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第六脑室存在是什么意思(四层三维话咨询)
考虑第六脑室存在是什么意思(四层三维话咨询)据我的总结,出现概率问题的第一种情况,多因一果。我们所说的原因只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我们需要考察的原因。而其它原因并不是不起作用,只是我们把它们默认为不发生改变,这样变量就只有我们需要考察的这个原因了,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其它原因会导致结果出现,它们是不是发生了改变。在因果论那一节里,我们知道概然性因果关系。那么该如何理解和解决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问题?能否让其更精确,甚至成为决定论性质的因果关系?一层不行就再看一层,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不够用,那就从还原论的维度考虑,从生理层面进行思考。当时的精神科医生普遍认为不但严重的精神病患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那些较轻微的病患比如焦虑症,疑病症,癔症,强迫症,甚至更一般的心情不佳也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不到,生理层面的因果关系完全不清楚,所以他们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也就可想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面对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用四层三维的思路来重新认识一下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流派。根据四层三维的思路,先分析一下这个流派所构建的心理结构是建立在哪个层面上,然后还要看看这个心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其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首先当然是精神分析。让我们回到弗洛伊德那个时代,看看他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心理学最早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以及哲学家的思辩中。他们有几个共识,第一个是目标驱动的因果关系,第二个是刺激反应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因果关系当然是非常概括性的,不过可以满足我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的行为说明。但很不幸,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这远远不够,因为他们面对的恰恰是这两个因果关系失效的情况,也就是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一层不行就再看一层,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不够用,那就从还原论的维度考虑,从生理层面进行思考。当时的精神科医生普遍认为不但严重的精神病患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那些较轻微的病患比如焦虑症,疑病症,癔症,强迫症,甚至更一般的心情不佳也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不到,生理层面的因果关系完全不清楚,所以他们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时治疗歇斯底里的方式有毛巾抽打,烧红的铁块烫脊柱,电击这些类似酷刑的办法,病人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没有什么疗效。
没有了其它三层的支撑,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又不能很好地解释那些异常。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因果关系概然性的解决方案
在因果论那一节里,我们知道概然性因果关系。那么该如何理解和解决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问题?能否让其更精确,甚至成为决定论性质的因果关系?
据我的总结,出现概率问题的第一种情况,多因一果。我们所说的原因只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我们需要考察的原因。而其它原因并不是不起作用,只是我们把它们默认为不发生改变,这样变量就只有我们需要考察的这个原因了,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其它原因会导致结果出现,它们是不是发生了改变。
汉语因果这个词来自于佛学。佛学有个说法叫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因果律却并不那么灵,许多时候却出现好人遭殃,坏人猖狂的结果。对于这种现实,佛学的解决办法就是认为除了善恶这一种要素,还有一个要素叫缘,打个比方,如果因是种子,那么缘就是光照,水分等等,只有种子是长不出果实的,只有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从一颗种子最终结出果实,这就是所谓因缘果报。之所以善没有善报,不是不报,是其它条件还没具备,至于什么时候缘份到了,这个就说不准了,有现世报,来世报,还有生生世世报 ,反正时间上说不清。这个说法在林教授看来,明显是个伪命题,即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不过这种思路是正确的,那就是出现概然性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多因一果所导致的。
这种思路可以指导我们寻找其它原因,完善我们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考察了已知的原因,依然没有找到变化的原因,那么根据这种思路,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寻找。比如我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迹与理论的因果律计算的结算是不一致的,在排除了太阳,地球和其他已知行星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认为在太阳系还存在一个未发现的行星,后来的观察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海王星。
第二种情况是说我们考察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原因,也就是说还需要通过中间环节才最终导致结果的出现,这点与第一种情况有点相似但又不一样。前者是多因一果,后者则是在因和果之间插入一个或者多个环节,从而构成一个因果链,最常用的比喻是多米诺骨牌,我们发现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张骨牌,虽然第一张骨牌被推倒了,但如果中间骨牌出现问题没有摆好的话,我们还是无法得到最终的效果。
