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不易的词赏析(当毛不易邂逅诗经)
毛不易的词赏析(当毛不易邂逅诗经)用质朴直率的民谣,书写生活,毛不易行吟一江水畔,还有一本也是《毛诗》。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吟游诗人,毛不易。(我家毛毛姓王!)
文丨朱兆虎
本文约计17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本不朽的经典,
一本是《毛诗》,
还有一本也是《毛诗》。
后来又出现了一位吟游诗人,毛不易。
(我家毛毛姓王!)
毛不易行吟一江水畔,
用质朴直率的民谣,书写生活,
用曲折细腻的彻悟,安顿心灵,
婉转生动,真挚自然,
时与两千年前的《毛诗》相暗合。
诗者,歌者之心也,古今同调:
《毛诗》云: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婚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小雅·正月》)
毛不易唱:
三巡酒过你在角落
固执的唱着苦涩的歌
听它在喧嚣里被淹没
你拿起酒杯对自己说
一杯敬朝阳 一杯敬月光
(《消愁》)
《毛诗》云: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小雅·小弁》)
毛不易唱:
一条大路她通东西
西边儿高来她东边儿低
后来有一天就都变了
广场舞跳走了秧歌戏
高楼起 带走了我们的小广场
带来了我的忧伤
(《南一道街》)
《毛诗》云: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小雅·鸿雁》)
毛不易唱:
像我这样孤单的人
像我这样傻的人
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
世界上有多少人
像我这样莫名其妙的人
会不会有人心疼
(《像我这样的人》)
【附录】
《毛诗》云: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豳风·东山》)
毛不易唱:
虽然我要去远方
请记住我
当听见吉他的悲伤
这就是我跟你在一起
唯一的凭据
直到我再次拥抱你
(《请记住我》,美国曲,陈少琪词)
民谣的力量,
独抒性灵,自成天籁,
不止道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也与先民的古风遗响遥相呼应,
诚为乐坛巨子。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疑问,
这里引的《毛诗》不就是《诗经》吗,
《诗经》为什么也姓毛?
本来,《诗经》只称《诗》
或《诗三百》,
后来,为了表示尊崇,
把《诗》《书》《礼》《乐》《易》
《春秋》叫作“经”,
庄子、荀子、《礼记》都这么叫过,
司马迁《史记》直接连称为《诗经》,
从此成为这第一部诗歌总集的专名。
《诗经》是先秦的歌词,
到了汉代,很多人已经读不懂了,
需要有老师讲授才行。
老师不同,对诗旨的解释也有不同,
传授久了就形成了各自的门派。
好比太极拳有陈氏太极、杨氏太极。
汉代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派,
鲁人申培公传的叫《鲁诗》(山东一派)
齐人辕固生传的叫《齐诗》(山东二派)
燕人韩婴传的叫《韩诗》(河北一派)
鲁人毛亨传给了赵人毛苌,
叫做《毛诗》(河北二派)。
大毛公毛亨还写了本《毛诗故训传》,
对《诗经》作了简明的注释。
鲁在今山东曲阜
门派不同,自然就有争鸣,
鲁韩齐三家先后在西汉立于学官,
得到国家认证,教授太学,
高官厚禄,地位尊显。
《毛诗》起初只在民间流传,
到东汉时才逆袭成功,立于学官,
大儒郑众、贾逵、马融都相继传授,
日渐兴盛,
汉末更是出了一位伟大的经学家,
郑玄,莫言的高密老乡。
因为有你,世界变得不同
郑玄宗奉《毛诗》,
还吸收了三家诗的优长,
对《毛诗故训传》再作补充注释,
并且完整保留了《毛诗故训传》,
只把补注加在后面,
合称《毛诗传笺》。
《郑笺》既出,谁与争锋,
三家诗竟至传人稀少,逐渐亡佚了。
好比让令狐冲当上五岳剑派掌门人,
既有华山派的绝学独孤九剑,
也熟悉其他四派的精妙剑法,
但时间长了以后,
弟子们肯定只传独孤九剑,
没人再学其他四派的招数了。
加上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撰《五经正义》,
《诗经》即用毛传、郑笺,
《毛诗》更是独尊于世。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唐太宗
从此,人们看到完整的《诗经》本文
就只有《毛诗》了,
尽管宋代以后对《诗经》有了
新的认识和解释,
但文本的肉身承袭于《毛诗》,
血统不可改变。
并且不管对诗旨作何解释,
也都必须首先回答同意
还是不同意《毛诗》,
永远无法绕开。
而《毛诗》去古最近,编次固定,
注解准确精当,大多不可移易。
遗传基因,无可更改。
《毛诗传笺》,就是解读
《诗经》基因的原始密码。
台湾经学的领航者,屈万里先生,
为初学传统文化者开过一个必读书目,
其中《诗经》,屈先生要求必须熟读,
“其古注则以汉毛氏传、
郑玄笺之《毛诗》为最重要,
南宋以后,
则以朱子之《诗集传》为最重要,
故初学者宜先读此两书。”
黄季刚(侃)先生说:
“《毛诗》分经、传、笺、疏四种。
《诗》所以可以言,
盖在立言有法,非任性言之也。
《毛传》之价值,
等于《左传》《公羊传》。
夹衣不可无里,则经不可无传也明矣。
《郑笺》亦不易明,
有看似易知,而实不易知者。
注之妙用,在不肯放过一字放过一事;
虽有纰谬,亦必究其致谬之原。”
▽
文章来源:中华书局1912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