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历史上言必仓颉,其实上古造字的人和不同字体不少,之所以后世只讲仓颉是因为他造的古文最博大先进,在研究古文时就可以感受到,而最关键的是历史最终选择的汉字主体就是古文并一脉相承,但是因为他有神迹,就完全排斥古文,基本上近现代就是这个思维。王国维有一本写国学的书,序里面提到清末的考古尤其文字方面的大发现,提到上苍所赐的复兴华夏文化的契机,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看了前些年的一本硕士论文《三体石经古文集释》,王国维、章太炎等诸多大师,把古文只放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的战国文字阶段,解释起来动辄讹变,没有想到石经古文虽是三国曹魏时邯郸淳所传出,但渊源久远,和孔壁中书很可能一脉相承,也就是孔子所掌握的上古文字。就是看到了大师们卡在了哪个地方,知道了为什么的为什么,就可以知道自己所走的路的意义。四、基本排序有误:当然,近现代的海量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资源,小学堂、汉字书法字典、多功能字典

老师不敢当,我也是独立研究者,在平台上近两年,却难得一见如你这样的见地,能坚持十几年更是难能可贵。发现古汉字研究者的几个根本问题:

一、过于追随权威:

我跟一些汉字深研者深入交流过,包括高票文字答友,但对权威的复述和追随压倒了通识的判断和方向感,而传统文化恰恰是强调通识和悟性的,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恰恰是权威的书背的越多,越被框住了发现真相的能力。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1)

二、忽视造字法,只研究汉字演变:

当然,近现代的海量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资源,小学堂、汉字书法字典、多功能字典、汉典都有完备的字库参考,可以方便的搜索。图书馆有清华简等最新的文字研究成果,然而,学界基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那个研究状态,缺乏真正的体系化文字解析,总是在文章层面解释来解释去,“广征博引”本身就容易模糊而不够精密,汉字的创制却是极其玄妙精密的,而且文字是先于文章的,用文章引申义反推求解汉字造字时的字源意,本身就会带来问题,与汉字结合更紧密的是天地万物、人体器物等等,文章严格来讲只能作为参考。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2)

三、“讹变”是个万能的学术借口:

考古等具体发现的事实有启发意义,总之资料太多了,缺的是方向感和思路。我就在想,难道这一百多年来,包括民国的那些文字大家不聪明吗?投入研究的人力物力不够吗?怎么至今讲起来汉字还是处处“讹变”,给人汉字完全没有科学性的印象?障碍还不在技术层面,而是信仰与思路——总觉得古人愚昧,用进化论看一切,“现代的一定是好的先进的、古代一定落后”,把现代文明和传统古文明的表面差异看作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字理想不明白就造个说法,加上意识形态等因素,排斥传统记述的神迹,理解不理解先一概否认,把最可能发现真相的路堵死了,完全无视千百年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对汉字的传统主流的认识。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3)

四、基本排序有误:

历史上言必仓颉,其实上古造字的人和不同字体不少,之所以后世只讲仓颉是因为他造的古文最博大先进,在研究古文时就可以感受到,而最关键的是历史最终选择的汉字主体就是古文并一脉相承,但是因为他有神迹,就完全排斥古文,基本上近现代就是这个思维。王国维有一本写国学的书,序里面提到清末的考古尤其文字方面的大发现,提到上苍所赐的复兴华夏文化的契机,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我看了前些年的一本硕士论文《三体石经古文集释》,王国维、章太炎等诸多大师,把古文只放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的战国文字阶段,解释起来动辄讹变,没有想到石经古文虽是三国曹魏时邯郸淳所传出,但渊源久远,和孔壁中书很可能一脉相承,也就是孔子所掌握的上古文字。就是看到了大师们卡在了哪个地方,知道了为什么的为什么,就可以知道自己所走的路的意义。

现代人能看懂古汉字么(古汉字独立研究者吐露的心声)(4)

五、文字学研究的起点与逻辑:

先秦不是想象的一种文字的社会,那是秦大一统中央集权后才有的常态,那种一条线“演变”的思路本身就是忽略历史事实的臆想与假设。近些年的竹简热,人们才知道,竹简才是社会文化文字的主要载体,甲骨上的占卜信息量相比之下太少太少,那凭什么就认定商甲骨文是唯一的官方文字?甲骨只不过比竹简能保存更久而已。可见近现代文字理论的逻辑起点与隐含假设就是错的。我还看到研究汉文字语音的最新专著,提出了先秦各国普遍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之说,这也恰恰是秦大一统时面对的情况,就是新材料不断在突破旧的错误认识。

.

研究汉字古文,难度大,很孤独,天文地理器物的传统文化都要了解,诗书也要熟读,要站在造字者角度看问题,非常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