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高桩馍馍的(青未了高桩馍馍的)
青未了高桩馍馍的(青未了高桩馍馍的)我是过了“嘴瘾”了,可回到家,母亲面露愠色地问我:“你拿你姥娘外间抽屉里的高桩馍馍了?”我不语,母亲继续数落我:“你咋就那么禁不住馋啊,你拿了这个高桩馍馍,可让你姥娘犯难了,那是人家城里的亲戚给你姥娘邻居家捎回来的,家里又没粮票,咋给人补上啊?”我自知理亏,没敢说话,心想,等晚上去姥姥家睡觉时,姥姥还不知咋熊我!晚上,忐忑不安地去了姥姥家。让我意外的是,姥姥清瘦的脸上还是挂着慈祥的笑容,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更加不安了,不敢面对姥姥,更没有勇气向姥姥认错……我不敢想象,为了我的一时之“惑”,不知道一向清风傲骨的姥姥怎样尴尬地腆着脸去跟人解释的?也不知道清贫的日子里姥姥拿什么去弥补了人家那个高桩馍馍?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那个邻居有没有原谅爱脸面而又从不贪人便宜的姥姥?一种不可言状的懊悔在心里翻腾。这件事似乎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的日子,每每跟着姥姥走亲戚,或是给人家小孩子做生日百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道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经历过穷苦日子,从“吃不饱、饿肚子”的岁月走过来的人们,早早就养成了勤俭质朴的优秀品质。他们深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我虽然没有常常饿肚子,但是物质条件的贫乏却让我对于现在司空见惯的“高桩馍馍”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那是 1976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家里房子小、人口多,因此,我被“派”往同村的姥姥家住宿。
印象中,那时大人们似乎都不兴吃早餐,也或许是没有条件吃吧。可我要上学,疼爱我的姥姥往往给我准备一块馒头当早餐,上学的路上,与小伙伴一起快乐地边走边吃。
能吃上馒头,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伙食”啦。
一个初冬的早晨,我背上书包,照例来到外屋迎门的“憋死猫”桌子前,取姥姥给我准备的那块馒头。打开抽屉,“哇!高桩馍馍!”我一下子瞪起了两只睡眼惺忪的眼睛。昏暗的灯光下,黑咕隆咚的抽屉里竟然卧着两个平日难得一见的高桩馍馍,还有两个蝴蝶状的花馍馍,显得姥姥手工蒸的那块馒头又黑又硬。花馍馍也很吸引我,但那两个白生生的高桩馍馍更具诱惑力!摸起一个闻了闻:呜,好香呀!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刚要喊:“姥娘(方言),我今天能吃个高桩馍馍吗?”可话到嘴边又打住了,我隐隐约约记起,昨天晚上姥姥好像说了一句给谁捎回来过百岁的回礼,人家没在家,先帮人收着,明天给人送去……唔,看来,这高桩馍馍只能是闻一闻、看一看了!我恋恋不舍地把手中的高桩馍馍放回去,扫兴地拿起那个又黑又硬的干馒头,默默地关上抽屉,转身往外走。可走到门口,又踅回来了,心心念念的还是想着高桩馍馍那好闻的味道,那不同于自蒸的粗面馒头的味道对于我们那年代的小孩子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我快步走回去,重新拉开沉甸甸的抽屉,放下手中的黑馒头,拿起一个高桩馍馍,想了想,还是又放下。犹豫了一小会,最后还是忍不住又拿起来,然后做贼似的,头也不回的走了出去,生怕被姥姥发现了就吃不成了。
这个高桩馍馍我没舍得一次吃完,吃了一半放口袋了,放学路上又摸出来边走边吃。其实除了不舍得吃以外,还想着在小同学面前炫耀一下,我吃的是“高桩馍馍”!果然,小伙伴们就那样眼巴巴地看着我吃,谁不馋得慌呢?
当年,高桩馍馍需要凭粮票再贴钱去城里才买得来,大多数人家没有条件去买着吃,多数都是煎饼为主,偶尔蒸个馒头也是掺了黑面的,怎么蒸都没有买来的馒头味道好。高桩馍馍细腻的口感,淳香的味道,对农家孩子来说,就算是珍馐了。
我是过了“嘴瘾”了,可回到家,母亲面露愠色地问我:“你拿你姥娘外间抽屉里的高桩馍馍了?”我不语,母亲继续数落我:“你咋就那么禁不住馋啊,你拿了这个高桩馍馍,可让你姥娘犯难了,那是人家城里的亲戚给你姥娘邻居家捎回来的,家里又没粮票,咋给人补上啊?”我自知理亏,没敢说话,心想,等晚上去姥姥家睡觉时,姥姥还不知咋熊我!晚上,忐忑不安地去了姥姥家。让我意外的是,姥姥清瘦的脸上还是挂着慈祥的笑容,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更加不安了,不敢面对姥姥,更没有勇气向姥姥认错……我不敢想象,为了我的一时之“惑”,不知道一向清风傲骨的姥姥怎样尴尬地腆着脸去跟人解释的?也不知道清贫的日子里姥姥拿什么去弥补了人家那个高桩馍馍?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那个邻居有没有原谅爱脸面而又从不贪人便宜的姥姥?一种不可言状的懊悔在心里翻腾。这件事似乎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的日子,每每跟着姥姥走亲戚,或是给人家小孩子做生日百岁,我从不在人家家里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姥姥在亲戚家里呆多久我就挨多久的饿,任谁劝我就是一口不吃。不知内情的亲戚,都以为我很“酸气”,嫌人家做的饭菜不干净,他们哪里知道,曾经被一个高桩馍馍伤害过的小小心灵里的伤疤?
一个高桩馍馍就如此的“蛊惑”了我,并酿成孩提时一段心痛的经历,可见那时的生活有多么贫穷、多么落后,人们又是多么地需要着、渴望着、期盼着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幸的是,不久以后,这样的状况在悄悄地改变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角角落落时,我的家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民有了自己的承包田,村里有了多产业企业,成立了实业总公司,开创了便民食堂,我们不仅吃上了高桩馍馍,而且丰富多样的各式面食走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水平的大幅提高让富裕的人们在饮食上有了选择,现在,满大街的早餐点、超市、酒店、特色快餐店的饮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再也不是一块馒头当早餐的岁月了,而曾经高不可攀的高桩馍馍显然也早已失去了它的诱惑力。
然而,饮食花样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的味蕾也变得“刁钻”。富足的生活使得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没有经历过苦日子的年轻人,他们体会不到农民种地的艰辛,不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意识不到浪费是可耻的行为;更有一部分人虚荣心重,爱炫富、爱显摆,大吃大喝、大摆宴席之风愈演愈烈,餐饮浪费成了极其普遍而又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
“饱时勿忘饿时饥。”这是老一辈人常挂嘴边的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
虽说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高桩馍馍也不再是稀罕之物,但当有一天,我们的粮食资源受到威胁时,当我们仍然不知珍惜、肆意浪费时,高桩馍馍难免不会再次成为可望不可及的“香饽饽”。因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一天省一两,十年仓满满。还是那句老话:过日子就得细水长流啊!不要让得之不易的“高桩馍馍”再一次蛊惑我们。
【作者简介】 苗会红,女,博山区作协会员,淄博市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媒体。在文字里追寻过往,讲述人间真情,记录感动瞬间。
壹点号 文学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