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粟裕在这第二封电报发出时,主席甚至给粟裕规划好了三选一的南下路线图。为了确保战略落地,主席甚至都想好了设置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但是,粟裕的“子养电”第一次提出了不同意见,除反对渡江南下,认为南下的10万大军还是留在在中原,和刘邓协同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把敌人有生力量消灭在江北,对南线的全局更为有利。由于此前陈毅、刘邓同意主席的设想,加之刘邓在大别山非常困难,所以这封“子养电”并没有影响主席“下江南”的信心,最终拍板仍按原计划进行,希望粟裕的南下能吸引敌军二三十个旅。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8年1月22日,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这一天,粟裕“斗胆直陈”,向远在延安的主席发出了一封足以影响历史的电报,也就是著名的“子养电”。这封电报,对主席“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挺近江南”指示作了汇报,提出不同意见。

主席指示是在“十二月会议”《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基础上,对破解中原战场的僵局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由粟裕率领华野1、4、6纵在1948年夏、秋先期渡江,这一步是“围魏救赵”;而后,3、8、10纵在1949年2、3月份随后跟进,这一步则是“直捣黄龙”。

为了确保战略落地,主席甚至都想好了设置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

但是,粟裕的“子养电”第一次提出了不同意见,除反对渡江南下,认为南下的10万大军还是留在在中原,和刘邓协同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把敌人有生力量消灭在江北,对南线的全局更为有利。

由于此前陈毅、刘邓同意主席的设想,加之刘邓在大别山非常困难,所以这封“子养电”并没有影响主席“下江南”的信心,最终拍板仍按原计划进行,希望粟裕的南下能吸引敌军二三十个旅。

在这第二封电报发出时,主席甚至给粟裕规划好了三选一的南下路线图。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1)

粟裕

很快,主席第二封“南渡长江”指示电就到了粟裕手里。

但是,粟裕经过反复衡量“渡江南进”和“留在中原”,又对三条路线做了认真分析,才给主席回了第二封反对南下的电报,建议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采“取忽集忽分”战法,辗转寻机歼敌。

粟裕的功课做得很足,所以尽管有不同意见,主席也读懂了他的良苦用心。

但是,主席“挺进江南”的决心还是没有动摇,因为“下江南”看起来的确是一步好棋。尽管刘邓12万大军跃进大别山很苦很难,但是将战火推到国统区的战略达到了。所以,被陈毅判断和“彭林刘”并列的粟裕带甲10万深入敌营,极可能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

而此时的刘邓也致电主席,如粟裕所部渡江南下,将组织强有力的策应支持。

是执行主席命令渡江南下,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摆在粟裕面前的一道难题。

深思熟虑之后,1948年4月18日,粟裕第三次致电主席,力陈不能南下的几条理由,如敌军嫡系、对刘邓威胁最大的桂系等部,都不可能被调回江南,“围魏救赵”这步棋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个决策,三次被反对,这在主席的军事生涯还是首次。从谏如流的主席,决定让粟裕和陈毅一同到城南庄汇报。早有准备的粟裕在几大核心面前侃侃而谈,陈述理由之充分让主席等人叹服。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2)

城南庄

最终,粟裕和主席立下军令状,留在江北“包打”敌军嫡系王牌。

后来战事的发展,正如粟裕所预料的那样,华野和中野默契配合,克皖西、皖东、开封、襄樊,经过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不但打通了中原的任督二脉,也给了东野发起辽沈决战的信心和底气。

后来的淮海决战也正是在粟裕方案基础上扩大而来,淮海战役歼敌55.5万人,基本消灭了敌军在江北的主力。而经过三大战役以后,敌我的兵力对比发生了逆转,千里长江防线变成了一条死蛇阵。

事实证明,粟裕“不过江”的预判是非常睿智的,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当时敌军的兵力分布来看,主席“下江南”的战略决策未尝不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好办法。一旦粟裕带三个纵队10万雄狮在江南敌后立足,蒋家王朝很有可能垮得更快!

持此观点的依据是:经过两年解放战争,敌军兵力虽然仍然占优但优势已非常微弱。

到1948年6月,敌军损失264.14万人,后补充恢复到365万人,但一线作战部队不到180万人;反观我军,两年作战损失80万人,但新征110万人,伤员归队45万人,加上俘虏改造80万人和起义投诚部队,我军兵员总数达28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150万人。

按照主席1948年夏或秋“下江南”的时间点,敌我一线兵力相差无几。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3)

如果再分析一下敌军的兵力部署,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

按照1948年春敌军兵力分布情况,江南广大地区真的非常“空虚”,当时无论是北线还是南线,都云集了敌军众多主力和嫡系部队,江南地区空虚到什么程度呢?还是通过一组数据直观看一下:

一、北线战场:敌军主力共28个师(军)89个旅约55万人:其中林罗刘面对的东北敌军,有32.3万人;聂荣臻、徐向前面临的晋察冀敌军,有15.5万人;贺龙面临的晋绥敌军有7.8万人。

二、南线战场:敌军主力共67个师(军)158个旅约106万人:其中彭德怀的西北战场17万人;陈谢的豫南伏牛山战场10.6万人;刘邓的大别山和豫西、淮北战场30万人;陈粟的淮海战场12万人;另外,山东苏北战场敌军35万人,豫北战场开封等地5万人。

三、长江以南:除去江北敌军主力160万人,长江以南只剩9个师29个旅19万人。

或许正是看到当时敌我差距已大大缩小,所以主席改变了1948年年初《刘邓、陈粟、陈谢三军三个月作战方针》的大方向,酝酿出了让华野副司令粟裕带领1、4、6纵南下、直捣黄龙的“奇想”。

当然,主席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战术家,赔本的买爱是不干的。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4)

刘邓转战大别山

如果粟裕执行“下江南”或临阵换将执行此计划,结局会怎样?

第一,从最乐观的一面来看,这8万到10万大军或许真的会让敌军阵脚大乱,毕竟当时虽然东北有工业基础,但是我国最富庶地区还是江南。而“东南解放军”浑水摸鱼,趁势在江南予求予取。

第二,从最悲观的一面来看,粟裕和10万大军完全不适应江南的水土,在敌军围追堵截和“坚壁清野”政策下,最终大军被敌人主力和地方顽敌联合绞杀,当然对善于游击战的我军这种可能性很小。

第三,从比较中庸的一面来看,这支“东南解放军”一定会给敌军很大冲击,但也极可能像孤军深入大别山的12万刘邓大军一样由于缺乏群众基础站不住脚,或者回江北,或者进入山区打游击。

所以,1948年夏秋双方僵持的时候,派10大军下江南风险还是很大的。

首先,在当时敌军兵力、武器装备依然占优,而江南非正规武装还很顽固,所以粟裕“下江南”不但无助于歼敌生力军在江北,反而促进了敌军主力、桂系等部队回撤长江以南,增大了解放难度。

其次,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经验来看,敌占区群众基础极差,地方保安部队比敌正规部队更加心狠手辣,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和既得利益,对付我军比敌军的嫡系和王牌更加不择手段。

最后,我军分兵敌军也分兵,会大大延缓中原逐鹿的进程,而南线的进展对北线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国统区还没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敌军内部也不像三大战役后那样纷纷倒戈。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指的是(粟裕斗胆直陈发)(5)

解放战争中的蒋军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个优秀的将领和军事家,不能两眼只盯着“果实”而忽视了周边的风险,那样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赌徒罢了。所以,粟裕和主席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先后否定了“下江南”的军事冒险行为。

即便如此,陈毅的展望还是如期到来:1948年有可能结束战争,否则1949年一定结束战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