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和华歆故事谁对谁错(散文管宁与华歆)
管宁和华歆故事谁对谁错(散文管宁与华歆)江山易姓,自有其历史规律。常言:“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以曹代刘,自无可非议。曹氏麾下,亦不乏品学兼优、多谋善断之士,后人同样敬仰清芬,如郭嘉、贾诩、荀彧等。而华歆者,不是堂堂正正地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所建树,而是窥测主子心态,献媚进谗,越俎代庖,火上泼油,而窃取功名。华歆之所为,真小人也! 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何必像华歆那样卑鄙无耻,心狠手辣。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在曹氏父子的功业中,华歆有什么杰出的才智和突出的贡献。只是在曹氏篡权中,推波助澜,干了些灭绝人性的无耻勾当。恐怕连曹氏阵营中的正派人物也会侧目而视。 曹操死后,曹丕阴谋篡位,胜于乃父。又是这个华歆,力逼汉献帝草诏禅位。当汉献帝跪在曹丕面前听候发落时,汉家旧臣无不掩面垂泪,而这个毫无心肝的华歆,却按剑而厉声斥责旧主,人之无情以至于此!曹不因华歆立此大功,封为太尉。但是这位太尉却留下了千载骂名。 而管宁在那个军阀割据、逐鹿
我上小学时,在《国语》课本上读过一篇《割席子》的文章。时隔六十多年,这篇文章还常常泛上脑海,尤其是遇到投机取巧、行为卑鄙者,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与华歆断交的故事。
管宁与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天,两人共同锄地,管宁锄出一块金子,掉头不顾,依旧锄地;而华歆捡起这块金子,看了一下,又款款地放下。又有一次,门外敲锣打鼓,似有官员过往。管宁端坐不动,华歆艳羡地跑出去观赏。从此,管宁鄙视华歆的为人,遂割席绝交。
后来华歆阿附曹操,干尽坏事,为人所不齿。当曹操逼宫时,找不到伏皇后,华歆从间壁搜出,将伏皇后揪到曹操面前而杀之。现在秦腔舞台上新演的《白逼宫》,那个在曹操身边周旋的三花脸,就是这位华歆。当两个皇子苦苦哀告曹操饶命时,曹操也有些动心,意欲赦免。而这个可恶的华歆,竟然贴耳进谗:“魏公,岂不闻放虎容易擒虎难!”一句话,断送了两个无辜的小生命。
曹操死后,曹丕阴谋篡位,胜于乃父。又是这个华歆,力逼汉献帝草诏禅位。当汉献帝跪在曹丕面前听候发落时,汉家旧臣无不掩面垂泪,而这个毫无心肝的华歆,却按剑而厉声斥责旧主,人之无情以至于此!曹不因华歆立此大功,封为太尉。但是这位太尉却留下了千载骂名。
而管宁在那个军阀割据、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不愿残害生灵,捞取功名富贵,而避居辽东,着白衣白帽,以示高洁。世人仰其贤明,而广为传颂。管宁与华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管宁真有眼光,在细小的地方就看出了华歆的品质,不为所惑,即分道扬镳。
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何必像华歆那样卑鄙无耻,心狠手辣。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在曹氏父子的功业中,华歆有什么杰出的才智和突出的贡献。只是在曹氏篡权中,推波助澜,干了些灭绝人性的无耻勾当。恐怕连曹氏阵营中的正派人物也会侧目而视。
江山易姓,自有其历史规律。常言:“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以曹代刘,自无可非议。曹氏麾下,亦不乏品学兼优、多谋善断之士,后人同样敬仰清芬,如郭嘉、贾诩、荀彧等。而华歆者,不是堂堂正正地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所建树,而是窥测主子心态,献媚进谗,越俎代庖,火上泼油,而窃取功名。华歆之所为,真小人也!
当然这却是一条取宠升官的捷径,所以至今效尤者不乏其人。人活到世上,无论本事大小,总得有点品格。不要以投机取巧,陷害别人,从而作为生存的手段和攀龙附凤的阶梯。此种人的秘决是,平日装得谨小慎微,可怜巴巴地百依百顺,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卑劣手段而满足主子的心愿。
生活中的奸臣比忠臣似乎更可爱。贤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