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尼泊尔位置图尼泊尔的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在公元前,这里属于印度诸王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世阿育王曾到访蓝毗尼和加德满都。尼泊尔的佛教艺术与印度大体同步,公元7世纪时,印度佛教金刚乘密法传入尼泊尔,时至今日仍占据主流地位,从而使其造像具有密教化的特点。这个地方在我国古籍中被称为“乌仗那”或“乌苌”,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曾经路过。乌仗那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此国却是印度“因陀罗部底”系密法的发祥地,公元8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广弘佛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来自于此。西藏人一直把斯瓦特奉为圣地,由此也可见斯瓦特与藏传佛教渊源之深。首博展出的这尊斯瓦特风格铜莲花手菩萨像,头戴花冠,顶束扇形发髻(这是斯瓦特菩萨像中常见的样式),耳际垂两条粗发辫,极为写实。菩萨神情端庄,半跏趺坐姿,身体右斜,姿势优美。右手肘部支右膝上,手指右腮,呈思维状;左手置左腿,执莲茎。上身袒露,饰项圈,下身穿僧裙,

  • 文物实拍·稽古赏珍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之初,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到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灭佛,这两百年间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此时期的造像,受到不同地方的影响,造像之间的风格差异明显,从首博展出的藏品即可看出。

1、斯瓦特造像

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初次观看造像展,可能对斯瓦特佛像会感到很陌生。其实,藏式佛像的形成,受到了斯瓦提、尼泊尔等很多临近地区造像艺术的深刻影响。

斯瓦特不是中国的地界儿,它在哪里呢?它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的斯瓦特河谷地区,也就是白沙瓦附近,与克什米尔地区比邻。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曾诞生了希腊化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因此,斯瓦特造像承袭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当然,在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

斯瓦特位置图

这个地方在我国古籍中被称为“乌仗那”或“乌苌”,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曾经路过。乌仗那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此国却是印度“因陀罗部底”系密法的发祥地,公元8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广弘佛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来自于此。西藏人一直把斯瓦特奉为圣地,由此也可见斯瓦特与藏传佛教渊源之深。

首博展出的这尊斯瓦特风格铜莲花手菩萨像,头戴花冠,顶束扇形发髻(这是斯瓦特菩萨像中常见的样式),耳际垂两条粗发辫,极为写实。菩萨神情端庄,半跏趺坐姿,身体右斜,姿势优美。右手肘部支右膝上,手指右腮,呈思维状;左手置左腿,执莲茎。上身袒露,饰项圈,下身穿僧裙,衣褶清晰,体现出犍陀罗的遗风。坐具为单层覆莲座承托的圆形须弥座,斯瓦特造像习惯在须弥座下加一层覆莲,莲瓣宽扁,形式古朴。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2)

瓦特风格铜莲花手菩萨像·四库全叔拍摄

2、尼泊尔造像

尼泊尔的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在公元前,这里属于印度诸王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世阿育王曾到访蓝毗尼和加德满都。尼泊尔的佛教艺术与印度大体同步,公元7世纪时,印度佛教金刚乘密法传入尼泊尔,时至今日仍占据主流地位,从而使其造像具有密教化的特点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3)

尼泊尔位置图

尺尊公主入藏嫁与松赞干布的同时,也为吐蕃带来了第一尊尼泊尔金铜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从而对西藏的佛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金铜佛像,宽额丰颐,普遍穿袒右肩袈裟,身躯突显,特点鲜明。

吐蕃时期尼泊尔风格的这尊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头饰螺发,高肉髻,髻顶饰摩尼宝珠,面相宁静,身躯健壮,四肢饱满,结跏趺坐,姿态优雅,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大体来说,头顶上是否饰摩尼宝珠,为藏传佛教造像与汉传佛教造像的巨大区别之一,凭此一点,就可以判定造像是藏式还是汉式。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4)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四库全叔拍摄

这尊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跏趺端坐,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5)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四库全叔拍摄

佛祖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着袒右肩袈裟,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6)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四库全叔拍

这尊为铜镀金阿弥陀佛像,头饰螺发,高肉髻,顶饰摩尼宝珠。面相俊秀,双目俯视,神情慈和。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7)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阿弥陀佛像·四库全叔拍

佛祖身着通肩大衣,衣纹呈U形,衣褶自然。双手施禅定印,手中应有长寿瓶,今失,全跏趺坐姿,制作整齐规范。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8)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阿弥陀佛像·四库全叔拍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为“慈心”,所以也被称为“慈氏”。按照大乘佛教观点来看,弥勒其实于无量劫以前早已成佛,但现在住在兜率天内院净土中,待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即应众生之因缘而在未来人间,龙华树下示现如同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成佛事迹。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9)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弥勒佛像·四库全叔摄影

此尊造像的最大特点是结善跏趺坐,也就是身体端坐,双脚下垂,显示出弥勒佛准备随时起身至世间度化众生。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0)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弥勒佛像·四库全叔摄影

吐蕃时期除了佛的造像外,还非常流行菩萨的造像,而且具有密教的形体女性化的特点。这尊铜镀金莲花手菩萨像,头戴三叶冠,脸型饱满,脑后有火焰纹头光,立姿站于莲花座上。上身赤裸,佩戴有项圈、臂钏、手镯,左肩挂禅思带。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1)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莲花手菩萨像·四库全叔摄影

菩萨下着短裙,裙上有细密装饰性衣纹。束腰带,腰带垂角呈锥状垂于两腿间;跨间斜束宝带。足下莲花台扁平,双层莲瓣宽大。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2)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莲花手菩萨像·四库全叔摄影

这尊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头戴三叶冠,发缕垂于两肩,面容宁静,脑后有环状火焰形头光。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3)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四库全叔 拍摄

菩萨肩挂禅思带,身饰项圈、臂钏、手镯。腰间束带,下着短裙,身姿优雅,自然,足下原应有座,今失。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4)

尼泊尔风格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四库全叔 拍摄

3、吐蕃本地造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印度、尼泊尔、斯瓦特、中原等不同地方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藏民族的审美、信仰和艺术表现手法,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

如这尊吐蕃本地造大日如来像,头饰螺发,高肉髻,面部饱满,五官分明,四肢线条流畅,衣纹没有太多的衣褶,结跏趺坐于覆仰莲座上。

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首都博物馆展藏传佛教斯瓦特风格与尼泊尔风格造像的特色)(15)

吐蕃大日如来像·四库全叔 拍摄


首博佛像展系列文章:
  • 《首都博物馆展南北朝佛像精品,文中细节图让您看得更清晰》
  • 《隋唐佛像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特色,透过首博的展品来了解和感受》
  • 《详说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宋辽金元写实风格佛像》
  • 《一文了解首博展明清时期汉式佛、菩萨、天王、罗汉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
  2. 《佛教艺术与藏传金铜佛像》
  3. 《藏传金铜佛像鉴赏》
  4. 展览说明
注:
  • 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