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高欢死后,他的嫡长子高澄接过了大权,正在谋划着让东魏皇帝禅让之时,阴沟里翻船,让家奴给刺死了。结果高澄的弟弟、本来跟皇位一点不沾边的高洋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高家的掌门,没多久就逼东魏孝静帝把皇位让给了自己,高洋进而成了北齐的第一位皇帝。北齐王朝的肇基者是高欢,他在北魏末年混乱之时以一介草莽脱颖而出,东征西讨,成为北魏以及后来东魏的第一权臣,皇帝只是形如傀儡而已。此时已经到了南北朝后期,东边的北齐和西边的北周之间的战争依然连年不绝。不同的是,在北齐首位皇帝高洋在位时期,东强西弱,每到冬天,周人都要紧紧守住黄河,还把黄河里的冰凿开,以防止北齐大军从冰上直接过河。可是北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残暴,一个比一个能玩,朝政却一天比一天差,到了现在后主高纬的时候,西强东弱,又轮到齐人每到冬天就紧紧守住黄河,把冰凿开,防止北周东进了。说起兰陵王高长恭的身世,以及在当时北齐朝廷的地位,需要先理一理高家的

公元564年12月,北周起兵二十万,大举攻齐。北齐以段韶、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为帅,领兵救洛阳。周军以全军围攻洛阳将近两个月而不克,总兵力约八万。

齐军抢占山坡高处,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兰陵王领中军。战役开始,北周军以步军为前锋,向前猛攻,北齐军步步收缩,向山上退去。引诱北周军战线逐渐拉长,后以精锐从两翼展开猛烈反攻,使其逐渐溃败下来。

这时兰陵王独领五百精骑杀入敌阵,穿透重重敌军,直抵洛阳城下。 兰陵王脱下头盔,抬起头来往城里看。城中守兵立刻认出是兰陵王,欢呼声震天,遂开城与城外的援军共击北周军。在内外夹击下,北周军十几万大军全部崩溃。

兰陵王一战成名,威名远扬。"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之曲》。"武士们为了歌颂高长恭的英勇,创制了《兰陵王入阵曲》,并广为流传,乃至到了隋唐时期,还是宫廷乐舞,并东传到了日本,又在现代传回了中国。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1)

此时已经到了南北朝后期,东边的北齐和西边的北周之间的战争依然连年不绝。不同的是,在北齐首位皇帝高洋在位时期,东强西弱,每到冬天,周人都要紧紧守住黄河,还把黄河里的冰凿开,以防止北齐大军从冰上直接过河。

可是北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残暴,一个比一个能玩,朝政却一天比一天差,到了现在后主高纬的时候,西强东弱,又轮到齐人每到冬天就紧紧守住黄河,把冰凿开,防止北周东进了。

身世

说起兰陵王高长恭的身世,以及在当时北齐朝廷的地位,需要先理一理高家的权力传承。

北齐王朝的肇基者是高欢,他在北魏末年混乱之时以一介草莽脱颖而出,东征西讨,成为北魏以及后来东魏的第一权臣,皇帝只是形如傀儡而已。

高欢死后,他的嫡长子高澄接过了大权,正在谋划着让东魏皇帝禅让之时,阴沟里翻船,让家奴给刺死了。结果高澄的弟弟、本来跟皇位一点不沾边的高洋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高家的掌门,没多久就逼东魏孝静帝把皇位让给了自己,高洋进而成了北齐的第一位皇帝。

高洋死后,他的弟弟高演、高湛先后即位,后主高纬就是高湛的儿子。

而高长恭,就是高澄的第四个儿子,如今的皇帝高纬,则是他的叔伯兄弟。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那个偶然事件,当上皇帝的一定是他的父亲高澄,皇权也可能继续留在他家,那么他的地位恐怕就不是此时可比了。

完人

兰陵王为什么打仗非要戴个面具呢?答案就一个,因为他长得实在太漂亮了。《北齐书》上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可能是人长得比女人都美,才会"貌柔"。并且说话嗓音也非常迷人。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2)

虽然人漂亮,但他却勇武非常,是高家皇室难得的将才,所以史书上说他"心壮"。也许是这种表里的反差太大了,不得已才上戴上狰狞的面具上战场。 人长得漂亮,又英武,加之身为皇室王爵,这样的人生恐怕已经非常完美了。

不仅如此,高长恭还非常具有人格魅力。

虽然他身居高位,万人之上,但却从不摆架子,有时候甚至可以说非常低调。他带兵打仗之时,每次自己得到好的东西,哪怕是一瓜数果,也要同将士们分享。 兰陵王不会对下属耍大牌,从来都是平等待人,有什么好吃好玩大家分享,对于女人,兰陵王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可能也因为自视清高吧,投怀送抱的女人从来不要,甚至皇帝赐给他的20个女人,他只挑了一个,其他看不上,退货了。

兰陵王在处世方面很有一套,他觉得自己太完美了反而不好,要给自己弄点缺点出来才好,于是就贪贿,什么贿赂都收。其实,兰陵王的钱根本花不完,就是想给自己弄出点污点来,免得"功高盖主"了。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3)

但他的手下提醒他说,贪贿容易给人抓了把柄,不好,不如装病。兰陵王觉得有道理,就每隔几天装病一次,给人感觉身体不太好的样子。 历史上因功高盖主而酿成的惨剧不计其数,故兰陵王深得前车之鉴,故做此举动,可见其超凡的智慧,懂得功成而身退之道。

但即便如此退避,皇帝仍然不放过他。

后主高纬

再说说当时的皇帝,后主高纬。皇帝的位子能传到他这里,挺不容易的。本来他的父亲高湛在他那一辈排名就够靠后了,前面好几个哥哥,都有当皇帝的能力和心思,而且高洋、高演也真的当上了皇帝,在这样的情形下本来高湛基本只有当臣子的份儿。

