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相信凭着大家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历史常识,也能看出破绽来:曹操断然不会给自己落款写作“三国曹操”的。因为曹操到死时,天下还是汉朝的,哪里来的“三国”?“三国”这个历史名词也是后人发明出来的。仿造“衮雪”石大家先看目前留存的,流传度最广拓本:“衮雪”拓本乍一看,大家觉得无非四个字而已,这哪里会有问题呢?那么笔者再给大家看一个现代仿作的“衮雪”石刻。

曾经在汉中石门栈道中(今汉中市石门栈道风景区),留存了十三副摩崖石刻,据本地传说,这些石刻是从汉到宋时留存,被统称为“石门十三品”。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石门水库时,这里的石刻均被抢救转移至汉中市保存,名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现在又被转入汉中市博物馆中收藏。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1)

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原貌

在这“石门十三品”中,有一副唯一“二字”石刻便是“衮雪”二字,笔者今天单单说这个石刻。

“衮雪”二字相传是曹操亲笔所书,后人多对此深信不疑。在笔者看来,这应系后人附会所为,欲知真假,请随我一一看来。

历史背景说辞口径不一

大家先看目前留存的,流传度最广拓本: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2)

“衮雪”拓本

乍一看,大家觉得无非四个字而已,这哪里会有问题呢?那么笔者再给大家看一个现代仿作的“衮雪”石刻。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3)

仿造“衮雪”石

相信凭着大家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历史常识,也能看出破绽来:曹操断然不会给自己落款写作“三国曹操”的。因为曹操到死时,天下还是汉朝的,哪里来的“三国”?“三国”这个历史名词也是后人发明出来的。

同理,“衮雪”时刻的问题也出在落款上:魏王。这一点,原石刻可以作证,如图,“魏王”落款依稀可见。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4)

原时刻左侧红圈处是“魏王”二字

在曹操生前,只有两次去过汉中;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时事,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入汉中与刘备在阳平关对峙时事。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此石刻是曹操真迹,又落款“魏王”,那么这块石刻产生时间则只能是在第二次(219年),因为曹操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才进位魏王的。

可是,汉中市博物馆方不懂历史记载,写出下面这样一个错漏百出的解读词来,显然是伪造历史背景后的露怯行为。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5)

馆藏方对衮雪石刻的错误历史解读词

在这份介绍辞中暴露出的历史问题有:

第一,不清楚历史事件时间:曹操征汉中张鲁是215年事,这里写成了219年事。

第二,不清楚曹操征汉中的路线:曹操征张鲁是从汉中西边的武都郡南下,先攻克阳平关,然后进入南郑(今汉中市);而石门栈道在今汉中市以北。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6)

215年,曹操入汉中路线

如图所示,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只有在撤出汉中时,才有路过石门栈道的可能性。

——原来展览方就是照着“魏王”两个字来脑补曹操创作“衮雪”二字的背景故事,却根本没有认真考察过历史记载,以致于胡乱捏造出所谓的历史背景。

而在“衮雪”的百度百科词条中,又有一个新故事。这个故事的作者大概是考虑到曹操入汉中的路线问题,于是改说是(215年)曹操在夺下汉中后,乘兴游历汉中山水时所作

即便如此,不论怎么圆话,按照笔者在前文罗列的历史记载,单凭“魏王”二字就能断定不是215年故事(215年曹操是魏公,而不是魏王啊!),把背景故事设定为215年征张鲁时,再怎么编,都是假的!

退一步说,为了把虚构的故事说成真事,只能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认为落款“魏王”是后人加刻;(这一点很容易做到,“魏王”二字不是汉隶)

第二,改口认为历史背景是219年讨伐刘备故事。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7)

石门栈道风景区

如果照着笔者的建议改动说辞,解决了历史背景问题,石刻就能成真迹吗?显然还是不能。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衮”字文意不通,“雪”字竟是白字!

从释义来看,在汉代时,“衮”字的含义,按照今本《说文解字》来看,意思是“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说文解字》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从衣公聲。

如此,“衮”和“雪”放在一起,根本就是文意不通嘛!

而在广为流传的石刻传说中,却对“衮”字有另外的一番解读,认为“衮”字本是“滚”字。

由此并附会出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曹操在游历石门山水后,书兴大发,便索笔挥毫,当场写了“衮雪”二字,可是大家定睛一看,却发现“滚”字漏写三点水,这时候身旁有人提醒曹操写了别字,曹操却对此不以为然,欣然解释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

甚至后来本地人还编个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故事乍一看,还编的挺好的,但这毕竟是民间传说好吧。

传说中说“衮雪”是形容“褒河水流湍急,像滚动的雪”。哦,这么说来,倒是解释得通,而且还把本地景色融入字中,很有意境,也很棒棒!

可是从历史文化看,想把“衮”字强行解释成“滚”还是行不通的!到底历史真相也很残酷:因为汉代还没有“滚”这个字形和释义——“衮”字在汉代无法通假为“滚”。

那么有人会问,“滚”字到底是历史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8)

《说文》中是没有“滚”字的

如图:汉代《说文》中是没有“滚”字的,而《集韵》中出现滚字字形和释义,但这书是宋代韵书。

例如,南唐李煜的《望江南》中有出现:满城飞絮滚轻尘

又在宋本《广韵》中也出现了“滚”字。

——如此看来,“滚”字在唐宋时才出现的。

在现代《书法大字典》统计的“滚”字的隶书写法,也只有清代人金农的笔迹。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9)

《书法大字典》中的隶书滚字

所以,综合看来,传说中把“兖”解读成“滚”字,绝对不是曹操所处时代能够发生的事,起码也得到唐宋时才有可信度了。

再看“雪”字,更是夸张,石刻中的“雪”字在书法中属于彻彻底底的白字,连通假都没得解释了。请大家看看历代隶书“雪”字是如何写的吧。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10)

《书法大字典》中雪字隶书写法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如果“雨”字头里的两点省略成一横,那么下面的“彐”字底,必须加上一竖,成了“丑”字底。

——“张迁碑”、何绍基,翁同和,吴隐笔迹就是如此。

如此,所谓是曹操真迹的“雪”字,讲道理,就是个白字!

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曹操是什么级别的文化人?毋庸笔者多言吧?曹操这等文化人写两个字还会写出一个白字,一个错字来?这不是埋汰曹操的文化水平吗?!

“衮雪”隶书水平低劣

在历史上,曹操喜爱书法是有记载的。

在西晋卫恒著《四体书势》中有提到,说曹操曾任命书法家梁鹄担任身边的秘书,起草文书,然后自己也在闲暇时临摹梁鹄的书法,曹操“尝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

梁鹄是汉末著名书法家,他的隶书中以“八分书”最为出名,至于汉隶的风采,请看:

第一,汉末书法家蔡邕书法。(图中右侧三列汉隶)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11)

蔡邕书法

第二,传说是梁鹄真迹的《汉魏禅让碑》部分。

曹丕崩象什么意思(石门十三品中的)(12)

汉魏禅让碑部分

大家再回看所谓曹操真迹的“衮雪”二字,哪有这等汉隶风采?!和蔡邕、梁鹄想比,简直是小学生水平了!

难道曹操模仿了多年梁鹄的书法,苦练的结果竟是如此低劣的作品吗?至于网上对“衮雪”二字尽是吹捧赞誉之声,在笔者看来,不过是“魏武皇帝的新衣”罢了,既然没人愿意做小孩子,为了真相,笔者就先出来得罪人了:没有半点汉隶风采,遑论八分书!

综上

第一,“衮雪”二字,落款伪造无疑,历史背景口径不一,传说故事荒诞不经。

第二,“衮”字在汉代不通“滚”字,因为“滚”字字形和流水释义在汉代尚未出现,“衮”字在汉代只有天子服装之意,于意不合。

第三,更加难以容忍的是,“雪”字竟是白字!

既然“衮雪”石刻上有如此多的纰漏,当个汉中本地传说就可以了。不懂历史,对曹操历史了解不足的人,拿出来言之凿凿说是曹操真迹,只会埋汰了曹操的一世英名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