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训管结合(抓训三问)
抓训管结合(抓训三问)第一问:某一课目该训多久到底该咋把握?★第83集团军某旅通信专业分队正在组织夜间训练。于东州 摄抓训“三问”——第83集团军某旅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探索与思考■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彭冰洁 李伟欣 张毓津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刘建伟 彭冰洁 李伟欣 张毓津
年终岁尾,第83集团军某旅召开年度军事训练总结大会。出人意料的是,今年全旅取得20多个比武考核第一被“一笔带过”,以抓训“三问”为主题的复盘检讨反而成为大家深入剖析的焦点。
“抓训‘三问’中,蕴含着对训练规律的理解与把握,让人思考今后该如何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不少官兵告诉记者。一年来,该旅领导着眼当前军事训练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模糊思维观念,先后提出三个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全旅官兵中引发热议。
近日,记者来到该旅采访,聆听旅长李铁关于抓训“三问”背后的故事,探究该旅以战领训、抓训为战的自我思考。
抓训“三问”
——第83集团军某旅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探索与思考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彭冰洁 李伟欣 张毓津
★第83集团军某旅通信专业分队正在组织夜间训练。于东州 摄
第一问:某一课目该训多久到底该咋把握?
——应按课目对战斗力的贡献率来决定训练权重
短波通信天线架设练到了极致,为啥没得到上级表扬还被叫停了?
提起这件事,该旅机动通信营二连八班班长李浩印象深刻:盛夏,旅长李铁到连队检查训练情况,恰逢全营正组织群众性练兵比武考核。他们班表现突出——短波通信天线架设用时为大纲规定满分时间的1/10。
“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浩特别激动。
原以为旅长肯定会表扬,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成绩出来后,旅长不仅没表扬,反而皱起了眉头。
在随后的专业考核中,看到他们的成绩并不突出,李铁的眉头越皱越深。
临走时,他当着全连官兵的面说:“偏训必然会导致其他课目上的粗训甚至漏训,训练场上,‘一招鲜’要不得,一味追求‘米、秒、环’也要不得……”这让连队干部和李浩脸上火辣辣的。
训练成绩远超大纲规定反而挨了批,官兵们疑惑中带着委屈。几天后,在全旅训练形势分析会上,李铁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天线架设是常训常考的基础课目,在这类课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某种程度上是对训练时间和人力的浪费。训练成绩虽然吸引眼球,但不会对战斗力生成产生太大影响。”
李铁还说,在易训常考课目上盲目地过多投入,必然会压缩其他“主战”课目的训练时间,最终得不偿失。
听了旅长的话,李浩豁然开朗。反思当初天线架设训练耗费的心力,他也感到有些“不划算”:“当时,为了比武练到那样的‘极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大纲规定的用时来进行短波通信天线架设,就已满足了实战所需。”
谈到“基础课目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多”的问题,驾驶员路留峰也深有感触:以前,倒库移位是他们专业比武的必考课目。他经过强化训练,练就了“一进一倒”几十秒完成的“绝技”,远比大纲规定时间快。“实际在车库移位时,谁敢这样去操作呢?”路留峰无奈地说,“倒库移位和战场运输比起来属于基础课目,练得再快实战意义也不大。为了争彩头而耽误‘主战’课目训练,确实有些舍本逐末。”
可喜的是,从2019年开始,为了贴近实战,很多部队逐渐减少甚至取消单课目比武,对各专业连贯作业提出更高要求。
“这一举措立起一个鲜明导向——过分强调单课目训练成绩是不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的。”该旅作训科参谋张晓鹏说,“将训练重心放在单一基础课目上,容易演变成‘练为考、练为看’,而降低了实战意义更重要的体系训练。”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该旅越来越多的官兵从“米、秒、环”的“牛角尖”里挣脱出来,在其他重点难点课目上下功夫,加大“多专业联合、多课目连贯、多技能综合”的实战化训练力度,推动全旅训练成绩攀升。
翻阅该旅军事训练考核细则,记者发现:考核时不仅不同课目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而且有的课目考核标准只强调“达到良好即可”。
为什么这么做?李铁用一个通俗的例子,为我们说明制订这份细则背后的考量:“如果把训练考核比作汽车轴承,我们或许可以用先进技术和特殊材料,让轴承的转速达到20000转。但如果发动机所提供的极限转速是6000转,这一切努力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军事训练同样如此,战斗力是根据一支部队的整体素质、作战需要和体系运转确定的,最终要实现的是体系合成能力。”
该旅领导达成共识:战斗力生成链条上,每一环都很重要,但必然有主次之分,我们必须基于对训练规律的准确把握,根据对战斗力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各课目的训练权重。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该旅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大纲对不同课目的要求,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明确各课目训练时间投入和考核所占权重,尤其区分基础、核心和专项能力所需,针对性制订训练考核标准,引导各单位按照单课目对战斗力的贡献率确定训练权重,确保抓训为战、战训一致。
“涉及专业既多又杂,这对各级组训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一大批精专业、懂训练的组训骨干努力下,该旅训练场上的程式化套路被一一打破,“‘主战’课目主要训、重点课目重点训”的训练要求正在变为现实。
第二问:为什么共同科目练得最多考得最多?