可是高度鲜卑化的高家对父死子及的汉人传统本就不大感冒,而且游牧部落文化的劣根让他们杀起自己家里人来一点也不手软。位子能传到高纬这里,完全是高湛拿刀换来的。

开国皇帝高洋死后,高洋的弟弟、高纬的另一位伯父高演,先是废掉了自己的亲侄子、继承高洋皇位的高殷,把皇位抢了过来。后来为免除后患,又杀掉了高殷。而他的父亲高湛,接替高演的高湛,则又残忍地把高演的世子高百年给杀了,后来传位给他。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4)

可见北齐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虽然皇位来的不容易,但这位后主却没表现出来有多么珍惜和励精图治。相反,高纬是中国历史上排名非常靠前的暴君。什么穷奢极欲、杀人如麻、任用佞幸,等等,这些词语用在他身上都显得不是那么形象,力度不够。

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这位是怎么当皇帝的。高纬比较喜欢"角色扮演"。他在皇宫内搭建"影视基地",建一些贫苦人们住的农舍,自己穿上破衣服当乞丐去乞讨。 "文戏"玩腻了就演"武戏",在宫中修筑城池,让两帮兵士互相攻杀,他自己也亲自帅人参战。不过玩到兴头上,就"假戏真做",真的拿弓射人。

他的庶长兄高绰在地方任职,把猴子放入装满蝎子的容器中,看猴子被蝎子蛰取乐。他知道后,就照猫画虎,把浴盆里装满蝎子,但却不是让猴子,而是直接让人脱光衣服躺进去。别人被蛰得凄厉哀嚎,他却看得津津有味,还埋怨他哥哥这么好玩的事为什么不早告诉他。可见这家伙十足就是个疯子,简直是非人类。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5)

可以想见,这样的人当皇帝,国家会变成什么样。本来北齐地处山东,物产丰饶、人口富庶,实力远在北周之上。高纬的祖父高欢和伯父高洋在时,常有吞并河陇之志,可是被他爹高湛和他这么一折腾,国力江河日下,反而整天挨北周的欺负。

好在有斛律光等一班勋臣宿将,以及兰陵王高长恭这样得力的宗室,北齐才能够勉强支撑。 然而台柱子不等别人拆,这些人都被高纬给整死了,其中就包括兰陵王。

兰陵王之死

功高盖主,深得人心,皇室身份,再加上他父亲高澄的渊源,在高纬眼里高长恭着实是个潜在的对手。当然忠心为国的高长恭起初是没想到这一层的。

邙山之战后,高纬慰劳他"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让他注意安全。高长恭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就是这句话,让他在高纬眼里坐实了"对手"这一角色,进而要了他的命。

高长恭说的肯定是肺腑之言,因为他本来就是皇室成员,江山是姓高的,所以他把国家的事当成"家事"也没错。可是他不明白,江山虽然姓高,但只属于一个人,那就是当今皇帝高纬。国事也是高纬的家事绝对没错,可是如果还有人觉得也是自己的"家事",那不是实在不拿自己当外人,和皇帝没有界限了吗?

在皇帝眼里,只有君、臣,没有家人。

只能吃独食,不允许和别人分享。况且高纬的位子也是他爹通过残酷的内部斗争换来的,他脑子里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别人也会觊觎他的位子。那个和他臭味相投,拿蝎子蛰猴子玩儿的没出息的哥哥都被他杀了,更何况这个来自高家长房的"完人"高长恭呢?

在后来的北周灭齐之战中,高纬抛弃大军,逃回了邺城。军中无主,高长恭的弟弟安德王高延宗被将士们推为皇帝,带领北齐军队继续抗敌。远在邺城的高纬听到后,和他的近臣们说:"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得之。"这句更清楚地说出了高纬的心里话,那就是宁可江山拱手送人,也不能让高家自己人夺去。"宁可一起坏,也不能让别人比我好" 。

可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后悔也没用,高长恭只能用"自黑"的方式,大肆贪污,以求让高纬知道自己无心皇位。他的下属尉相愿看出了他的心思,告诉他"如果朝廷忌惮你,你这些做法反倒成为了把柄,求福不成反而会加速灾祸"。

高长恭听了正中心结,泪如雨下,跪着走到尉相愿面前请求指点迷津。后者告诉高长恭声威太重,最好的办法就是请病假在家,去掉兵权,真正打消皇帝的疑虑。高长恭虽然认可他的注意,却没有照做。

该来的终于来了。武平4年,公元573年,皇帝派人给高长恭送来了毒药。高长恭的妃子郑氏劝他去见高纬,当面说清。这也未免太幼稚了,杀人的不正是皇帝本人吗?高长恭当然明白这一点,答到:"天颜何由可见?"于是仰药而死。

兰陵王死前,将家里别人欠钱的借据全部烧掉,同时化成灰烬的也许还有他全部的希望和热情以及他灿烂却短暂的一生。

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兰陵王之死行高于人)(6)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抵御外辱,却就此凋零在萧墙之内,世间再无兰陵王 。

前一年,572年,北齐的台柱子——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被灭门。再前3年,569年,一心事国的赵郡王高叡进宫劝谏被杀。

自此,北齐再无股肱。

3年后,周武帝宇文邕开始灭齐之战,但此时再也没有人能够统帅三军,为北齐冲锋陷阵。寒透了心的北齐将士纷纷投降,周军一路势如破竹,没过几个月,北齐亡了。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们当然不能"因噎而废食",甘愿平庸一生,以求自保。只是在显露锋芒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谨防小人的陷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