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一直到现在 昆腔的戏班或禀房 也没有青衣这个名词 凡唱旦角之人 就是说唱旦角的 或曰旦行。昆腔中只用旦贴等字 有时写正且二字 所以笔记中 如《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书 对于凡习演旦角之人 都注明曰习昆旦 向无青衣花旦之分别。因为昆曲中 旦行的正角 都是青年女于 都是现在的闺门旦。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绣襦记》中的李亚仙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等 都名曰正旦 而不名曰青衣。北平戏界 有青衣这个名词 大致是始自高腔 如《女诈》等戏之旦角 则名日青衣 然最初是叫作正旦 这种角只唱高腔(弋腔) 绝对不唱昆曲 且脸上永不擦粉。在前清时代 倘正旦一擦粉 那就成了笑话了 台下非叫倒好不可。到光绪中叶 高腔一衰 这种角色也就看不见了。

陈德霖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1)

青衣名词的来由

近些日来 又有几位友人 怂恿我谈谈陈德霖。

在青衣行中 他是一个划时代的角色。在毘曲中 无论从前或现在 是没有青衣这个名词的。

因为昆曲中 旦行的正角 都是青年女于 都是现在的闺门旦。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绣襦记》中的李亚仙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等 都名曰正旦 而不名曰青衣。

北平戏界 有青衣这个名词 大致是始自高腔 如《女诈》等戏之旦角 则名日青衣 然最初是叫作正旦 这种角只唱高腔(弋腔) 绝对不唱昆曲 且脸上永不擦粉

在前清时代 倘正旦一擦粉 那就成了笑话了 台下非叫倒好不可。到光绪中叶 高腔一衰 这种角色也就看不见了。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2)

昆腔中只用旦贴等字 有时写正且二字 所以笔记中 如《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书 对于凡习演旦角之人 都注明曰习昆旦 向无青衣花旦之分别。

一直到现在 昆腔的戏班或禀房 也没有青衣这个名词 凡唱旦角之人 就是说唱旦角的 或曰旦行

往较详细里分析 也就是旦或贴。比方春香、红娘等类角色 只能说是唱贴旦的 而不能说是唱花旦的。固然也有人呼之为花旦 但那仍然得算是外行话。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3)

到了皮黄班中 青衣花旦两名词 就分得相当清楚 可就把闺门旦这一行,又算是废掉了。

元明两朝,杂剧传奇中所注旦或正旦 这两个名词 清朝以后 都名曰闺门旦

不过这个名词 在剧本中并不常见 只戏界老辈口中说之。

到清朝末年 戏界人也不常说了 把倒门旦这一行的戏 由青衣花旦两行分着担任

戏界的名词 叫作两抱着的戏 大致是唱工多的就归了青衣 表情多的就归了花旦。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4)

张不开嘴与张开嘴

前边所说 陈德霖为划时代的角色者 因为青衣这一行 在前清光绪年间 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时期 有张不开嘴 及张开嘴之分。

张不开嘴者 张嘴音不好听 或竟无张嘴音也,张开嘴者 张嘴音好听也。

所谓张嘴音 即是发花辙中之“差”、“家”及怀来辙中之“来”、“呆”等字也。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5)

自陈德霖以前之唱青衣者 大多数都张不开嘴。陈德霖以后之唱青衣者 大多数都是能张开嘴的。

所谓不能张嘴者 并非错处 因为彼时的角色 都是先学的昆曲 后来所谓有昆曲的底子 念字多不讲张嘴 例如“战”字读如篆 “可"、“半"等字 也不能完全张嘴。

照昆曲的念法 念惯了 唱皮黄也就仍照旧念之。彼时的观众 因为听惯了昆曲 也就都听着顺耳 所以也都赞成这种念法 倘不这样念 大家还有点瞧不起。

光绪初叶以后 昆曲已就衰微 中叶以后 在北京就没有昆弋班了。

划时代青衣角色(划时代的青衣角色)(6)

彼时又正是梆子腔盛行的时候 梆子腔中念唱 都是北方的读法 专讲张嘴音。

大家听惯了梆子腔张嘴音的唱法 而又久已不听昆曲的唱法 于是乎都听着张嘴音顺耳 听着昆曲的念法 反倒觉着别扭了。

在这个时候 皮黄因为迎合观众的心理 也就改变了作风 这总算是把昆曲的遗传性 给废掉了。从前认为要不得的念法 到此时都要仿效了。

但是老的角色 终因习惯了旧的念法 想改也不大容易 便不能受观众的欢迎。

于是戏界人的子弟 初学戏时 倘能把张嘴音的字念得好听 则亲友知道喽 都要庆贺 都说:

好了 张开嘴了 有饭吃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