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樛木》是一首祝福诗,大意是品德高尚的君子,福气会跟着他,帮着他,成就他。最近心里有很多琐事缠绕,所以读到这首诗便特别有感觉,以前听到一句话,“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衡量,你只管善良,福报已在路上。”我想这一定是一句假话,因为现实告诉我,并不是如此的,善良一直在继续,福报却迟迟不到,所以什么事都是靠着自己去争取才会有所成就的,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生成文字时却又觉得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了,文字能表情达意,情绪能在文字间行走,文字也最能排解愁绪。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萦绕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成就他。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缠绕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跟着他。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覆盖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帮着他。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1)

在经典的文字里慢慢走,以一颗沉静的心,一种沉思的姿态,共同穿越一段孤独、寂静但又无比丰盈的读书时光。

《周南·樛木》原文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大意】

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缠绕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跟着他。

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覆盖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帮着他。

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葛藤萦绕着它。快乐的君子呀,福气成就他。

《樛木》是一首祝福诗,大意是品德高尚的君子,福气会跟着他,帮着他,成就他。最近心里有很多琐事缠绕,所以读到这首诗便特别有感觉,以前听到一句话,“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衡量,你只管善良,福报已在路上。”我想这一定是一句假话,因为现实告诉我,并不是如此的,善良一直在继续,福报却迟迟不到,所以什么事都是靠着自己去争取才会有所成就的,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生成文字时却又觉得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了,文字能表情达意,情绪能在文字间行走,文字也最能排解愁绪。

话题扯得有些远,我们再来看这首《周南·樛木》,全诗分三节,字句间基本是重复的,“福履绥之”、“福履将之”、“福履成之”,只是个递进的关系而已,看起我们只要把第一句的意思搞清楚,那么全诗也就豁然开朗了。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2)

《周南·樛木》在《诗经》里传统的意义:

这首诗以樛木起兴,而樛木是一种会弯曲的树,葛藤很容易攀援,常常会看到这两种植物共生的样子,这就是“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诗经起兴都是意有所指的,下文的“福履”一般都会解析成“幸福”或者“福䘵”的意思,两者相加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葛藤缠绕着樛木,幸福围绕着君子。在安徽文艺出版社的《诗词鉴赏辞典》就是这样翻译的:

南山有樛木,树根葛藤缠。快乐如君子,福报让人安。

樛树木下曲,青青藤葛掩。快乐如君子,福禄来扶持。

南山樛木高,藤葛来萦绕。快乐如君子,福禄成就之。

这个翻译充满了祝愿的味道,所以《樛木》更多人都愿意把它拿来当成一首祝福诗。可是在《周南》篇里,还是把它应用到了后妃的品德问题上,据《毛诗》里的说《周南》:

第一篇《周南·关雎》是写“后妃之德”,即大女子要有承载天下的胸怀;

第二篇《周南·葛覃》是写“后妃之本”,说的是女子要躬俭节用,不忘劳动的根本;

第三篇《周南·卷耳》是写“后妃之志”,即女子要辅佐君王而无私心;

第六篇《周南·桃夭》是写“后妃之所致也”,即女子要“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第八篇《周南·芣苢》是写“后妃之美也”,即女子“性情平和则乐而有子也”。

而这一篇《周南·樛木》是《周南》的第四篇,写“后妃逮下也”,即女子要宽厚待人,无嫉妒之心,积极为其他女子创造得宠的机会,毫无嫉妒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家和万事兴。

  经过漫长的历史,《诗经》又被猜想出了各种有趣的传说,他文字的精简,美好也成了称颂千古的佳言良语,根据不同版本传说,我总结了以下两种版本: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3)

 一、《樛木》祝福篇:

第一节: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自秦后转入封建社会,在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对《樛木》的解读却并不曾与时俱进,而是牢固地作了六宫粉黛们的道德箴言。 读《周南》,总能想到“温柔敦厚”四个字。《毛诗》说这句是隐喻后妃厚道,使众妾得以亲附而攀缘。因为“樛木”是一种树根盘曲、根深叶茂的大树,而共生的葛藤长不高,只能借助樛木的枝干才能攀援而上,所以被比喻为皇后与嫔妃的关系。

