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贝一个幸福的童年(宝贝宝贝一个哲人父亲的爱与智慧)
给宝贝一个幸福的童年(宝贝宝贝一个哲人父亲的爱与智慧)随着啾啾逐渐长大,内心已经全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她从未戳破,甚至还给圣诞老人写信请他替自己用攒的钱给爸爸妈妈送礼物。他写啾啾幼时他们家每年都过圣诞节,他和妻子每年会精心准备啾啾渴望的礼物,在平安夜的晚上放在家里的圣诞树下,让啾啾每年圣诞节的清晨都能够得到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周国平是我学生时代喜欢了很多年的作家,在写《正面管教》读书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多年前读周国平时深深记住的一句话——“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这句话就出自《宝贝,宝贝》。这两天我把这本十年前读过的书又拿出来读了一遍。《宝贝,宝贝》是周国平为自己第二个女儿啾啾写的一本育儿札记。周国平真的是一个太细腻的父亲,一家人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啾啾幼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妙语、有趣的情节、动人的瞬间,都被他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可以说为孩子生命早期精彩纷呈又稍纵即逝的时期,保住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同时,
全文共计3300字
阅读约需7分钟
我的上一篇文章写了育儿界的经典著作《正面管教》,毫无疑问这本书可以说是集理论与实操于一体的育儿圣经,但是在写完之后,对于育儿这个话题,我感到意犹未尽,我想,在科学、严谨、理性的学术层面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情感层面上的东西,来为我们建立起的育儿理念框架增添一些血肉与温度。
所以,今天我想来聊一聊周国平的《宝贝,宝贝》。
周国平是我学生时代喜欢了很多年的作家,在写《正面管教》读书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多年前读周国平时深深记住的一句话——“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这句话就出自《宝贝,宝贝》。这两天我把这本十年前读过的书又拿出来读了一遍。
《宝贝,宝贝》是周国平为自己第二个女儿啾啾写的一本育儿札记。周国平真的是一个太细腻的父亲,一家人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啾啾幼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妙语、有趣的情节、动人的瞬间,都被他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可以说为孩子生命早期精彩纷呈又稍纵即逝的时期,保住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同时,周国平在这本书中表达的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和教育理念,深情且处处闪现着哲思,透露出一个感性的文人、哲人父亲养育孩子的爱与智慧,在这里分享几个令我感触颇深的点。
有关童话他写啾啾幼时他们家每年都过圣诞节,他和妻子每年会精心准备啾啾渴望的礼物,在平安夜的晚上放在家里的圣诞树下,让啾啾每年圣诞节的清晨都能够得到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
随着啾啾逐渐长大,内心已经全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她从未戳破,甚至还给圣诞老人写信请他替自己用攒的钱给爸爸妈妈送礼物。
啾啾始终相信着“圣诞老人”的存在,因为她知道这个“圣诞老人”就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她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超越形体、实质的圣诞老人,那就是爱、善良与感恩。
周国平写道:“圣诞老人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惊喜和快乐,更是健康的价值观,所传播的是出自喜欢而非出自利益的心愿,梦想的力量和梦想成真的喜悦,以及对爱和善良的坚定信念。”
所以,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童话,他们的这份天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来守护。
让孩子相信童话,并不是欺骗他。而是让他在幼年时,能够从童话中领悟真、善、美,在内心种下爱的种子。
每一个孩子,迟早都会长成不再相信童话的大人。但一个被童话滋养长大的孩子,内心是有阳光的,他会长成为一个内心柔软、善良、有温度的大人。
有关“老去”与“死亡”啾啾从三岁起,就开始对“长大”、“老去”、“死亡”产生困惑,时常提问,时常思考,时常忧惧,尤其是当她稍微明白到时间、生命的逝去是不可逆也无力改变的事实后,在其后的成长中,不断表现出对这种人生宿命的恐惧和反复抗拒。
面对女儿这种忧虑,周国平会把它看做是女儿生命早期萌生的哲学式思考而小心呵护。他认为孩子的心灵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千万不要低估。
那么,当孩子表露了这种大人也不堪承受的生命忧惧,提出了这种大人也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时,我们怎么办?
