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铜佛像封底特征(扎纳巴扎尔派金铜佛像赏析)
各朝代铜佛像封底特征(扎纳巴扎尔派金铜佛像赏析)清初喀尔喀部受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击,他入清请求保护,1723年(清雍正元年)卒于北京的西黄寺(今中国藏语高级佛学院),享年88岁。遗体被运回蒙古色楞格河畔安葬。扎纳巴扎尔17世纪初,喀尔喀部汗王派人赴藏迎请高僧到喀尔喀蒙古传教,觉囊派僧人多罗那它到库伦(乌兰巴托)传法近20年,被尊称哲布尊丹巴,1634年(明崇祯八年)圆寂。翌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阿巴岱汗(1534~1586年)之曾孙扎纳巴扎尔被认定为多罗那它转世。14岁时到拉萨,在布达拉宫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的教授戒律进行修行,被达赖喇嘛认定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称号,赐给黄色的伞盖和印玺,掌管喀尔喀地区的佛教事务。左:扎纳巴扎尔 右:大成就者回到蒙古后,扎纳巴扎尔在七大教区亲自设计并主持兴建了多座著名的黄教藏传佛教寺院,弘扬西藏佛教。在他的出生地杭盖山建立禅修的寺院并专注于佛教艺术的创作。1680年(康熙十九年),扎纳巴扎尔45岁左右,
扎纳巴扎尔是明末清初时代喀尔喀蒙古伟大的宗教学家、画家、雕刻家,他创立的金铜佛像样式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藏传佛教美术史上占有世界公认的崇高地位。他拥有众多的弟子和追随者,影响深远,有很多佛像是出自其弟子之手。以至于形成了喀尔喀蒙古佛像的主流样式,至今延续不绝。
左:尼泊尔莲花手菩萨 右:弥勒菩萨
元代,藏传佛教曾在元大都的蒙古上层中流传,但在喀尔喀部社会,却影响极微。16世纪末,西藏格鲁派喇嘛应邀来蒙古传法,寺庙相继兴建。
文殊菩萨
17世纪初,喀尔喀部汗王派人赴藏迎请高僧到喀尔喀蒙古传教,觉囊派僧人多罗那它到库伦(乌兰巴托)传法近20年,被尊称哲布尊丹巴,1634年(明崇祯八年)圆寂。翌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阿巴岱汗(1534~1586年)之曾孙扎纳巴扎尔被认定为多罗那它转世。14岁时到拉萨,在布达拉宫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的教授戒律进行修行,被达赖喇嘛认定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称号,赐给黄色的伞盖和印玺,掌管喀尔喀地区的佛教事务。
左:扎纳巴扎尔 右:大成就者
回到蒙古后,扎纳巴扎尔在七大教区亲自设计并主持兴建了多座著名的黄教藏传佛教寺院,弘扬西藏佛教。在他的出生地杭盖山建立禅修的寺院并专注于佛教艺术的创作。1680年(康熙十九年),扎纳巴扎尔45岁左右,达到了艺术家的创作高峰。据史料记载他在1683年前后(康熙二十二年)制作了三世佛、持金刚神、五禅定佛、大黑天、二十一度母、大型的无量寿佛像以及八座银塔。他亲手制作的金铜佛像,至今陈列在乌兰巴托市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即扎纳巴扎尔登位之宫),最主要的则珍藏于扎纳巴扎尔造型艺术博物馆。俄罗斯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德外八庙也收藏了许多尊他制作的佛像。此外还有大量的出于其弟子之手的属于扎纳巴扎尔派的作品流传于世。
扎纳巴扎尔
清初喀尔喀部受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击,他入清请求保护,1723年(清雍正元年)卒于北京的西黄寺(今中国藏语高级佛学院),享年88岁。遗体被运回蒙古色楞格河畔安葬。
扎纳巴扎尔在艺术方面极富有成就,他创办了蒙古历史上第一座艺术学校,在礼拜了西藏、青海等地的许多寺庙之后,他的眼界大开,结合蒙古民族的欣赏习惯,摸索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佛像和唐卡绘画。
左:白胜乐 右:阿閦(chù)佛
从传世的造像风格分析,扎纳巴扎尔派的金铜佛像主要是来自拉萨造的所谓的藏中风格,整体比例匀称准确,细部完美。还融入了东印度帕拉风格造像的整体造型工稳对称,强调装饰性,花饰繁复华丽。引人注目的是尼泊尔风格的造像也给予了明显的影响。尼泊尔风格造像仅取其构图式样,削弱了尼泊尔造像的过于饱满宽厚。喀尔喀蒙古扎纳巴扎尔造像的独特风格,可谓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左:大持金刚 右:大日如来
扎纳巴扎尔派的佛像特征可归纳为:
1.从人体比例看,据文献记载,是按照十个手掌比例为人体长度。
2.造像的头部内颔,脸型清丽,高额宽平,额头宽于脸颊。高鼻,鼻梁两侧较窄,鼻翼亦较小,下唇略圆,厚于上唇。眉眼上翘,双眉高挑,眼部稍稍浮起呈莲瓣形,五官整体小巧生动。
左:长寿佛 右:黑度母
3.佛的发髻较高耸,佛像多着袒右肩大衣,薄透贴体。佛像的躯体曲线柔和,衣纹简洁仅浅浅地刻画大衣的衣领和袖口以及小腿部位的转折。特别刻意强调结跏的双腿间露出的裙角如张开的大折扇,线条整齐细致,具有高度的装饰性。这种裙角早见于2世纪健陀罗石雕的腿部,此后常见于中国及西藏系的佛像上,只有扎纳巴扎尔风格的造像上,加以放大和强调,如扇形的放射线,极富装饰性,使得简洁的躯体增加了活泼的趣味。造像整体多呈对称性,例如长寿佛最为典型。手部、脚部造型柔软生动、刻画细腻,大拇指略微短于四指。指甲均染为红色。
左:绿度母 右:红度母
4.菩萨类长发披肩,全身装饰物璎珞、项链华丽,相配融为一体,装饰物制作的极为精巧,花型富有变化,项饰、璎珞等链珠珠粒很小,与尼泊尔和西藏造像珠粒粗大不同。菩萨下着裙仍是不重刻画立体衣褶,裙部多阴刻双U形纹及敲刻梅花点,沿袭克什米尔手法。这个造型一见可知完全脱胎于尼泊尔菩萨形式,但又比尼泊尔造型生动秀美。
5. 台座基本上有两种样式,多见为上下双莲瓣的高台座,上下莲瓣中间束腰,双莲瓣的下部是几层璇纹高台,台座较高,上下饰细密的连珠纹。底盖往往距底边陷入再封底,是区别于其它地区产地的显著特点。
6.题材上,多见显宗的佛菩萨,明王护法类的愤怒像较少。
原文作者:金申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喀尔喀蒙古的金铜佛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