤生遇到了一名因工伤阴茎被机器撕断的患者,此名患者表示想要再造阴茎,于是张涤生就按照在火车上的构想,为患者实施了手术。令人惊喜的是,手术非常顺利,而且相较以往的手术过程更加简单,价格便宜,对患者伤害更小。
2003年,87岁高龄的张涤生(右二)为患者做手术
此消息一出,轰动了国际医学界,并将该手术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中国卷筒技术”。
张涤生创造的“国内首例”可不止这一项。
20世纪60年代,张涤生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创制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烘疗机;并在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首创距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强直等手术;以及在国内首先开展游离肠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颅骨暴露坏死等手术。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9部外科著作,培养后人无数。
2010年12月,张涤生在家中接受访谈
张涤生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发展息息相关:图云关开启了张涤生的前线之路,也让他从此走向了整复外科,多次在前线战斗的经历,让他始终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他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次次刷新了医学界记录,将众多疑难杂症消灭在他的手术刀下。
张涤生
(1916.6.12-2015.8.19)
医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多阅读科学家资料,请参考《妙手生花——张涤生传》,甄橙,胡俊,张齐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文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妙手生花-张涤生传》,甄橙,胡俊,张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文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