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写了什么(郎世宁心写治平)
郎世宁写了什么(郎世宁心写治平)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一般是平行的,极少有线条的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在没有透视法的中国,画面中景物、人物之间没有真实的距离感,仿佛每个线条都是平行的,这几乎成为了画面中线条与线条之间唯一的关系。到了中国后,郎世宁积极引入欧洲的透视法,不仅自己用透视法入画,还在业余时间教授宫廷中的其他中国画师透视法的基本原理,逐渐将这一西洋画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普及开来。雍正时期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一本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曾提到该书是和郎世宁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的,书里面还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郎世宁所处时代的封建统治者同样不能接受这套技法,所以在中国只画西洋油画是行不通的。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注定了中国画才是最符合他们审美心理的一种艺术形式。西洋画之所以在短时期之内十分流行,还在于它是一种新奇的事物。人们的新奇感消失后,它往往就会被艺术欣赏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郎世宁游离于中外艺术界之外。因为它是外国人,所以很多中国绘画史里不提他,而由于他一直在中国生活,所以欧洲的绘画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直到民国时期,展出了一些他的绘画,人们才开始认识郎世宁,他的地位才慢慢得到提高。可以说,郎世宁以最逼真的艺术形式,还原了清季宫廷场景,为后世了解清宫存蓄了宝贵资料。
浸染中国风,记录宫廷景
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原名GiuseppeCastiglione,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
19岁时,郎世宁加入了热那亚耶稣会,成为一名传教士。他从小学习绘画,成为传教士后,很快开始给各处修道院绘画,在业界小有名气。那时候欧洲知识分子普遍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郎世宁也不例外。他向教会提出申请,要求到中国传教,很快得到了批准。
1715年,27岁的郎世宁来到中国,他学习中国礼仪,熟悉中国文化,并取了个中国名字。郎世宁来到中国后几经周转,最后通过当时的广东巡抚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并没有把郎世宁当作一位传教士,在他眼中,这个站在面前的外国人是一位艺术家,可以留在宫廷中为自己作画。而在郎世宁看来,能够在画画时亲近皇帝,说不定可以让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局面。就这样,郎世宁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
中西合璧,别出心裁
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有些学过欧洲绘画的城市画家在延安为当地的农民画像,但画好后农民很不欢喜,说画家把他的脸画得白一块黑一块的,这是因为农民们没有接触过欧洲的绘画。欧洲一些画家喜欢用光线来表现人物,有受光面,背光面,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是为了突出人物面部的凹凸感。
郎世宁所处时代的封建统治者同样不能接受这套技法,所以在中国只画西洋油画是行不通的。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注定了中国画才是最符合他们审美心理的一种艺术形式。西洋画之所以在短时期之内十分流行,还在于它是一种新奇的事物。人们的新奇感消失后,它往往就会被艺术欣赏者,尤其是资助它的清廷皇室所抛弃。因此,郎世宁十分聪明地选择了一条中西合璧之路。在遵循中国人审美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引入西洋画的因素,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一般是平行的,极少有线条的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在没有透视法的中国,画面中景物、人物之间没有真实的距离感,仿佛每个线条都是平行的,这几乎成为了画面中线条与线条之间唯一的关系。到了中国后,郎世宁积极引入欧洲的透视法,不仅自己用透视法入画,还在业余时间教授宫廷中的其他中国画师透视法的基本原理,逐渐将这一西洋画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普及开来。雍正时期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一本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曾提到该书是和郎世宁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的,书里面还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
郎世宁对中国画的研究十分深入,刚来中国时,他仔细研究了历代著名中国画的特点,特别是在对中国画线条的模拟上,堪称所有外国画师中的翘楚,所画线条坚实有力、流畅自然,一丝不苟地层层熏染,再配以油画独特的色彩运用,整幅画显示出了一种从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他迅速得到皇帝青睐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他,才能带给皇帝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从现存的郎世宁的墨迹来看,既有西洋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凸显的笔墨趣味,两者合一,呈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艺术感染力。1724年,在为雍正皇帝祝寿所绘的《禽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洋油画功底。
这幅画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和明暗效果使图中物体具有了比较强烈的凹凸感和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中国画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仅将山水动植物当作客观存在之物,而是要赋予这些事物某种哲学上的喻意。图中所出现的苍松、雄鹰、灵芝、山石、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达强健、长寿和吉祥的寓意。而在色彩上,郎世宁则展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鲜艳。鹰白、松绿、芝棕红、土坡绛色和藤萝花粉紫,给人鲜明、绚丽和浓重的感觉,这即是郎世宁卓然于其他宫廷画师的原因。他以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上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飘逸写意,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官廷画师中的优势地位。
才寄西洋楼
郎世宁除了作画外,还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而最为著名的当属他参与的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的设计了。
圆明园长春园东北面有一块狭长的区域被规划为西洋楼,乾隆皇帝想在这里看到西洋的水法(即喷泉),郎世宁早年在法国学过的建筑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原本郎世宁是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觉得这有违中国的伦理道德,所以勒令郎世宁重新设计。乾隆皇帝虽然没有他的祖父康熙大帝对待从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但他对西洋建筑却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西洋楼一带的石雕上,他对巴罗克艺术在中国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为此石柱与水法设计方案一改再改,最后一组以中国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小型水法作品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
这是皇家园林第一次以生命的形式来塑造喷水形象,中国传统纪年中的十二种动物,它们在这个东方文明大国里有着极好的人缘,而且家喻户晓,“兽面人身水力钟”就这样诞生了,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跟西方喷泉的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每一个生肖都穿着衣服,有对襟的服装也有斜襟的,人模人样地坐着。衣服从肩膀往下盖着整个身体,但这并不妨碍雕像的生动性,因为它们还有肢体语言:兔子摇着扇子;牛手里持拂尘;蛇在作揖;猴子手里拿着根棍棒,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是孙大圣的后代;怀抱小弓箭的猪,却不是专司狩猎的动物。
动物们六个一组在一枚巨大的贝壳前排列在左右两边,左侧为南岸,右侧为北岸。十二生肖排坐的顺序是从南向北排列,南一子鼠、北一丑牛;南二寅虎、北二卯兔;南三辰龙、北三巳蛇;南四午马、北四未羊;南五申猴、北五酉鸡;南六戌狗、北六亥猪。
海晏堂前两条一米来长的大型吐水石鱼,每条鱼嘴里流出的水分别沿左右两边的鳞形水道向前流,最后与生肖兽头中喷出的水一同汇合在海晏堂前扇形的水池中。这些兽头人身的生肖,头为青铜,身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各司一次职,从时辰代表者的口中喷出长长的水流直射入池中的雕像,而每当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喷射水柱,堪称计时、园林和雕塑中的奇观。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风骨 天下情怀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请关注微信公号:儒风大家(rufengd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