——组训不能避难就易,必须盯着核心课目练
该旅机关对某连一年来的训练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该连共同科目一年考了10多次,战术训练却只考了3次。
“为什么共同科目练得最多考得最多?”面对旅领导追问,该连主官坦言: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好组训、好考核。大家都知道,专业训练是强基固本的“砖瓦”,战术训练是体系练兵的“房梁”。可战术训练受场地、人员、训练阶段的限制与影响较大,平时想训想考往往没有条件,这样一来练的时间自然就少。而共同科目随时随地都能练能考,自然练得多考得多。
这番话,道出了很多营连主官的实际想法。该旅领导随即发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倾向性问题:越是好训好考的课目,往往练得越多、考得越多。很多官兵感到,共同科目考得最多,专业训练次之,战术训练考得最少。诸如基础体能等共同科目,几乎是比武考核最多的课目,而有些课目很少登上比武考核的擂台。
拿坦克射击专业的10余个基础练习课目来说,过去,往往只考容易组织的练习三、练习四,结果大家养成了重点练这两个课目的习惯。时间一长,有些“生僻、少用、不考”的课目就练得少了。
一次,友邻某合成旅通知各营连,将坦克射击10余个基础练习全部进行普考。结果,不少人在练习三、练习四考核中,得心应手、成绩优秀,在其他诸如“运动目标射击修正训练”等课目考核中却掉了链子。
友邻某合成旅的这一尴尬,引发了该旅官兵的反思:未来战场上,任何一个课目没练到位,都有可能成为致命弱点。就拿“运动目标射击修正训练”来说,它能教会官兵在首发没有命中目标时,应该怎么做、如何去修正,其对实战的意义甚至比练习三、练习四更大。
“共同科目不仅练起来方便、考起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在‘米、秒、环’标准下,考核成绩一目了然,参考人员争议很小。而战术训练考核则完全不同。”该旅作训科参谋张晓鹏说,战术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难“清晰”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李铁感同身受。该集团军就曾为组织旅长战术指挥考核犯过难:集团军有不同类型旅级单位,如果分类考,类型不同没有可比性;可要放到一起考,各自担负的作战任务又不尽相同,很难科学公平判卷打分。
面对这些难题,该旅党委一班人深刻感到:工厂生产产品,部队则生产战斗力,所不同的是,我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使用者,我们的“市场”就是战场。产品在市场上不认可还可以重新生产,可战斗力在战场上不达标,付出的将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大家一致感到,练兵备战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是最宝贵的“资源”。面对永远不够用的训练时间,作为训练和考核的组织者,不能避难就易,必须盯着核心课目练,把时间用到关键课目上。
近年来,该旅按照体系练兵要求,以“无论战术训练多难训,也要组织好;无论战术考核多难评判,也要进行考核”的决心,突出专业训练,狠抓战术训练,立起以战领训的鲜明导向。
新大纲颁布施行后,该旅改变过去基础课目“从零开训”的传统方式,每年开训后先组织基础课目考核,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通过以考带训、过关升级的方式,引导官兵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关键、弱项和最难训的课目上,以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
第三问:比武夺冠的连队为何综合成绩却落了下风?