第三种情况是前两者的混合,也就是说在一条因果链中,其中一个环节是由多个原因所控制。打个比方,就像柚子的种子长大后会结出柚子,橘子的种子长大后会结出橘子,本来两条因果链非常清晰,但如果在传粉受精这个环节中柚子和橘子出现了杂交,就会结出橙子,它即不是柚子又不是橘子。
第四种情况是概念的范围过大,过于概括。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会说长霉的食物会导致生病,但事实上这个因果关系不一定成立,毛豆腐吃了就没事,原因是我们所说的长霉的食物包括的太多,有些霉菌并不致病。这个比较好分辨,有些就不太好分辨了,比如我们认为鸡蛋在适当的温度下会孵出小鸡,但有时就不一定,我们知道那些表面有裂纹坏了的鸡蛋是不能孵出小鸡的,于是我们把概念再精确一下:没有坏的鸡蛋在适当的温度下可以孵出小鸡。但好蛋和鸡的因果关系还是具有概然性,原因就在于有的鸡蛋是未受精的,这个显然不是用肉眼就能分辨出来的,是需要深入到一下层次才能进行再次进行分类,我们需要用分析的方法,通过时空的不断分割,从而一步步降低概然性,不断接近决定性的因果关系,直至遇到量子层面的内禀概率性。这种情况不同于前面三种情况,完全是把两类或者更多类的因果关系用其中的一种因果关系概括,是人们认知,定义不完善所导致的。
弗洛伊德的解决问题思路
弗洛伊德最开始的解决思路主要采用的是第四种方法,也就是把人类行为进行分类。他从催眠术中得到启发,他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因果链除了意识层面的这个因果链,还有一个是潜意识层面的因果链。一些异常的行为和情绪其实是由潜意识这条因果链所导致的。
这样,弗洛尹德就用潜意识这个概念解决了因果关系的概然性问题,他还以此为基础勾画出人类的心理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的目标是自私自利,超我的目标是与道德规范相适应,自我就是根据本我,超我的要求,还有现实条件做好协调工作,也就是说本我是桔子,超我是橘子,本我是柚子。这两条因果链都是目标驱动的,不过两者的目标是不同的,于是两者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就造成人类的行为即不是意识层面的结果也不是潜意识层面的结果,而是以一种混和的,暗喻的,伪装的,病症的形式出现。
在规划好心理结构之后,弗洛伊德开始从时间维度去解释这种心理结构的由来,他特别强调本我性的目标在早期经历所遇到的挫折,从而造成的创伤,大概就像生理上的伤疤,遇到压力时容易成为出血点。
于是到这里弗洛伊德就完成了关于个人心理问题的因果说明,心理结构的构建以及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即时间维度的说明。
精神分析理论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弗洛伊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脑区系统层面的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我看来,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中,本我相当于脑区层面的情绪脑系统,超我相当于意识层面的一部分目标和知识,而自我就相当于理性脑系统中的感知觉,另外一部分的知识目标,评估与计划等等。另外,对于两个系统的关系中,都强调两者之间的冲突,这是情绪和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
但两者又有重要区别,首先弗洛伊德理论不是基于还原论思想,没有脑区作为其分类基础,而是用一个潜意识概念代替。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这个概念难以琢磨,不好掌握,在构建了本我,自我,超我这个心理结构之后,他认为意识和无意识这种两分法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但事实上没有潜意识这个概念,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不成立的,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如果让患者的无意识的动机意识化,这样他的症状才会消失。
另外精神分析不仅没有相应的脑区系统为其背书,而且它完全忽视了其它两个层面,即神经回路与分子层面。这点与脑区系统层面的理论是不同的,脑区层面的理论承认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不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依然强调其它层次,即意识层面,神经回路层面还有分子层面的作用。
如果面对一些具体个案,精神分析这样做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把这个单一层次,没有牢固还原论基础的理论应用到整个个人理论上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荒唐可笑了。抛开具体的细节不讲,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问题还是出在潜意识这个概念上。他认为潜意识是本人意识不到的,别人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专业人士才能根据病人的症状及推断出来。这就显得不那么科学了,有点形而上学的意思。
弗洛伊德为此辩护说,他采取的方法是用别人的心理来类比。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这种辩护:我们并不能意识到别人的意识,但凭借自己的意识体验和对别人行为与自己高度类似这一点可以合理地推论出别人也具有意识;同理,我们对于自己的理解应该等同于别人,我没有意识到无意识,但有些行为却与意识所导致的行为高度相似,所以我们也可以合理地推论出无意识的存在,对于自己来说,这种无意识与别人的意识其实是一样的。
这样的类比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也不是说完全没问题,比如詹姆斯就说,我们的小脑能使每个人平衡地站立,但为了解释站立的姿势,我们没必要假设小脑具有无意识。
显然我们必须准确地定义潜意识这个概念,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这就必须从还原论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弗洛伊德根本不愿意为潜意识寻找生理学上的根据,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面临与坎特尔教授一样的困境,我们生理学的知识还没达到这一步,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认为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比如哲学家霍克请教一些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学家,请他们描述一个没有奥狄浦斯情结的人将会怎样,结果他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答案,而且多次受到辱骂,认为他是在挑衅。