而“南有樛木,”看似简单,只是在说“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这个“南”不一定就是泛指“南边”。在《毛诗》就释“南”为“南土”,也就是南国,即南方江汉一带,但没说为什么,到了唐代,孔颖达一干官学权威阐释《毛诗》:诗歌起兴要取合适的意象,《樛木》以藤缠树起兴以喻后妃上下之盛,所以要取茂盛的树木来作起兴,而树木最茂盛的地方就是南土,所以“南有樛木”并不是说“南边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而是说“南土有一株向下弯曲的树。”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更是形象比喻。厚德,才能根深叶茂;温柔,才能惠及众生。自己高大挺拔,但又不忘众小,有盘曲之根让藤蔓缠绕,并对此深感快乐,不仅众生得以安抚,自己也感多福。人生的福气从哪儿来?当然不是求来的,你快乐地付出了,但又不计较付出,就像那棵无知无识、活泼生长的大树,不知藤蔓为何相缠,不知叶茂荫庇了众生,只是快乐地活着,福气便随之而来。

第二节:“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这一节只换了两个字,“葛藟荒之”的“荒”是覆盖之意,“福履将之”的“将”是扶助之意。

第三节又换两个字:“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葛藟萦之”的“萦”是旋转之意,“福履成之”的“成”是成就之意。后两章虽然只换了四个字,但却层层递进,意味深长。原来,对别人好,也是讲究次第的。

  • 首先,要安抚对方的心灵。
  •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扶助对方。
  • 最后,还要这个被帮扶的对象有灵性,想办法成就他们。

而自己本身而言,被葛藤缠绕、被诸事困扰时,要不以为意,做一个内心时刻有法喜的人,能够“厚德载物”心有光明,万物生长。有德行的人不光承载世间的好坏就成了,还要有化丑恶为美丽的能力,人光求福禄是不行的,一定要先有其德,福、禄、寿等,都是随德行而来的。就好比葛藤再纠缠,再“累之”“萦之”,也高不过大树,在快乐的、有德的君子心里,它们的青翠与茂盛,正如同福禄相随一般……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4)

二、《樛木》控诉篇:

《诗经》开篇是“周南”和“召南”,对于这两个名词,各个时代的专家们给过无穷的解说,在各种歧说之中,大多数人认为二南属于周人的地域观念,经周公手下的乐师乐集加工,称为周南,于是有了一个推论:《樛木》出自楚人之口而作于周京,或者说是南方楚人在周京演唱的。

  楚国并不属于中原诸侯国,文化也自成一系,虽然一度臣服于周,在西周时期 周人视楚人为蛮夷、为敌人,两方面既有交战期,也有和平期,周人没少抓获楚国的俘虏,由此推测,《樛木》或许是楚国俘虏唱的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楚人若在家乡楚地,本在南土,便没有必要唱“南有樛木”,只有在被俘北上之后怀念故土,才会唱出这样的歌词。在这个前提下,诗歌的起兴意象也自然会发生改变,樛木比喻劳动人民饱受压迫,葛藟的缠绕则比喻被俘的楚人被绳索捆着,而“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看似颂扬,实为反讽,因为全诗是被俘者在胜利者面前唱的,不得不委婉含蓄,明褒暗贬,这一来,这首诗又该被重新翻译了:

南国累弯了腰的百姓啊!北方贵州又给加上了一条绳索,那些欢乐的贵族啊,却是幸福福气安抚着它。

南国累弯了腰的百姓啊,北方贵族又给加上了几重绳索,那些欢乐的贵族啊,却是幸福福气伴随着它。

南国累弯了腰的百姓啊,北方贵族又给加上了无数绳索。那些欢乐的贵族啊,却是幸福福气成就着它。

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品读不一样的诗经之第四篇)(5)

小结:

从祝福变成了控诉,诗义竟然可以发生一百八十度的逆转。诗歌传情达意,读的人不同,用的人不同,自然能写出来许多不同的感受与用途,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看法,所以审美的角度不同,感受也是不同的,只要觉得自身受益,能解乏排忧便可。

传承经典、从诗经开始,以文会友,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评论!

猜您喜欢: