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侵入网课需承担什么责任(网课入侵不是儿戏)
恶意侵入网课需承担什么责任(网课入侵不是儿戏)“爆破”成因较为复杂广东深圳高中生小薇也是“网课入侵”的受害者。据她回忆,前不久的一次网课,突然有个网名为“梦泪”的捣乱者冲出来怪叫,紧接着网络教室一下多出十几个人,一直吵闹,放视频把老师的屏幕挤掉,不断刷屏,语言极为粗俗。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事实上,当下针对网课的黑客入侵、“爆破”并非个例。今年9月6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上网课时就遭他人恶意闯入,有人开麦放歌,甚至在公屏刷屏“老师我喜欢你”。老师几番叫停无果,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一名刘姓历史老师上网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据刘老师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乐,有捣乱者恶意威胁,种种话语不堪入耳。目前,新郑市公安局、教育局、网信办等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在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称之为“网课爆破”或“网课入侵”。网课参与者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随后捣乱者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骚扰信息刷屏,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入侵者”被称为“爆破手”。
“网课入侵”不仅扰乱了网络平台的公共秩序,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实际伤害,已经不单单是搞黄一堂课这么简单了,如果是“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当下,对“网课入侵”乱象亟待整治、精准打击。
“网课入侵”事件频发
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事实上,当下针对网课的黑客入侵、“爆破”并非个例。
今年9月6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上网课时就遭他人恶意闯入,有人开麦放歌,甚至在公屏刷屏“老师我喜欢你”。老师几番叫停无果,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广东深圳高中生小薇也是“网课入侵”的受害者。据她回忆,前不久的一次网课,突然有个网名为“梦泪”的捣乱者冲出来怪叫,紧接着网络教室一下多出十几个人,一直吵闹,放视频把老师的屏幕挤掉,不断刷屏,语言极为粗俗。
“爆破”成因较为复杂
有学生请人来捣乱
进入网络课堂、会议室需要账号、密码,这些捣乱者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账号、密码的来源,有的是黑客破解,他们组成社交群组,交流侵入网课的信息和技术;更多的则是学生将相关信息外泄,“引狼入室”。
Q:“网课入侵”是否属于网络暴力呢?
A: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说,网络暴力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会对某一个人的合法权利造成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网课入侵”就是一种网络暴力。
Q:破坏教学秩序,侮辱老师人格,很多人不禁要问:“网课入侵”是否涉嫌违法犯罪?
A:专业律师称,“网课入侵”涉嫌多种违法犯罪:对老师进行侮辱、诽谤,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采取“网暴”行为恶意干扰网络课堂秩序,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传播淫秽色情视频的,则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暴恐内容视频的,则可能涉嫌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如果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网络课堂,通过技术手段破解课堂密码,对弹屏进行控制等,则可能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参与者未满14周岁的,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解读该事件时表示,对于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教学秩序,现行的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都提供了许多规制之道。其中,刑法246条规定了侮辱罪:以暴力方法或其他手段侮辱他人,情节严重,最高可处3年有期徒刑。因此,“网络入侵”行动不仅是在扰乱课堂,伤害老师,更是在践踏教育和法律。
如何预防“网课入侵”?
针对“网课入侵”的恶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防范措施,除了要求老师及时更换网络会议号和开启等候室、要求学生实名进入会议并开启摄像头等预防手段,有的学校也在通过更换线上教学平台、直播课转录播课、聊天群内授课等方式防范“网课入侵”。
专业人士建议
对于如何预防“网课入侵”,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负责人孙磊老师表示,当前大部分学校上网课使用的是公共网络会议服务软件,如腾讯会议、钉钉等。使用这类软件时,老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强调不能将会议号或者密码泄露给不相关的人;另一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开启等候室功能,进入课堂的学生须经过老师的同意方可进入。
此外,为了避免出现“网课入侵”,学校可建议老师选择实名制认证的网络平台,并实行私域化管理,教师只面相通过实名认证且为本班级群组内的学生进行网络授课。对于西安市中小学教师来说,可以选择“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网址:www.xaeduyun.cn)的“在线直播”功能进行网络授课。该平台为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并对接了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西安市本土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汇聚了西安市名师资源线上教研,个人空间以及群组空间等内容,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师生及家长。该平台除部分功能面向社会免登录使用之外,其余功能均需要通过实名认证并登陆,其他人员不可注册。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