在《兴衰》一书中,林教授感叹道,在17、18世纪有一种独断的方法论害人菲浅,那就是许多人一旦建立一种理论,就往往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真理,并且真理只在他的手上。这些人不但包括哲学家,甚至一些科学家也有这种思想。林教授说这种独断论十分有害,是宗教的遗毒,与宗教相通。任何一种理论或意识形态一旦宣布真理只在它自己手上,它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变相的宗教或僵死的教条。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在总结全部思想史的历史教训进,深刻指出:“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事实上,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哲学家波普尔正是在思考精神分析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间区别时,提出了逻辑证伪主义。他说你看,虽然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理论,但两者有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如果光线没有按爱因斯相对论预言的那样发生偏转,那么就证明相对论是错误的,而精神分析却没有这样的危险,没有什么实验能证明它是错误的,换句话说,精神分析怎么说都有理,事实如何与它无关,它只管自说自话。这是形而上学,不是科学。
不过精神分析家认为疗效可以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正确的有力证据。但人们后来研究发现弗洛伊德详细记录的6个病例中,仅有两个病例他宣称成功,而这两个成功的案例后来证明也存在造假的地方,根本谈不上治愈。现在的疗效研究发现,精神分析与行为疗法或者其他心理疗法相比效果是差不多的。这就麻烦了,这样看来精神分析要么是一种伪科学,要么是一种粗糙的科学理论,比居委会大妈的水平高不了多少。
但精神分析理论还是有其可用之处的,一是易于理解,二是的确有一定的正确性。我们可以用潜意识这个概念代替意识层面之外的那些概念和因果关系,这无疑是很方便的。比如催眠和梦的解释,当然可以从神经回路层面进行解释,但过于复杂无法精确,这些又不太好从意识层面解释,从脑区层面解释无法像用潜意识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来得自然而好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是很复杂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在《兴衰》一书中就提到理论的复杂结构,一般来说包括核心理论,还有一个保护带。
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抑郁症病人是因为对某个他们爱的人感到敌对或愤怒,但这种情绪和想法又不能表达出来,于是潜意识只好针对自己,攻击自己使自己很自卑,毫无价值感。贝克通过对比抑郁症病人和非抑郁病人的梦检验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正相反,抑郁症患者表现的敌意比其他病人少。在研究和仔细聆听病.人叙述的过程中,发现抑郁症病人对人生有负面偏见,对任何失望都过度反应、低落,对未来很悲观。贝克认为这些不理性的想法本身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些人为何心情抑郁,也就是说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也就是说在意识层面就完成了因果关系,完全没必要再假设一个所谓的潜意识攻击之类的东西绕一大圈。
如果这样的因果关系成立的话,只要改变这种不理性的认知就行了。于是贝克就把这种想法运用到临床治疗上,通过分析病人自身的经历.、行为和后果来促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负性观点,纠正病人的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思考模式,贝克发现病人有了惊人的改善,几个疗程后感觉好多了。贝克和同事们开始进行严格控制的临床实验,检验这种治疗方法同安慰剂和抗抑郁药物相比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时、这种认知行为疗法对抗抑郁药一样有效,甚至在有些研究表明,它能很好地防止复发。在后期的临床实验,认知行为疗法成功地治疗了焦虑症 特别是惊恐发作、创伤后精神紧张障碍、社交恐惧症、厌食症和强迫症。这很好地证明了意识层面这种因果关系是成立的,完全不用假借无意识这种东西。
贝克的这些发现的确“证伪”了精神分析理论,但这个理论只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保护带,精神分析学家可以通过修改抑郁症的理论来应对这样的质疑,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依然未被触动。
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是什么?我认为一是潜意识,即指出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是由两个因果链构成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二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这正是脑区系统层面的最重要的观点,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前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知道甚至明确阐述过潜意识这种思想,但真正确立其重要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无疑是弗洛伊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分析理论是脑区层面的者。二是我们的心理结构问题,本我自我超我三分说,这与爬行脑,情绪脑理性脑三分说一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简化的心理结构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容易掌握并使用。三是冲突说,无论是意识潜意识之间的隐含的关系,还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都把人的心理当作一个戏剧舞台,于是表面平静正常的生活,在精神分析者的眼中实际上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神秘的隐喻,夸张的表演,戏剧性的冲突,这也正是精神分析理论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和普通人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