周国平认为,首先我们应该留心倾听,要尊重孩子的这种苦恼并表示关切。如果大人听而不闻,麻木不仁,孩子就会把这种苦恼埋在心底,深感孤独无助。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他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大人切不可一听见孩子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就遮遮掩掩、大惊小怪、慌忙制止,仿佛孩子做错了事。这样的家长自己一定是恐惧死亡和逃避思考的,于是做出本能的反应,殊不知这样的反应会把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很可能从此把孩子圈在了如同他们一样的蒙昧境界中。
最后,我们要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和孩子一起讨论,诚实地回答,不知为不知,切忌用一个平庸的答案来把问题取消。周国平认为孩子的这种困惑是来自灵魂的,不应该被诸如“有生必有死”“人不死地球就装不下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大道理来打发掉。
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要给孩子一个答案,孩子其实也并不需要一个答案。毕竟生死问题也是人类终极哲学命题,是可以终其一生去思考和觉悟的。大人应该做的是小心呵护孩子的这种思想的启蒙,要让他明白,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想不通是正常的,大人们也想不通,但我们可以一起对它保持勇于面对和开放的心态。
正如周国平说的:“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对此我深信不疑。”
有关应试教育啾啾是一个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
有一次因为老师判错了试卷,得了88分,啾啾感到冤枉,很郁闷。周与她谈话,问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做对了,老师批错了,给了88分,一种是你做错了,老师没看出来,给了100分,如果只能选一种,你愿意要哪一种。
啾啾回答要第一种。周非常赞许,并告诉她不要太在意分数,分数不重要,自己掌握了真才实学才重要。
与应试教育相比,周国平更重视女儿智力素质的培养。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理性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帮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跃的状态。
“活跃的理性能力是源头,源头通畅,就有活水长流,源头干涸,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水。”
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掌握多少知识、得多少分数、应试能力有多好,这些决不可当做教育的目标和标准。相反,拥有那些理性能力,也就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试是会很轻松的。智力素质好的孩子,在功课上也不会吃力。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要当心不要让填鸭式学习和高强度刷题培养出一个“考试机器”,压抑了孩子天然的求知兴趣,掐断孩子们的“源头”。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丧失求知的渴望对一个人的持续成长是毁灭性的。
因此,最合理的定位,是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做副产品,绝不能舍本逐末。
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有限度地顺应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这也许是当今中国父母们对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挣扎最准确的表达了。
有关夸奖和鼓励周国平说他常常夸奖孩子“真乖”,但从来不夸孩子“真听话”。这点我非常赞同,我在平时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一直刻意避免用“听话”这个词。
我认为所谓的“听话”是一个伪概念。中国人对孩子提要求总是喜欢用“真听话”“不听话”来一概而论,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孩子懂道理,能够做出通情、达理、有节制等好行为。
我知道在英语国家,家长们有一个更准确的表达是behave yourself,即注意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样的意思,两种表达,一种让孩子学会“听从别人的要求”,另一种则教给孩子“自己是行为的主体”。后者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引申开来,我又想到另一个与夸奖有关的理念。
很多人夸奖孩子喜欢说“真聪明”,这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容易误导孩子把一切的优秀成绩归功于自己的智商或天分。夸奖应该要具体,我们可以夸孩子“很努力”“很认真”“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等,这也是孩子愿意得到的肯定。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取得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努力,而我们也看到了并肯定了他的努力。这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夸奖和鼓励。
结语读周国平的这本札记,不要妄想去窥探一个有名望的高知学者如何将女儿培养成才,这本书没有高谈阔论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功利性的教育方法论,我读到的是一个用心的父亲书写与女儿相处中的种种思考,更多的是映照自我的省察。
周国平说“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做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说,我从她学到的,决不比她从我学到的少。”
的确,我们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沾染了太多社会的堆积物,使我们变得复杂而虚假。孩子的出现对我们是一种拯救和净化,无形中引领我们回归简单和真实,启发我们回到生命本身,找回那丢失已久的灵性和纯粹。
与孩子的相处,能够用这种哲学的认知和敞开的心态与孩子的灵魂对话,是为大智慧。
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所以育儿先育己。
北京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说过一句令我大为震撼的话:”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他只会成为你的样子。”这句话送给所有的父母共勉。
The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