——衡量战斗力强否不能只看单课目成绩,必须突出体系能力
集团军比武夺冠的连队,在全营综合成绩评定中并未夺得第一。
去年底,该旅指挥控制营三连参加集团军比武,一举夺得通信专业某课目冠军。载誉归来,全旅官兵敲锣打鼓欢迎他们。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在全营年度军事训练考核中,三连总评成绩却落后二连,屈居第二。
集团军比武夺冠的尖子连,为啥被看似不拔尖的连队反超?原来,三连为了参加集团军比武,占用了其他课目训练时间,尽管参加比武课目练得很精,其他一些课目却没练到位。而二连各课目练得都很扎实。
这件事在全旅引起不小的震动。李铁专门把事情摆到桌面上,把理儿讲给大家听:不少人会认为,在集团军比武夺冠的连队,综合成绩肯定也是“最棒的”。这既是惯性思维使然,更暴露了我们凭印象打分,特别是训练评估不规范、不科学的深层次问题。
多年来,一些单位评定部队、分队训练成绩,往往通过每年几次的比武和考核来考量。考核虽然客观公正,较大程度上检验了单位战斗力。但受考核场地、时间和条件等限制,这样的抽考也难免出现偏差:个别单位“运气”好,抽到擅长的课目,成绩自然突出,反之成绩平平。
衡量战斗力强否不能只看单课目成绩,必须突出体系练、体系考。认识到位后,原本以为比武夺冠连队在全营综合成绩评定中名落“冠军榜”是个蹊跷事儿,如今大家不仅不觉得蹊跷,反而觉得顺理成章了。
这一观念的转变,给部队训练带来了新变化。过去,因部队训练装备相对较少,而人员较多,只能“逐人上机练、其他等着看”,导致训练效率不高。如今,这个旅注重训练成本,采取“小专业大集中、大专业小集中”等方式,尽可能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产出,使“小群多路”训练成为新常态。
过去,该旅训练没有清晰区分层级,缺乏明确的针对性。现在,他们针对全旅专业多、周计划很难体现的难题,对各专业、各年度兵进行了精细化划分,有效避免了“年年都上一年级,每年都吃回锅饭”。
对训练规律的准确把握,使该旅训练场上不断出现更新更深的变化。每年1至3月份,新兵需要进行“手榴弹投掷”等基础课目训练,中级士官则需要进行教学法训练。为提升训练效益,该旅将两个训练整合到一起,参训新兵训练“手榴弹投掷”的同时,中级士官负责讲授教学法,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突出体系练、体系考,使该旅战斗力建设实现了“水涨船高”。前不久,该旅组织全员全装全要素综合演练,部队长途机动,在陌生地域架设战场骨干网,通信覆盖面积达到装备设计上限,装备体系运用功能得到极限开发,信息流转稳定畅通,体系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
记者手记
推进实战化训练应加深对训练规律认识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抓训“三问”,道出了第83集团军某旅领导对训练规律的深入思考与探索,让记者感触颇深。
实战化训练,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实战需求为准则、以使命课题为牵引,在近似实战条件下,针对对手作战特点、规律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作战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要做到这些,方法手段有很多,但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要加深对训练规律的认识。
要推进实战化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必须建立在对训练规律的总结、把握基础之上。细细品味该旅领导的抓训“三问”,很有启示意义。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推进实战化训练更是如此。我军素来以能征善战、敢打必胜著称。建军94年来,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打赢一场又一场难仗、恶仗、险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入探索、认识、掌握打仗的各种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在实战化训练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使人民军队备战打仗的导向越来越鲜明,部队战斗力建设也呈现出诸多可喜变化。这些进步,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训练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着眼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锲而不舍地把实战化训练往深里抓实里落,是摆在全军官兵面前的一个永恒课题。
战斗力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每个时代的战斗力生成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规律,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实践路径。我们只有善于洞察战斗力建设发展的方向趋势,准确研判明天战场的特点要求,进而深刻总结出符合未来实战要求的训练规律,才能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练出符合未来战场要求的战斗力来。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呈现出诸多跟传统战争不一样的特点。我们只有把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式,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其特点规律,方能将实战化训练练到点子上,练就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素质。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