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太阳的另一个称呼(猜猜看是昰)

太阳的另一个称呼(猜猜看是昰)以时为正02是,有另一种写法:昰。“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说文解字注》)。以太阳为媒介,把是和正联结在一起,是即正,正即是。那么,正字又怎么讲呢?“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说文》)。正,上面的一划表示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着这个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把这个目标具体化为太阳,加一个日,便构成了是。向着太阳前进,就不会迷失目标,就不会错,就是正确的。有趣的是,有一个跟昰倒过来的字旹,它也是从日、止会意,也有太阳也有脚,什么意思呢?把脚放在上面,描绘的是太阳自己在行走。旹,是时的古文。用太阳运行来表征时间。繁体字時,《说文》“从日寺声。旹,古文時从之日。”時,也是取日头行进之象,多了一个寸,有法度义,以太阳运动为法度就是时,于是形成两方面的含义:时间,是记录太阳运动的刻度;合时,人事要合于太阳运行的法度,这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自然体现。做事情只要合时,就错不

象思维(13)时物

01

时 是 正的意义场

刘长林先生在《中国象科学观》中,深入地比较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时间和空间这二者中,以时间为主,偏重从时间的角度看世界,这是中华民族主导的思维方式,系中国传统文化一切特色之根。他认为,时间的奥秘,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奥秘。

是,有另一种写法:昰。“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说文解字注》)。以太阳为媒介,把是和正联结在一起,是即正,正即是。那么,正字又怎么讲呢?“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说文》)。正,上面的一划表示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着这个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把这个目标具体化为太阳,加一个日,便构成了是。向着太阳前进,就不会迷失目标,就不会错,就是正确的。

有趣的是,有一个跟昰倒过来的字旹,它也是从日、止会意,也有太阳也有脚,什么意思呢?把脚放在上面,描绘的是太阳自己在行走。旹,是时的古文。用太阳运行来表征时间。繁体字時,《说文》“从日寺声。旹,古文時从之日。”時,也是取日头行进之象,多了一个寸,有法度义,以太阳运动为法度就是时,于是形成两方面的含义:时间,是记录太阳运动的刻度;合时,人事要合于太阳运行的法度,这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自然体现。

做事情只要合时,就错不了,就“是”。《说文解字注》“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时间没有不是的。在以太阳为媒介的这个意义场里,时,是,正,这三个字几乎就是同义字,所以,刘长林先生把“以日为正”改成“以时为正”。合于时则正确无误。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这种双重否定具有强排他性的断语,从时间维度,框定了万事万物的必然性,这无异于说,中国人的真理观和求真方法,全都包孕在时之中!

太阳的另一个称呼(猜猜看是昰)(1)

02

以时为正

由此,以时为正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所以中国人不喜欢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将事物放到时间长河中,考察其运动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充沛的历时资源。比如说《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既是长期历史经验积淀的产物,又经受住了历史变迁的考验。所以中国人在人文领域有太多从血的教训中凝结而成的经验。

特别是以人群组织为基点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数以千年计的探索。大周八百年,实行分封制,其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分封制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列强争霸,大周天子逐渐名存实亡,到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分封制以失败告终。郡县的设立,秦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秦一统天下,坚定而明确地废分封立郡县。“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分封制历八百年而废,郡县制经两千年而未能改。

如果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个社会实验,那么大概只有中国这样有足够时间长度的族群才能够做得。实验结果如何评判?以时为正!

太阳的另一个称呼(猜猜看是昰)(2)

正因为时间在中国思想里如此重要,所以它必定会融合进事物的骨子里。时间不再是抽象的虚无,而是过隙的白驹,洗手的指缝里溜走的水滴,时间,它要和事物紧紧地粘在一起。

03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周易·系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经》是阴阳不测之神的写照,下爻与上爻,上爻与下爻,随“时”有关联,随“时”在错综复杂中起变化。“唯其……也”这个句式把“时物”提到了唯一而无上的高度。时物这个词挺不好解释,时之物,时与物,时中物,时下物……

关于时间观念,亚里士多德把时间想象成一条线,这条线被过去和未来所分割,所谓现在,只是过去和未来的衔接“点”,而没有任何长度。亚氏说:现在不是时间的一个部分(《物理学》第4章10节)。也就是说,所谓现在,永远处于流动和通过之中,随来随往,随现随逝,没有长度,因而不可能成为时间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纯粹理性,把现在消解为过去和未来结合部上不占长度的一个点,连个瞬间都不留。

时物,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像亚氏,在时间的线条上容不下“现在”这个点。时间是时时刻刻与事物纠结在一起的,事物的当下状态,现在,随来随往,随现随逝,正是在这倏忽之间,可能会出现几微将显的瞬间,是最需要及时把握的;而且不同的事物其时间长度是可以不一样的,就如孔子说的“三季人”,一身绿衣的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不同的时间事物的状态当然也是不同的。因此,时间融进了事物的生命过程,是活生生的,不曾须臾分离。这就是时物。

这种时物流变的观念,叫做因时而化。

太阳的另一个称呼(猜猜看是昰)(3)

因时而化,语出《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根据世易时移,因时而化一语被解释成: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成语独立使用之后,“时”却不再局限于“时代”这么大范围的时间长度,而获得了一般性意义,除了时间之宏观,还有包括时物在内的时间微观的含义。

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出这个重要的观念:因时而化。于是,在时间与变化的沃土上,将盛开怎样的思维之花呢?

为您链接

量体裁衣,可以做合身的衣裳;现在要裁却是是“化”,太神奇了

易经,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该是哪个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