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冲赛康以前的样子(第三视角说真的)
拉萨冲赛康以前的样子(第三视角说真的)他们的身上大多挂着珊瑚、蜜蜡、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可别误会了,他们不是在炫富,这些东西都是拿来卖的。作为“路市”理解时藏语的发音是“喇(木)聪”,意思是在马路边上做生意;作为“站市”理解时藏语的发音是“朗聪”,指站着完成交易。在我们的后台,总会收到这样的问题。除去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必去打卡景点外,只要沉下来,走进这座城,你会惊讶地发现拉萨有意思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比如说,隐藏在冲赛康的藏式传统交易:“拉东日”(音译)。对于久居拉萨的人来说,冲赛康一定是熟悉的,这里是拉萨乃至西藏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同时,也是拉萨最为繁华路段。往东可以到八廓商城,往西能够到达布达拉宫、大昭寺,往北延伸就是小昭寺了,而南边就是著名的八廓街。在冲赛康,有一群人几乎不管风吹日晒,几乎雷打不动的出现在这里,或三五成群,或单独行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站着的。因此,他们的交易场所被称为“康巴langcon
上车睡觉,下车打卡?
当你还在朋友圈里“打卡式”分享旅游照片时,殊不知这样走马观花似的旅行早已过时。
现在流行的旅行是怎样的?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习俗,渗透到当地人的生活百态,我们称之为“沉浸式旅行”。
到拉萨有哪些玩的?
在我们的后台,总会收到这样的问题。除去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必去打卡景点外,只要沉下来,走进这座城,你会惊讶地发现拉萨有意思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比如说,隐藏在冲赛康的藏式传统交易:“拉东日”(音译)。
对于久居拉萨的人来说,冲赛康一定是熟悉的,这里是拉萨乃至西藏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同时,也是拉萨最为繁华路段。往东可以到八廓商城,往西能够到达布达拉宫、大昭寺,往北延伸就是小昭寺了,而南边就是著名的八廓街。
在冲赛康,有一群人几乎不管风吹日晒,几乎雷打不动的出现在这里,或三五成群,或单独行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站着的。因此,他们的交易场所被称为“康巴langcong”,可根据发音的不同被翻译为“康巴站市”或“康巴路市”。
作为“路市”理解时藏语的发音是“喇(木)聪”,意思是在马路边上做生意;作为“站市”理解时藏语的发音是“朗聪”,指站着完成交易。
他们的身上大多挂着珊瑚、蜜蜡、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可别误会了,他们不是在炫富,这些东西都是拿来卖的。
凡是他们脖子上挂着的,只要你有看上的,可随意走进拉起来细看,而商人们也会十分配合地让人观赏把玩。倘若遇上十分喜欢的商品,便可开口询价了。
这些商品都没有明码标价,而买家和卖家双方心里都会有一个底价,因此,议价必不可少。在这些商人之间,有着一套长久惯用烂熟于心的议价方法——藏式“袖里吞金”。
如果看上了某件商品,直接伸出手,卖方也就懂了,同样伸出手在宽大的藏袍袖筒内,或用一块布盖住,用捏手指的方式进行划价。
表面上不动声色,隐藏着的两只手已经经过了一番激烈交锋,不言一语,成千上万的交易便已经完成。
价格划定,买卖双方并不会立即交易,而是会稍微避开,此时,围观的人也会十分识相的散开,届时,买卖双方再碰头进行接下来的付款、取货的交易流程。这种交易方式的便利和保密性显而易见,虽说都在同一个市场内做生意,但并不清楚对方的成本价和成交价。
不管是民间久经商场的老人还是藏学研究家都很肯定地告诉笔者,冲赛康的藏式“袖里吞金”是由精明干练的康巴人创造的。不过,记录冲赛康这一交易方式的资料文献太少,我们只得通过有限的资料和71岁的布朗加老人的回忆进行整理。
我国商品交换起源很早,早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各氏族部落之间开始进行物物交换,出现了商业的原始萌芽。
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农牧区所采用的购物方式仍旧为物物交换。
而物与物之间,则采用的是“zhe”(音译)“钵”(音译,即藏斗)“称”(音译)的容器进行计量,13个zhe等于1钵,1钵等于25斤……农牧民之间会根据家畜和粮食的品质、种类进行价格商议,而这个价格则指的便是容器所盛的粮食。“例如用一头牦牛可以换多少钵的青稞,或者多少青稞加多少豌豆……”布朗加老人回忆道,议价便是在袖筒内进行的。
布朗加老人是昌都丁青县人,当地,人们把这种方式称为“拉东日”,意为“握手生意”。在康区,受地理环境限制,有的地方只能发展牧业,有的地方只能发展农业,而盐、茶叶等生活品又需要从藏北、拉萨等地运输过去,因此,产生了物物交换这一方式,我们在此前的推文《纪录片<远去的驮队>上线,藏北男人的驮盐史》中曾经也讲诉过物物交换这一交易方式。
在物物交换中,为了保证“物美价廉”,精明干练的康巴人发明了“拉东日”这一交易方式。“从我记事起,人们便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易。”
关于康巴人发明这一交易方式的论证,也可从现在冲赛康“康巴langcong”这一名字中窥见一二。布朗加老人的女儿卓嘎向我们解释,“康巴”指的是康区的人,康区的人是不会称呼自己为“康巴人”的,只有卫藏一带将康区的人称为康巴人,“这样的称谓听起来不会很舒服。”
来自甘肃的生意人丹增班觉在冲赛康内做生意已经16年了,他告诉笔者,尽管现在冲赛康做珠宝旧物生意的人有来自青海、四川、甘肃等各地的人,不过90%以上进行“拉东日”交易的还是康巴人。
在采访最后,布朗加老人对女儿卓嘎说,过几日他要再去冲赛康,他手里还有一个年代久远的牛羊驼铃打算去卖掉。
卓嘎说,别人都卖珠宝旧物,不会有人买他的驼铃的;布朗加老人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手里的驼铃不仅年代久远,上边的花纹、装饰现在更是难以见到,肯定会有人买的。
参考文献:
《冲赛康的康巴站市》
潘红丽、潘有发《“袖里吞金”史话》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
本期作者:温 执
美术编辑:蚂 蚁
运 营:西小妹
执行主编:温 执
主 编:李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