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古人常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而苏轼却大胆创新,一反常理,看似理悖,却于情通,从而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展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年的初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感怀不已,就创作了这首词。“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很多读者对这两句感想颇深,作者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抒写人生的深刻哲理,而这两句也正是采用了对比呼应法。其中呼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应句是“君看流水尚能西”。人生和流水本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可是事象虽异而其义相通,被苏轼用来做比较,阐述一个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溪水既然能西流,人生自可再少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精彩纷呈。在无数的文学巨匠中,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虽然人生经历不同,思想各异,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浩如云烟的作品中,也有一些采用相同手法的词章,也就是下面要介绍的对比呼应法。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1)

所谓对比呼应法,就是在上下文的呼应之中,其有所呼与所应之事象义虽相通,实非一物,谓之对比呼应。这种修辞技巧主要是以强烈的反问表达肯定,后人也称其为“激问”,即以否定表示肯定,一般都是在知切情急的特殊情形下采用。下面就精选这两位大文豪的词作来具体阐述,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都是豪气干云,却又异曲同工。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2)

浣溪沙

北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3)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年的初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感怀不已,就创作了这首词。“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很多读者对这两句感想颇深,作者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抒写人生的深刻哲理,而这两句也正是采用了对比呼应法。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4)

其中呼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应句是“君看流水尚能西”。人生和流水本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可是事象虽异而其义相通,被苏轼用来做比较,阐述一个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溪水既然能西流,人生自可再少年。

古人常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而苏轼却大胆创新,一反常理,看似理悖,却于情通,从而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展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5)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6)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南宋淳熙元年初春时创作的,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帅建康,此后不久即入京城临安,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作者通过描写赏心亭表达所见所感,最后又抒发自己的抑郁心情。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7)

这首词虽然也是采用对比呼应法,却有些不同,这里运用了不设问句的对比法。“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词的下阙中,呼为人事,应以物象,以彼物象否定此人事,从而得出一反常理的结论。虽然没有设问,却更重理趣之高妙。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8)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那种低沉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但仔细体味,这只不过是词人极力排遣无尽的愁思,是一种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辛弃疾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虽然有所变通,却深含理趣。

苏轼和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苏轼和辛弃疾的对决)(9)

纵观这两首词,东坡先生善思妙语,以自然之理参悟人生,得出妙趣独到的结论。面对溪水西流,其灵心触物、感发妙语,却振聋发聩、激人奋进。而辛弃疾的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词人内心的深重愁怨。两位高手不约而同采用了对比呼应,使得词文曲折委婉,令人动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